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触摸自然: 科幻电影《沙丘》中的生态关注和呈现

2023-11-20 14:28刘依铮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沙丘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重要基础,但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表明人对自然的过度剥削将会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艺术工作者以危机作为灵感,试图通过电影帮助人类和自然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在丹尼斯·维伦纽瓦拍摄的科幻电影《沙丘》中,导演建立了全新的生态世界,并通过数字技术和自然景观的结合让观众在影院中用眼睛触摸自然,以此唤醒倦怠的主体。

【关键词】《沙丘》;生态关注;触感视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1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广告和宣传引导人们使用电子产品,扫码支付、电子文档、幻灯片展示使人们的生活进一步踏入赛博空间,看似减少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地球的生态就会恢复到平衡状态。但事实是生态危机发生频发。在《无增长的繁荣》中作者提到,“本世纪末,我们的子孙将面临气候不利,资源枯竭,家园破坏,物种毁灭,食物短缺,大量的移民和几乎不可避免的战争。”[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做是人类对自然领域的过度利用和浪费,在其深层原因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战争、资源争夺、科学技术矛盾的激化。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扩展自己的领地,电影作为一种人类的艺术行为,其作品内容也表现了人类活动成果。无论是美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不约而同将自然和都市化为二元对立的存在,美国的西部电影在文明和野蛮的对立中之中展开,西部的荒原、戈壁、野马等一系列的自然元素成为象征野蛮和愚昧的影像符号,电影利用其自身的语法和表征系统将自然生态变成文明世界的对立面。中国早期的电影把城市描绘成使人堕落的罪恶都市,将乡村和原野视为一种自由之地和精神家园,亦是如此。

虽然小说《沙丘》已经诞生半个世纪之久,也不乏优秀导演的大胆尝试将其拍摄成电影,但在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指导下,2021年版本的《沙丘》使得小说真正以影像的形式和观众建立了联系,并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让生态意识呈现于影院的银幕之上。

一、生态问题的关注:科幻电影的绿色视野

生态危机的产生源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的生产活动让自然变成了资本社会扩张的物质基础,超额生产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越来越被限定在城市之中,而属于自然的范围也因为城市空间的拥挤而不断被开发。这也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法脱离城市这一范畴独立讨论。城市通过复刻自然修建了花园、自然公园,在街道旁边建造树木,为“水泥森林”带来一点绿色气息,同时这些复刻下的复刻体也变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自然成了城市内人群阶层的特权。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功能的重点已从生产转向消费,从行政管理转向市场调控;与此同时,城市的景观式建筑也从象征权力(政治)的纪念碑转向体现消费(经济)的超级商场。”[2]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消费、需求的三要素已经被转化为制造“过余”的需求和“过度”消费,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巨型广告牌、大型购物商场、各式各样的广播都成了引导消费的媒介。人在种种媒介中只会扮演消费者,全然不管自己身处的星球出现了何种危机。因此在人、城市、自然之间形成了割裂,本应该是互利循环的状态却变成了人对自然的剥削,以供给人类所居住的城市。在这种状态下,人类认识到了过度消费自然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关注生态危机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被破坏的自然世界,艺术生产者进行了反思,他们将自我的焦虑投射电影中,通过摄影装置拍摄自然,或利用数字技术再造一个更为清晰、细致的生态环境。电影艺术的研究深受文学研究“绿色转向”的影响,产生了新的研究视野。斯格特·麦克唐纳《建构生态电影》一文中,提出“生态电影”的这一概念,书中提出“生态电影”拥有独特的镜头语言,例如长镜头与明显放缓的节奏和时间,原生自然和工业技术融合,延长的了观众凝视时间与注意力。[3]生态电影的研究帮助人类采用更新的视角发掘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微妙关系。相较于独立电影、纪录片等关注现实社会中实际性的生态问题,好莱坞的电影人创造出生态题材科幻电影的亚类型,“生态主题科幻片,以它特有的形式和视角观察,并展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讨论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表达出对技术已经或即将引发危机的担忧,折射出对科学理性及人性的恐惧、忧患和理性思考”[4]。这类科幻电影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区别于其他类型和题材的关键在于其想象力,数字技术给想象力扩展了边界,造成了视觉上的生态奇观。

小说《沙丘》的創作实际上是作者在一次中偶然的流沙事件中获得的灵感。自然生态被破坏后的沙化状态,引发了作者的生态危机意识。电影《沙丘》对于生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于电影内部对生态文明的建构,影片将更多笔触放置在表现后殖民主义下人和自然的关系。电影里的沙星在不同星球中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形象,于当地人来说是母星,是具有生命的土地。而对于外星球的人来说,沙星上的香料是巨大的利益,沙星上的人是巨大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时,呈现生态影像之际所显示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手法,以联觉感知恢复观众在直面自然时候的身体感知,解放了在影院被座椅束缚的主体。

二、生态环境的建构:后殖民主义下的人地关系

《沙丘》塑造了严密的宇宙生态,从社会上的权利斗争、国家争霸、阴谋诡计和英雄成长延伸到生态链、生物性和巨物崇拜、人地关系。影片将生态景观作为表现的重点,融合对宇宙星球的想象形成了一种对于现实的想象性关照,表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其中包含权力争夺、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问题。

(一)城市建筑

影片中展现了多种星球城市建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顺应自然和征服自然。顺应自然表现为依自然而生,强调自然景观和建筑的结合。沙星很大一部分取景在沙漠、戈壁,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的属性而不是由人类打造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建筑,也不像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导演的《银翼杀手2049》有很明显的赛博朋克建筑。在沙星上又分为城市以及地下城,相较于规整具有充足军事防御的城市,地下城是依靠洞穴生成地下城更具一种原始性,厄崔迪家族住的是山云之间,厄崔迪家族的母星卡拉丹是云之上的岛屿,有着充沛的雨水、闪电和氧气。在家族成员居住的室内空间随处可见的绿植和盆栽,同时他们依靠空气和海洋的力量以此建立城市。在保罗一家离开卡拉丹的时候,他们的飞船是从从海洋中缓缓升起。征服自然则表现为利用科技改造自然,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侵犯。例如,灰色的飞船、帮助人体减少水分流失的蒸馏服、打斗时的人体防护盾、屏蔽场城墙和全然一副冰冷阴暗的机械基地的桀迪主星等事物。尤其是香料开采机在电影中的作用,更能形象地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进犯,开采机的第一次出现正是影片的第一幕,巨大的开采机和人共存于同一画面内,巨物和人的渺小形成对比,一个战士通过显示器瞄准开采机,在他身边是更多的战士,从黄沙低下跳出来的战士,破坏开采机,但是开采机的防御像是流星坠落在每个战士身上,战士纷纷躲避,躲进戈壁之中。巨大的机器卷起香料,平静的自然沦为人类活动和争斗的背景,并且承受了人对自然完整性的破坏。

(二)生态观念

电影中的生态观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首先是外形上的比例,当哈克南人离开沙星乘坐的飞船在整齐的军队阵营面前显得十分庞大,从全景看去飞船像是一只甲壳虫。而在星球面前,这只甲壳虫只漂浮在星球的下端,而星球占了整个画面的一半,星球之巨大,人造物的渺小。其次,是在力量对比上显示出人的渺小。沙虫在一开始就被视为一种“异类”,也是电影中的奇观,它“长400-500米”远超于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生物。沙虫在电影中的存在是沙漠的具象化,它具有沙漠的能力和力量——吞噬。在电影中就曾出现沙虫吞噬行走在沙漠上的开采机及人员。对于沙虫的描绘和刻画,就是一种生态观和怪物观念的体现,沙虫是沙漠的主人,对人类具有威胁性甚至能够吞噬掉机器,同时沙虫生产的粪便又能形成香料,香料是一种对人有益的物质,还能够被作为一种飞行的物质,影片中的宇航公会的领航员会借助香料找到星球间安全通行的航线,没有香料星际航行将会变得寸步难行,这也使得香料成了宇宙中最宝贵的物质。可是宇航工会的过度索取又使生态交换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叙事策略

电影操纵叙事引导观众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影片内部的地理空间中增加了文化属性。影片中越是靠近沙漠自然景观本身就越靠近权利的底部,这是科技和文明未抵达的地方,另外越是规整的环境和人造技术介入最多的地方越占据权力的上端。但是同时,科技含量越高人物越是具有邪恶性,行事越是丧失道德与伦理,例如哈克南人则被视为破坏生态,只懂得索取自然的一方,反观利用自然力量的厄崔迪家族则象征勇敢正义。同时,电影的故事世界背景映射了现代资本主义建立的殖民史。对于香料的开采和电影中女主人公饱含深情的诉说被掠夺的土地和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反抗使人想起殖民地的历史。这是关于权利和战争的叙述。“随着日益稀缺、不可获得的生存物品和可接受的生活成为物品提供者和无助的贫穷者之间残酷战争的目标,民主将成为这一加剧不平等的首要牺牲品”。[5]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危机和资源紧缺也被影射在电影中。从小说媒介变换到电影,对于现实的重构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的重构,历史本来的面貌是依靠掠夺进行资本扩张,地理的联合和对种族的奴役,而电影将这一历史变换为一个白人男性的成长故事,一个少年家破人亡、忍辱负重,重新成为殖民地的主人和拯救者的英雄传说。观众不会看见殖民时期的真实历史,而是在媒介的重新叙事之下完成对于战争权力斗争的现代社会的自我对照。

三、生态意识的呈现:触发主体的联觉感知

生态题材科幻电影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鲜明的生态意识,那么在电影《沙丘》中导演通过何种手段呈现其生态意识?对于生态意识的呈现又达成了何种效果?

(一)视觉呈现:物质和虚拟的拼接

对于科幻电影的拍摄而言,绿幕已经成了标准配置。在虚拟制造中可以突破想象力的限度,但是导演维伦纽瓦却坚持采用实景拍摄,将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拼接以还原生态环境实现自身美学。保罗生活的卡拉丹是挪威的Kinn岛,而厄拉克斯则取景于约旦的瓦迪拉姆保护区和阿联酋的利瓦沙漠。[6]就连电影中的“香料”,也并非特效,而是将化妆品混合在沙粒中,利用摄影去捕捉。[7]虚拟的部分则是出自导演对于视觉效果的追求,“团队便利用摄影和后期上的处理完成维伦纽瓦所希望的天空炎热、朦胧、没有一丁点蓝色的效果”[8]。在技术的支持下,导演完全能够按照自己对《沙丘》小说的解读制造出最理想的视觉效果表现出事物的纹理,例如沙漠上风吹过留下的痕迹,空气中弥漫开来的香料颗粒,光影中细小的尘埃。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真实自然地理风貌和适当的虚拟效果,将真实混合想象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暗示了懵懂的保罗始终处于这篇朦胧的沙漠之中,看不清未来和当下自己的处境。这使观众能够更加沉浸于电影故事,把握更微妙的氛围。

(二)感官联动:视觉到触觉感知

导演对于纹理和氛围的追求,影响了观众看的方式,将视觉转化为“触感视觉”。劳拉·马克思在《電影的皮肤: 跨文化电影、具身性和感觉机制》中提出了以“触感视觉”为主要核心的触感理论。“‘触感视觉’是一种‘具身化视觉’(embodied visuality),它强调感知的多感官品质,即所有感官的参与”。[9]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触感影像”这一概念,“‘触感影像’既是‘触感视觉’方式观看电影时所呈现出的影像形态,也是有明显触感特质的影像,这种触感特质可能是触感、 声音、气味的综合编码,进而唤起某种文化记忆,能够让观众引起触觉的反应”[10]。在影片中影像通过官能感知引发情动和触发观众的记忆经验,当保罗和母亲失去家园不得不躲在帐篷里过夜,保罗用打开手灯照出空气中弥漫的香料,银幕上飞扬的香料似一层朦胧的面纱,透过镜头清晰可见的颗粒物体飘浮在空中。观众似乎也能感受到空气中的颗粒呼吸的不顺畅。当观众看到银幕上当水流过保罗的手背,以保罗的手为媒介唤起观众对于冰冷的水的记忆。相较于劳拉穆尔维提出的“看是带着欲望的凝视”,电影中的视觉客体是人类欲望的投射。[11]触感理论认为镜头的移动是一种眼睛的掠视,而掠视能注意到事物的纹理和质感,同时特写镜头将生活中常常因为随处可见而被忽视的生态实体放大,流逝的时间也被放缓。观众不止是在看,更是在通过眼睛触摸影像,在观影中完成人和物、景的交流。

(三)触觉影像:激发主体能量

在漆黑的影院中,观众变成无法行动的人,只能依靠眼睛观看电影。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影这一行为不仅是在完成与自然生态的交流,更是通过“触觉影像”激发当前倦怠主体的能量。影片首先将保罗的英雄之旅巧妙的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厄崔迪和沙星属于自然地理风貌中的两种极端,地理风貌的极端对比也对应了人物身份转化的两级,对应了保罗从爵位继承者沦为异乡流亡者。观众陷入保罗的英雄之旅中,陪同英雄流亡于各地。其次,保罗的英雄之旅也正对应当下人类对于现实自然的开采,厄崔迪家族所提出的利用自然鞏固家族力量的思想本就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征服自然及自然之物表示了人类高于他者的地位。电影重新述说生态英雄殖民之旅的成功,完成了生态政治的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英雄所要面对的命运和不屈的精神引发观众的敬畏。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观众来说,生存的压力使其充满倦怠感,电影以敬畏唤起倦怠主体的能量。

近年来,极端的异常气候已经引发大众对生态灾难的恐惧,电影业内的艺术工作者们也这种情绪化为创作灵感。在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指导下,电影《沙丘》使人类重新认识生态与自身的关系,数字技术给想象力扩展了边界,突破人类眼睛和身体的限制,也使得生活中不可得见的空间、细小的生物有了被人类观看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17.

[2]张英进.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理论、历史、都市 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8):253.

[3]孙绍谊.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71-73.

[4]尹松涛,徐飞.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J].科普研究,2015,10(03):59.

[5](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6.

[6]末日、黄沙、荒原,《沙丘》中的拍摄地原来在这里[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470454609886781&wfr=spider&for=pc,2021-11-4.

[7]路芳.张震分享《沙丘》拍摄幕后细节:极度考究[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58685449873348&wfr=spider&for=pc,2021-10-18.

[8]摄影师亲解《沙丘》硬核拍摄技巧![DB/OL].https://www.sohu.com/a/522683401_121124707,2022-2-14.

[9]严芳芳.“触感视觉”:一种重新认识电影的理论路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203(03):116.

[10]严芳芳.“触感视觉”:一种重新认识电影的理论路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203(03):119.

[11]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522-531.

作者简介:

刘依铮,女,汉族,重庆璧山人,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沙丘
沙丘移动的奥秘
流沙之谜
沙丘移动的奥秘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西游新记7
沙丘光谱
沙丘
辽西北围封治理沙丘及开发利用探析
国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