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花正红”:隐喻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2023-11-20 04:07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溪样态教育者

陈永华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借助地域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条常用的路径。从本质来看,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价值观。因此,如何提炼地域文化特色中的“价值”,并将其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或路径进行联结,是将地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彰显教育价值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发挥好“隐喻”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勾画学校文化建设蓝图的起点,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支点。

将地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隐喻为学校文化,可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隐喻的过程也是提炼的过程。如何从地域文化中提炼适切的价值观并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一所学校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旁边,该校校长曾邀我在其内部刊物《西溪》创刊号上写一小文,当时我用了“西溪花正红”这一题目。显然,当我们谈论这所学校的愿景,串联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是绕不开“西溪”这一地域性主题的。那么,西溪究竟和学校有何关联?所谓“花正红”又代表着什么?这都是值得思量的。西溪的生机可否代表学校的一种样态?西溪传递的意蕴与教育的真谛有何关联?“花正红”可否代表学校的一种追求?学校领导者可否在花开花落中领悟教育者的责任?

近年来,出于对未来学校的样式和学校新样态的憧憬,人们创造了诸多新名词,可谓“乱花渐入迷人眼”。对于职业理想,我们呼唤一种直抵心底的具象表达。如果有借由生活情境产生的隐喻,或许我们会更愿意接受,因为那样的表达往往能够激荡起内心的悸动,荡起思想的涟漪,让我们在持续的追问中找到自我。

人们总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期待、哺育和守护“花红”自然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一项拥有无限荣光的事业。那么,学生“正红”的标识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花红”比作学校的老师,那么,教师“正红”的标识又是什么?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正红”究竟是否已经达成?为何而达成?可否笼统地说,“正红”就是师生最美的状态?事实上,教育所追求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活出最美的样态,从而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

在西溪语境下看“花正红”,或许还可以做这样一番联想:正是西溪的自然生态成就了“花正红”。“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朵朵红花、排排绿树、茵茵绿草、曳曳芦苇、葱葱湿地、盈盈野趣!如此自然和谐的景象恰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初心样态,与我们追求的教育图景交相辉映。花总有谢的时候,好在它还会落在西溪的怀抱里,化作春泥,留住种子,来年再红。其中的代际交替,是否也隐喻了一种教育的传递?当然,教育者不但要有“姹紫嫣紅争妖娆”的追求,也应有“甘做绿叶衬红花“的胸怀,更该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

作为教育追梦人,让我们共同让“花渐红”走向“花正红”,走向“别样红”!这正是西溪湿地作为地域文化代表所隐喻和表达的价值追求。

地域文化作为学校外部环境的要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西溪花正红”这一文化隐喻的案例,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猜你喜欢
西溪样态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种样态及我们的战略选择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西溪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