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德清 探寻朱鹮“重生”的秘密

2023-11-20 03:51陆健谢尚国
科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德清县朱鹮德清

文|陆健 谢尚国

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在20 世纪,受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7 只,因而被列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8 年,5 对珍贵的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安了家。如今,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 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367 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从10 只到761 只,一度濒临灭绝的朱鹮如何在德清实现种群重建?

让朱鹮“自由恋爱”

“瞧,这就是朱鹮的早餐!”在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一间住着6对朱鹮“夫妻”的笼舍内,“90后”饲养员袁李莹将一笼笼泥鳅抛进投喂池里。每天清晨,袁李莹都会准时到基地为朱鹮准备丰富可口的营养早餐。“周一吃面包虫,周五吃牛肉,其余5天吃泥鳅,有时也会加点多维元素片补补身子。”袁李莹笑言,6个多月大的朱鹮一天能吞进20条小泥鳅,饿了再加餐。

“历史上,朱鹮在德清县域内有过生活痕迹。”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介绍,笼舍从15年前的1间增至现在的17间,说明朱鹮南方种群的数量逐步增长,从这里飞出去的朱鹮后代也越来越多。

在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小朱鹮在保温箱内睡觉

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2016年3月,一枚朱鹮蛋经过28天孵化后本应破壳而出,然而,十几个小时后,小朱鹮却纹丝不动,直接胎死蛋中。据测算,当时朱鹮产蛋的受精率只有26.34%,出壳的幼鸟存活率也只有33.76%。

作为基地负责人,邱国强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并与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我们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内,让它们从一对一‘相亲’变为‘自由恋爱’。”邱国强说。果然,自由配对后,朱鹮的受精率逐渐提高到87.51%,出壳雏鸟的存活率也提高到96.11%。

与普通鸟类不同,朱鹮的孵化育幼有特定的温度、湿度要求,需要人工控制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快要出壳时是最紧张的,甚至晚上睡觉都会梦到朱鹮宝宝出壳的场景。”在袁李莹看来,养朱鹮跟养自家孩子一样操心。

德清下渚湖湿地栖息的朱鹮

人鸟和谐共生

“田里有泥鳅,朱鹮经常来吃,发现我不驱赶,它们胆子就变得越来越大,见我也不飞走了。”下渚湖街道四都村村民施应官笑言,街道的干部经常来家里宣传,朱鹮是“鸟中国宝”,不能伤害。

朱鹮的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多成对或小群活动。为何下渚湖的朱鹮不怕人?下面这则小故事或许给出了答案。

2016年,一对朱鹮将巢安在了沿河村丁香根家附近的一棵香樟树上。从此,老丁与邻居们成了朱鹮一家的“守护神”。“我们往边上的小水塘里扔泥鳅,它们就会飞来吃。”丁香根说。

其实,在下渚湖,许多村子的大树上都有朱鹮筑巢。朱鹮常年在这里筑巢安家,证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好,老百姓也友善。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它们的到来也“倒逼”当地严格治理水环境。

作为原生状态保持完整的湿地,下渚湖湿地的千条港汊纵横交错,野鸟群栖。几年前,下渚湖街道对朱鹮岛附近水域的所有渔家乐进行了拆除,并在朱鹮集聚的沿河村、二都村、塘泾村和唐家琪村等地打造出70多个篮球场大小的“水下森林”。河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经常能看到朱鹮在附近的河道、沼泽、稻田内觅食。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水下森林”各项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主要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Ⅲ类水要求,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为朱鹮的野外生存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这些年,通过“水下森林”重塑河湖生态链、“小鱼治水”守护最美栖息地、“湿地碳汇”实现生态价值兑现等举措,德清县探索出一条适合湿地生态修复和“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德清县朱鹮德清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明亮的眼睛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德清裸心堡
优雅的朱鹮
走路看脚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
朱鹮你好
啊,朱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