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措施探析

2023-11-19 03:26庄绪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庄绪娜

(莒南县委党校,山东莒南 2766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发展主体素质是否优质是满足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必要基础。优质的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所以,有效发挥乡村文化对农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其自身素养得到提升,转变其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投入乡村振兴发展中来。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还是百姓的精神家园,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求我们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善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1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发展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缩小城乡贫富不均的差距,并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1]。

1.2 乡村文化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指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成果,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比如,通过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乡民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断力,形成讲文明、守道德的良好风尚。传统乡村相当于一个“熟人圈”,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本活动,具备强烈的血亲观念与家族意识,村规民约是改善乡村内部关系的有效方式。乡村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要求中提出,利用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更好地形成文明与健康的社会风气。

美丽乡村蕴含着农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整个乡村富含乡风文明等意蕴。乡村不仅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囊括了民俗文化,拥有丰富的道德资源。比如,传统聚落景观中的古建筑、特色村巷、牌坊等;非物质文化中的舞蹈、服装、传统手工艺、饮食等。农业生产景观如莒南县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开启了生态、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此外,文化制度是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通常深深地植根于习俗与传统等社会各种制度当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入集体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是传统乡村治理的精神纽带及文化基因[2]。

2 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多年,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尽管如此,但我国的乡村文化依旧是我国特色文化中的短板,尚待改进。按照其表现形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城市低,甚至还表现出乡村文化不及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的不足是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困境,反作用于乡村的精神文明,降低了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接受程度。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期间,强调用乡村的眼光与概念替代农村,对乡村文化的概念进行美化,按照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就是把乡村视为与城市比肩、并立的地位,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心与村民的认同感,促使两者的高度融合。乡村文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乡村文化不能只充当经济的辅助力量,而应树立文化自信,把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放在一起,方可将乡村文化的特色完美地展现出来[3]。

2.2 乡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完善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是人们传播文化与交流文化的平台。近些年来,即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单一、数量少、年久失修等问题。并且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部分乡村文化设施一味地照搬或模仿城市文化设施,丧失了自身特有的风格与乡村元素,加之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也无法适应各个年龄段村民的需要。尤其是在部分贫困乡村地区,上述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与文化问题相比,村民们更加关心经济问题。文化设施数量极少,具有较低的实用价值,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沦为无人问津的境地。

2.2.2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民身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其素质偏低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问题。农村是国内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区域,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数量的不断增加,暴露出乡村“空心化”现象,大量乡村劳动力外流,阻碍了乡村文化发展步伐。并且,农村地区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不注重教育、辍学率高、高学历人员少等问题。经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村民受传统的乡村中固有的小农意识与重男轻女等思想观念影响较深,导致大部分村民重物质轻文化[4]。

2.2.3 缺乏完善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第一,国内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由于农民是公共服务与文化设施的需求主体,所以农民很难有效参与到决策中去,不能将自身真实的文化需求反映出来,使乡村文化及文化活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相违背,导致文化的供给与村民的实际需求发生脱离的现象,从而浪费文化资源。第二,在供给机制上,乡村文化发展时期存在多个行政部分,常常会造成文化建设内容繁杂、权责模糊、分类不清等问题。而且乡村文化发展依旧是一类单纯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喂食性”建设机制。第三,部分地区的文化建设发展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忽略了结果的重要性,这是由于评价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出监管效用。现阶段,大部分的评价机制通常只开展一次性评估,却没有长期跟踪文化建设及发展环节,缺少后续的反馈管理。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措施探析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从文化沿革来看,莒南县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这里有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旧址、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庄户学学校旧址等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有高家柳沟“记工识字班”、王家坊前农业生产合作社、厉家寨“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三个被毛主席亲笔批示表扬的先进农业典型。莒南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研究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素有“陶艺之乡”的美称,大店镇薛家窑村是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历来以烧制黑陶而闻名。此外,还有莒南花生、绿茶、板栗、石雕石刻、木梳、草柳编、有机蓝莓等特色产业。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提出乡村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意义重大。

3.1 构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现阶段,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有效覆盖可以为实现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树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落实“增加投入、增强活力、优化服务”的方针,构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例如,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村民自己设立的文化组织或团体为辅助,同时大力支持外来文化企业与专业文化机构共同研发文化产品。例如,莒南县具有著名的黑陶特产文化,政府部门可协调上述的各方力量一起设计、生产、制造黑陶工艺设施,在当地宣传黑陶文化,使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出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作用,并将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合理性、覆盖面广等特点体现出来,综合考虑到村民使用的便利性,尽可能地建造自己家门口的公共文化场所。

3.2 加大乡村教育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针对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大乡村教育和资金的投入力度。第一,在教育上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乡村任教,从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比如,可积极鼓励师范类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参加乡村支教活动,并对当地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增强其思想意识,打破其思维壁垒,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第二,乡村教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起着创新与传承的作用,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将乡土气息、乡土特色融入教育内容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从而激发未来的乡村接班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其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第三,对全体村民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尽管新时期的村民已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其在外务工已久,在多个城市与乡村之间流转,部分依然坚守在乡村的村民由于早期教育的缺陷,依旧处于文盲状态,具有较低的文化素质。例如,当地可积极组织所有村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不但能够促使其文化素养意识得到增强,还可以提升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创业方面的技能,缓解村民就业压力,进而吸引更多外出打工人员返回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振兴[5]。

当然,以一人之力促进乡村振兴往往成效较小,因此还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来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国家财政要做到城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均等化,确保足够的经费流进乡村。此外,还要不断引进社会组织或机构的资金流入乡村文化发展当中。比如,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把社会组织与个人挖掘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还应将乡村特色优势发挥出来,强化社会资金的投入,使乡村文化建设走向市场,满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要求。

3.3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村民需求表达机制,拓宽多渠道的表达途径,保证农民表达的有效性、真实性,结合其实际需求建设文化设施,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调动其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划定基层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基本职能,明晰其权责,将乡村文化建设的优质服务落到实处,不搞表面建设。并且还要引进社会团体与个人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共同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第三,完善与加强乡村文化监管机制,基于对地方文化风俗差异的尊重,以及对农民反馈的关注,制定更加规范的考评体系及问责制度,同时设置相应的量化指标,保证该指标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使乡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基础的法律保障。

3.4 注重城乡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城市发展具有其一定的优势,可以便利人民的生活,丰富人民的物质,但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缺陷。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当于两条并行线,具备农作物生产与土地管理等多项职能。乡村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粮食与人口,同时乡村为城市解决了不小的压力,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同样推动着乡村的发展,比如以民宿等乡村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由乡村逐渐向城市过渡,给乡村文化注入了城市文化的血液。一方面促进了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在乡村文化中不断注入城市发展的元素,和城市文化沟通、交流,形成城乡文化联动。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乡村文化的特色元素被挖掘出来,使更多的人发现,城市和乡村两者并不对立,而是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双方相互促进、互利互惠[6]。

在乡村文化发展中,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必不可少。我们不能被现代科技所困而抛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例如,很多地方主打乡村建设和有机蔬菜种植的旅游示范区,广袤的田野,树林环保,小镇特色格局完美彰显,而且还有效融合了院落、田园、水系、林木等乡村元素,创建了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既适宜居住,又适宜旅游。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乡村文化发展是实现乡村生态、经济与文明多方面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不仅是衡量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指标,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乡村文化发展及其措施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目前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强化乡村文化教育力度、优化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注重城乡互动、互利共赢,以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提高乡村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