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乍露
——竹题材绘画创作的再探索

2023-11-18 09:05李中军
美术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纸本水墨题材

文/李中军

李中军/ 落白No.2 纸本水墨 72cm×47cm 2022年

“竹”作为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其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出现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记载,“竹”早期多作为衬景在墓室壁画中出现;经唐至宋,《宣和画谱》将墨竹列为单独画科,与“竹”相关的绘画及善竹名家均被收录其中;元李衎《竹谱详录》作为竹谱之始,至为详尽,非第言写竹之法,并及品类之繁……竹题材绘画经后世逐步发展,遂成为中国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经典图式与文化符号,且因画竹“比德君子”的特殊象征意义,使“竹”在中国艺术史漫长的生长脉络中又自生成了其独特的品格意向与精神内涵。故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亦多热衷表现,衍变出丰富奇绝的各种图式,成就了大量历史巨作,且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竹题材绘画的探索从未停歇,直至今天。对于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实践者来说,传统的学院教育背景、外来文化多样化的输入以及现当代艺术浪潮的冲击,共同构成了他们在艺术实践上的成长合力。一方面,学院的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为其烙上坚实的学院派底色,以“经典”为模范对象的教学模式,使关注传统文脉延续必然成为青年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观念和样式的涌现又不断催生出强烈的创新诉求,以及基于这一诉求而呈现出的多样视觉表达。身处这样一个共性的创作生态环境,关注经典、延续文脉必不可少,而作为后来者,在创新之路上时刻保持一份实验的意识亦是青年艺术家所必需的。选择“竹”这一生命力持久的绘画题材作为水墨创作的重点,并非一时起意,而是基于自身的审美趣味及持续思考,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系列“竹”的经典图像的考察、梳理与研究,辅以相关画论著述的理论滋养,综合大量的写生调研,不断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同时,借用现代绘画中有益的抽象因素、画面关系、结构重构等方式,并对相关的图像进行了转换实验,从而实现对“竹”这一经典题材的纵向挖掘与再创作实践。

对竹题材绘画的再探索,既尊重“笔墨”的中国画价值判断,又从更为开放的审视角度出发,将“竹”的艺术形象视为西方现代语言方式中的一种视觉资源,综合各类艺术处理方式,将“竹”的形象放置到不同于中国画传统构图的大场景中进行创作,试图表现一种关乎“新”语言、“新”造型、“新”观念、“新”趣味的中国艺术审美的竹的图像,而在此过程中,对新的语义空间的探触与建构亦让创作者本身在画面的限制与自由间获得了自洽式的平衡。

李中军/ 乱披纱No.1 纸本水墨 70cm×35cm 2022年

李中军/ 竹影No.2 纸本水墨 136cm×66cm 2019年

灵光乍露讲的是中国早期文化的精神取向与价值追求,而在此处的再探索语境中,则意指以“竹”为代表的艺术源流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生长出新的力量、生机与启示,而这种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也正是青年水墨创作群体在继承与创新的左右徘徊之间所必需的可贵力量。

中国式审美中自有一种雅致、模糊、遮蔽甚至稍显阴郁的气氛,竹林深处,光影斑驳,灵光乍现于摇曳生姿的间隙,亦乍露了记忆的幻象与探索的新奇。《一尺竹》于方寸之中寻求黑白灰形式节奏间的自由变化;《落白》则是在自然的风貌中浸入了水墨语言的视觉呼吸;《乱披纱》意在以非传统的图像逻辑建构个体观察视角下的中国式审美空间;而《影碧》中一抹绿色的出现,既是对混沌自然状态中“灵光”的探寻,亦是身临其境之间一时刻意的出游。

当然,对竹题材绘画的再探索,除了基于个体思考与体验的审美趣味及有意识实验,同样也涉及传统题材当代转换的几个尝试性回应。

第一,“竹”作为传统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以单一“竹”题材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并尝试呈现新样式的创新之思。

↑李中军/绿石、红印、乱披纱No.3纸本水墨70cm×70cm 2022年

↓李中军/一尺竹No.3纸本水墨36cm×38cm 2020年

李中军/竹影No.3纸本水墨136cm×66cm 2019年

李中军/ 影碧 纸本水墨 58cm×225cm 2023年

李中军/ 帘 纸本水墨 36cm×144cm 2021年

李中军/ 角落 纸本水墨 36cm×70cm 2021年

中国画发展历史久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类题材,这些题材的经典名作不但是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也是流传至今的可贵的视觉资源。一方面,以“竹”题材为切入点,需得在创作的过程中厘清竹艺术图像的起源、演变与传承,掌握其中的造型、观念与语言;另一方面,竹题材绘画源远流长,创作者众多,在对经典题材、经典样式的传承与实践中,又容易生成流于形式,陷于僵硬、呆板,从而失去艺术感染力、形成某种不良习气的弊病。故此,对竹题材绘画的再探索,实则是要在一个规定的命题下,尝试跳出长期存在的图式、语言、风格乃至观念等多方面的消极束缚,积极有效地释放竹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命力,并通过实际、有效的创新实践增强传统精神文化的审美体验。

第二,“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以竹的水墨新创造为载体的突围之思。

青年水墨一代个体视觉经验的生成与世界文化语境是自然接轨的,其在创作过程中就必然受到中国传统经典和外来视觉方式的影响与拉扯。新世纪以来,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大量作品进入国际视野,但抛开中国古代经典绘画以及笔墨技法本身,水墨的当代表达并未有效地进入国际对话,而往往一些所谓的受西方关注和认可的当代水墨艺术,早已抛弃了最根本的中国水墨精神,实质沦为某种哗众取宠的物质产品。对竹题材绘画的再探索,即是希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姿态,规避盲目、任意、缺少规范的拓展,力求将实验目的锁定在对新的规范、新的经典的构建之上,由此真正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为“竹”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精粹的艺术形象赋予普适性的视觉语言,也以此寻求与国际的相通性、互融性。

第三,自然与人文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对矛盾体,以“竹”之自然对话新水墨之人文体验的物我之思。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寄情山川自然的生态美学观一直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之间,且因绘画与生态的各自发展和相互渗透,不断生发出取材自然、回归自然的艺术精品。乡村振兴、生态为先,生态环境保护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竹在生态美学视域内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又因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其有着特殊的人文寓意。艺术创作是物我对话的捷径,此处对竹题材绘画的再探索也是基于大量的自然生态考察与写生调研所展开的,绘画创作不只是艺术语言本身的创作与演变,它来自自然,表现的是当下的山川风貌和人文精神。围绕竹所展开的再创作,其在注重传承经典与融合外来方法的同时,其价值亦在于进入现代中国新的“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体验之中,并赋予竹在新自然生态与新人文生态中新的审美体验。

关于竹题材绘画创作的再探索,即是以艺术之灵光寻求精神之启迪的一场自我行走与体悟探寻。

李中军/ 乱披纱No.6 纸本水墨 47cm×36cm 2022年

猜你喜欢
纸本水墨题材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水墨
兰华生作品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泼尽水墨是生平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当代水墨邀请展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