共建“一带一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2023-11-15 11:52陆如泉
中国石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

陆如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战略上要大处着眼,战术上要小处入手。所谓“大”,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管总规划”,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合作平台,作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宏观性、战略性的,具备“大”的特征。所谓“小”,就是“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细节,要高质量高标准惠民生,要“小而美”。共建“一带一路”要取得成功,“大”与“小”不可偏废。

大处着眼:抓好十个“大”

大传承。共建“一带一路”充满着大智慧,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承。在古代,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当代,它就是“一带一路”。它是一条贸易之路,文明交流和传承之路。

大环境。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在“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中的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是体制机制和文化文明的沟通,归根结底是文化文明的沟通。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在中亚俄罗斯地区、中东北非地区、亚太地区的“大环境”已逐步营造起来。但近年来,由于大国竞争加剧,共建“一带一路”的大环境出现波折。

大外交。10年来,中国相继于2017年4月和2019年5月分别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当年首屈一指的主场外交活动。同时,过去10年还举办了各领域、各种主题、国内各相关省市的“一带一路”外交外事活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

大系统。要以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注重其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和动态性。整体性体现在顶层设计,国家层面于2015年对外发布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结构性体现在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各司其职、相得益彰。立体性既体现在上面提到的“五通”,又体现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立体感。动态性体现在“一带一路”合作因地制宜,一国一策。系统的灵魂在于其韧性,面对愈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合作要提升其系统韧性。

大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对接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倡议或合作计划,需要与沿线国家的类似倡议和战略规划进行对接。另一方面是国内省市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对接,比如,新疆将其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与中亚五国充分对接,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大工程。共建“一带一路”是需要大工程和“超级工程”做支撑的,就像人体需要骨干一样,有了大工程,共建“一带一路”才能立起来。10年来,以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在中亚俄罗斯地区,通过多双边合作,构建完善了中亚天然气管道这一途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超级天然气枢纽工程,截至2022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超过4200亿立方米;在亚太地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刚刚投产运营的雅万高铁(雅加达—万隆)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在非洲,蒙内铁路(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面向中国消费市场的莫桑比克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开发亦是特大型工程;在拉美,国网公司参与建设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更是闻名遐迩的大工程。最为突出的,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显工程,其线路已达84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211个城市,成为沿途国家促进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钢铁驼队”。

大走廊。主要指共建“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首推中巴经济走廊。来自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10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巴友谊“新标杆”。巴基斯坦各界认为,走廊不仅创造了多重发展红利,也真正践行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其他的经济走廊,在过去的十年也是硕果累累,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大进展。

大动脉。大动脉主要指共建“一带一路”的铁路、公路、空路(航空)、管路(油气管道)、电路(电网)、网路(互联网和数智化)这几条有形的和无形的“路”,它们就像人体系统的“主动脉”,让共建“一带一路”这个系统的“血液”流通起来。10年来,喀喇昆仑公路不断升级改造,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亮丽的名片,跨越我国西北、东北(中俄)、西南的陆上油气管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数字丝路、特高压电网、乃至中国移动公司推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漫游费用折扣包等,共建“一带一路”的立体化动脉已然形成。

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至少具有这几个“平台”功能:投融资平台、数字与移动互联(大数据)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平台、健康平台以及人文交流平台。比如,于投融资平台而言,加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一方面需要按照市场规则、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需要促进相关国家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这方面,香港、上海、深圳等作为典型的具有投融资共同的平台,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大挑战。共建“一带一路”绝不可能顺顺当当、敲锣打鼓就能成功。这几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越来越多,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叠加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导致面临着一系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挑战。其核心是“安全”。至少以下几种安全风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是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带来的“战略安全”风险;二是东道国对外合作政策变化、国家政策调整而对合作项目产生的“经济安全”风险;三是沿线国家大选、政府更迭甚至政变导致的“政局安全”风险;四是沿线国家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袭击引发的“人身安全”风险。

小处入手:做好十个“小”

“大处着眼”固然重要,但“小处入手”更重要。大处着眼是战略和方向,小处入手是战术和策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小处入手。

树立小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每个参与的企业和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应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做好分国别的调查研究,弄清楚自己在“一带一路”地区节点国家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最好设置达成目标的路径。目标的核心切忌空洞,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质量发展。

立足小范围。在谋划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一定不要随大流,不能跟风,更不能以社会舆论的导向、新闻媒体的宣传和专家学者的推荐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而是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做出最符合发展需求的决策。另一方面,要真正找到与本企业匹配的细分市场,切忌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太大,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始于小项目。小项目风险可控,即便失败了,也有回头的余地。要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交易规则透明度等因素,以投资少、资金回笼快、成熟度高的小项目为突破口,先试水,再滚动发展。于石油企业而言,特别对于民企,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如央企,尤其要有先后顺序。比如,先从成熟度高的中小型待开发或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开干,最好先不要碰风险勘探项目、深水项目或大型油田建设项目。滚动、渐进式发展最重要。

注重小设计。设计是合作项目的源头,往往显得更加重要。注重源头,就是注重项目的设计方案,要从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抓起。小设计牵动着大投资。尤其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由于投资或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普遍较高,把握好源头显得更加重要,一定要改变轻设计方案、重建设运营的做法。

重视小条款。合同条款是项目执行的“宪法”。合同条款的清晰程度对维系项目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往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合同条款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例如,对“不可抗力”条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投资环境风险较高,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风险均有不同程度存在,这时,于中方投资者而言,不可抗力的类别和事项一定要界定清楚。对于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要特别留意,力争实现在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国仲裁”,而不是本地仲裁或对方的友好国家仲裁。

研提小策略。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而言,项目经营策略的研提和落实是重中之重。项目经营策略一定是个性的、差异化的,是基于项目技术和经济评价的定量分析,最终以量化的手段实现量化的成果。当地市场利率、汇率、税率,项目本身债务架构、股权架构、资本成本等,都是项目经营策略所要考虑的范畴。鉴于项目经营策略的“小”和差异性,在研提或优化项目策略时,一定要细化不同情景、不同国别下的应对策略,做到异项目异策略。

严控小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一带一路”搞项目投资和建设,一定要重视和严控各类“小问题”,稍有不慎,小问题就会酿成大风险,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小问题: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工程段,最好聘请具有国际资质的监理公司,采用“EPC+PMT+PMC”(工程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管理团队+项目咨询监理团队的三位一体模式)的项目管理模式,由独立第三方把控工程质量;对于采办过程中的设备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要提前预判、筹划和标准对接,以免影响项目进度和工期;要重视“当地含量、当地化比例”,以免遭当地政府频繁稽查和当地法院起诉;要注重关注关爱员工,特别是关注当地员工的个人诉求、宗教信仰需求等。

深入小地方。油气项目往往地处偏远地带,可能在沙漠腹部,也可能在热带丛林,也可能在偏远的海滩,项目所在地要么荒无人烟,要么与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部落、村落相连。这种情况下,项目建设运营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项目管理人员“接地气”的程度。更多要深入当地部落、村落、社区了解情况,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不要破坏当地风俗和一些“潜规则”,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对道路使用、水源使用、环保、排放、扬尘、噪声等诸多问题,务必小心谨慎对待,避免一不小心掉进“环保陷阱”,牵涉进“社区部落纠纷”而遭遇长时间诉讼或天价罚款。

处好小关系。在项目启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处理好与项目所在地的部落首长、各类协调人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关注小人物。共建“一带一路”要做好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在宏观层面是文明的交汇、跨文化沟通,在微观层面就是关注小人物。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一个大人物对项目建设的成就夸夸其谈的传播效果和说服力,可能远远比不上项目上一个当地小人物讲述的关于该项目的一个小故事、小插曲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少了小人物这个“点”,是构不成大项目这个“面”的。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一张图告诉你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连起健康之路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