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期刊,建立医学科普云基地

2023-11-17 10:14李述东郝洋郭盛楠王芳李印泷吴远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针灸学科技期刊科普

李述东 郝洋 郭盛楠 王芳 李印泷 吴远*

(1.中国针灸学会,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北京 100700)

1.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表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1]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科普责任。根据《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2]“健康中国”“全民健康,全民小康”“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就是普及健康知识。”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等战略号召在全国吹响,而医学科技期刊又在“人民健康”这一头等大事上肩负着促进健康医学知识普及传播、提升公众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使命,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医学科研资金和政策支撑力度越来越强大,国家号召“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国基础和临床医学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发表的科研成果数量日益增多、质量日益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科技期刊的努力还停留在内部的学术质量提高和学术影响力扩大方面,对医学期刊的科普职能着力甚少,难以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症下药”。这与我国的号召形成了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科普需求与作为媒体的医学科技期刊不能满足此需求的矛盾。基于此,本文就医学科技期刊开展医学科普的必要性、自身优势和笔者所在《世界针灸杂志》打造的全方位立体针灸医学科普云基地及其开展的科普活动展开论述,以期和期刊同道探讨。

2.医学科技期刊开展科普活动的义务和使命

2.1 普及医学常识,提高民众医学素养

目前,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腾飞使得民众触及各种医学知识的途径大为丰富,而进行网络医学科普的准入门槛又较难监管,从而导致了医疗健康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现象日益加剧。无医学基础的群众更加难以分辨自己接触到的是真科普还是伪科学,因此,揭示“科学”误区,引导公众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医学素养。医学科技期刊,作为医学的宣传窗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的展示平台,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传播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理念与科技成果,保障医学科研成果得到广泛而正确的传播,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响应全面健康的号召。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刊科普定人心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人民大众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恐慌心理,从而出现医疗挤兑或不恰当的囤药、囤积生活用品等现象,直接造成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民众自身的经济损失。医学科技期刊,作为最权威的医学媒体,掌握着最科学的医学知识,拥有着最专业的编辑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以快速将第一手科研文献资料转换成大众容易理解的科普语言,消除恐慌,减少伤亡,协助救援,共抗病魔。

2.3 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常常有“不出圈”的烦恼,影响力仅仅在学术圈内部进行学术流转,在宣传方面也常会遇到螺蛳壳里如何做道场,单一学科怎样开辟宣传新路径的问题。而“科普”就是打破这个顽固壁垒的金刚钻。通过科普宣传,一方面可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民众解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扩大期刊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向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张开知识的双臂,架构沟通的桥梁,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贯通和转化,起到联络、凝聚科研人群的作用。这些“破圈”行为都是塑造医学科技期刊品牌的利器,可以实现增强社会效益、提高人民健康素养、促进多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以及扩大期刊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力的多重丰收。

2.4 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学术质量

医学科技期刊进行科普宣传可以将医学科研成果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播,科普知识自带的天然亲和力可以满足不同理论层次的读者对于医学知识的需求,提高宣传效率,拓宽读者受众,吸引一些优质的稿源和相关时评,提高期刊文章栏目的多样性和内容丰富度,大幅提升学术质量。此外,医学期刊的科普化传播还可以向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解读目前医学科研的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境,使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能够有效交流沟通,促进转化医学和交叉学科的科研繁荣,从而吸引优质稿源。

2.5 挖掘民众需求,拓展业务疆土

科普的公益性使得其有较高的民众亲和度,而医学科技期刊本身自带学术权威性,其严谨的知识内容无不彰显着编辑团队过硬的专业素养,可见医学期刊进行科普宣传不仅可以牢固树立权威科普品牌,还可以夯实民众健康基础,筑牢百姓生命防线。对权威科普品牌出品的医学知识进行学习后,民众可有效识别自身医疗保健需求。基于此,医学期刊则可以开辟出新的业务增长点——民众刚需的医疗产品的售卖、广告和保健知识培训等服务。[3]既响应了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又为医学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突破点,从而真正探索出了一条期刊与科普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直接促进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双提升。

3.科技期刊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

3.1 广泛的渠道优势

医学科技期刊拥有着广泛的官方发布渠道和被各大数据库收录的优势,而各种类型开放获取技术的普及使得人民群众也能在常见搜索工具上检索到期刊刊载的专业内容。近年来,自媒体软件如:小红书、微博、b 站、抖音、快手等的注册大潮中,冠以医学科技期刊名称的账号名也因其权威性拥有着天然的“吸粉”力,相对普通博主有更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

3.2 天然学术权威性优势

与普通健康类媒体和自媒体不同的是,医学科技期刊拥有着同行评议制度和三审三校的严格编辑流程,论文要经过多名业内专家进行盲审,再进行编辑部三审,确定可修改后还要经过层层修改、润色、校对,这就保障了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在科学性、可读性、规范性方面的权威度。而在权威到科普的转化流程中,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又有着专业医学背景和训练有素的编辑职业素养,能够更加精准地抓住文章的科普核心,以通俗易懂又准确严谨的语言进行改编。因而,民众从医学科技期刊得到的科普文章保证了文章归口的权威性、医学知识的准确性、健康信息的可信性,这是健康传播的立命之本。

3.3 依托学会,获取学会职能支持优势

期刊单打独斗进行科普,力量大多较为薄弱,而我国大部分医学科技期刊均为各个医学会主办,是各个医学会会刊。医学科普是我国学会体系中的重要职能和主要任务。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有着迫切需求,学会科普工作需要寻找可靠抓手,期刊有着源源不断的权威内容,两者结合进行科普的创作和宣传可谓相辅相成,如虎添翼,达到医学期刊科普广谱化和学会科普职能权威化的双赢效果。

4.依托学会科普职能,《世界针灸杂志》打造针灸科普云基地

《世界针灸杂志》创刊于1991 年,是国内针灸领域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3 家单位联合主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WFAS)成立于1987 年,是第一个总部设立在中国北京的国际组织,是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正式工作关系的、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建立A 级联络关系的非政府性针灸团体。《世界针灸杂志》为世界针联官方会刊。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于1979 年5 月,是中国科协的全国一级学会,民政部社团评估为4A 级。下设44 个二级分会和专业委员会、6 个工作委员会。与全国3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针灸学会建立了紧密的工作关系。拥有个人会员5 万余人,单位会员数量26 个,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发起学会,为发展针灸医学事业的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世界针灸杂志》依托两家学会,在中国科协统一部署下,在世界针联和中国针灸学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合百姓健康需求,用期刊的组织联络做实事,打造了集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针灸科普云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传播风格,以各种形式开展针灸科普活动,在推进针灸科普工作中发挥了舆论推动、知识传播和文化支撑作用,为学会针灸科普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4.1 协拍科普视频,广泛传播

随着对养生保健有需求的普通大众越来越多,对针灸技术的安全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全球对于针灸技术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直接导致了普通民众自我保健的效果不同,并且有安全性隐患。基于此,中国针灸学会组织全国针灸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根据此标准,《世界针灸杂志》协拍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指导系列光盘(双语),获得了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一等奖,其发行了26440 张,教学内容培训了国内外学员32787 名(多为西医医生),促进了针灸规范化操作的国内、国际科普,也增强了《世界针灸杂志》的全球知名度;《世界针灸杂志》前执行副主编—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炜宏教授领队,全编辑部参加的,《世界针灸杂志》协拍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遗产项目宣传推广”项目(编号:GZY-BGS-2017-43)视频《千年针迹 金石为开》(双语)通过针灸在历史发展中的各个节点,借助非遗传承人所代表的传统技艺向观者讲解针灸治疗在现代临床试验与医学实验中所得到的验证。展现了历经千年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探讨中医针灸的历史纵深发展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精髓,让世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认识中华民族千年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宝贵。向民众展示了中医针灸的历史纵深发展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医学、文化、传统和精神,为增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项目的宣传力度,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聚焦点。此科普视频在全网各大平台累计获得了921.3万的观看量,还获得“中国针灸杂志公众号最受欢迎文章纪念奖”,极大提高了国内外民众对中医针灸文化的理解,也打造了《世界针灸杂志》的国际品牌。

4.2 公益广告宣传针灸功效

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世界针灸杂志》设计了“中西医协作抗疫”的公益广告并刊登[4],该公益广告画面内容包括:星空、地球、冠状病毒、穿着防护服的医生、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针、灸,并衬以中英文版的《世界针灸杂志》名称水印。该公益广告的内涵是:新型冠状病毒在地球家园中肆虐,英勇的人民医生穿着防护服在家园最前线冲锋陷阵,针灸可以调整机能活动和激发自体免疫功能,可与西医协同抗疫,共克时艰。此公益广告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了针灸在疫情症状缓解方面的作用,简单直观地为民众答疑解惑,使民众对于针灸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疫情结束后,“长新冠”的症状如:疲劳、脑雾、咳嗽等席卷全球,而针灸对于这些症状有着非常好的治疗和缓解作用。基于此,《世界针灸杂志》再次设计了“中西医协作抗击长新冠”的公益广告并刊登。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世界针灸杂志》刊发的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形式活泼的科普手段,既树立了良好的负有使命感的期刊形象、又对民众进行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4.3 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发布科普解读,解除民众恐慌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国上下一心共战疫情的背景下,在民众对于众多治疗和保健方法不甚了解的时刻,《世界针灸杂志》第一时间发布了《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解读[6],深入浅出地运用中医医理阐述了新冠的中医诊疗策略,包括新冠的中医认识、病因病机、病理特点、诊疗方案及常用适宜技术。让百姓认识、理解、体验、接受和支持针灸,扩大了针灸使用受众,解除了民众恐慌。此举也使得《世界针灸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相应提升,扩大了期刊的业界知名度。

4.4 推崇时尚针灸,科普年轻一代

为加强中医针灸科普知识的传播力度、扩大传播范围,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要求,激发我国年轻一代对针灸的了解和喜爱,营造新时代新青年爱中医、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世界针灸杂志》举办了Logo 征集活动,并收集到49 份投稿,通过专家评审会审议和多次修订,确定了最终版本。Logo 由古代扁鹊行针图启发而来,又蕴含着针灸治病的原理和走向国际的寓意,简洁,经典,博古传今。《世界针灸杂志》还基于Logo 设计了年轻人喜爱的周边产品,如水杯、雨伞、帽子、文化衫等,通过一个个实用物品的传递,让每一个年轻人走近针灸文化,了解针灸文化,爱上针灸文化。

4.5 利用视频直播“作者分享会”,践行“讲好中医药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讲道:“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讲好中医药故事”既是中医药自身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内中西医同行互相交流学习、优势互补的需要,还是中国医学界与国际医学界对话和互鉴的需要,意义重大。基于此理念,《世界针灸杂志》邀请每期热点文章的作者进行“作者分享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自己的论文观点,进而对针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悟,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的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当中,让百姓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是人们维护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4.6 编辑身体力行,深入科普一线

《世界针灸杂志》一线编辑均为中国针灸学会科技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近年来协助学会申报、参与多项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相关项目,始终坚持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的工作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编辑部坚持撰写科普文章,用活泼、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针灸保健的相关知识,已经陆续在中国针灸学会官方公众号发表,得到了读者的良好反响。编辑部还派编辑参加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举办的“针灸故事我来讲”英语演讲比赛,用最活泼的形式讲解了针灸文化在美国的普及。2021 年,编辑部指派编辑参加了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6],用英文期刊编辑的语言优势与泰国皇太后大学等进行了针灸医学的普及和交流等,促进了国际针灸科普。

结语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是国家对科技期刊的要求。[7]而作为关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医学科技期刊,我们更有责任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全方位立体医学科普云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8],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两个主题,向观众展现中医针灸的文化魅力与科学原理为目的,以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方法为依托,根据人民健康生活发展需要,突出中医针灸的文化特色,促进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深入挖掘中医针灸文化资源,搭建展示中医针灸科普平台,传播中医针灸文化和科学知识,充分展现广大中医针灸从业者的风采,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知识与文化,擦亮传统医学这块“金字招牌”。[9-10]将医学科技创新的成果用最权威的形式展现,同时将创新成果以最通俗的语言普及给人民群众,让医学科普成为人民群众的定心丸和长效处方。

猜你喜欢
针灸学科技期刊科普
科技期刊的分类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