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急救,成为一种时尚

2023-11-21 07:56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红十字红十字会公共场所

王仲昀

上海市高校红十字应急救护比赛。

现实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家中老人突然晕倒,身边小孩突发气道异物梗阻,运动时心脏骤停,游泳意外溺水……这些意外的急救窗口期非常短暂。

近年来,社会公众通过媒体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意识到在危重急症、突发事故或者意外伤害降临时,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必备的应急救护技能,抓住急救的“黄金”时间,第一时间开展有效的自救互救格外重要。

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

近年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机关、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博爱氛围。

近日,《新民周刊》记者走进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源竹小区居委会。在这里,一堂生动、接地气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程正在进行。

主讲人王丽,今年45岁,个头不算高,声音响亮,是一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骨干志愿者。

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包含16课时“救护员”、8课时“救护员(初级)”、4课时“心肺复苏(CPR+AED)”等取证课程及各类时长的救护知识普及课程。其中,完整的16课时内容包含:红十字运动知识、救护概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等。学员通过理论考核及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操作考核合格后可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几分钟,是抢救危重伤员最重要的时刻,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救命时间”。

培训刚开始时,教室里稍显嘈杂,但等老师讲到异物梗阻和海姆立克急救方法时,大家变得专心起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你们很多都在家里帮忙照看小孩,小孩吃东西卡住了,这一招很管用的!”一位老人向邻居分享她的感受。

老人和王丽相互配合,现场示范,教室里的学员都专注地学习起来。

这位老人其实是王丽的母亲李葛英。李葛英今年74岁,退休多年,之前是潍坊新村街道下辖居委会的干部,对基层情况比较熟悉。红十字会的工作与基层紧密相连,所以在李葛英退休后,街道红十字会邀请她发挥余热。源竹居委负责红十字工作的孙紫千告诉《新民周刊》,组织社区群众参加培训时,需要李老师的号召力。

王丽在2016年成为了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志愿者。从那时至今,王丽常参与由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而母亲就像她的助教,为她做一些辅助工作。

王丽介绍,培训课件由上海市红十字会统一制作。针对老人的课件,在文字上更凝练、朴实,配图也更多,便于记忆。“如果是给小朋友们培训,那么我们会讲得更仔细一些,方便他们理解。另外,还要给他们留出很多分享、发言讨论的时间,小朋友更喜欢互动。”王丽解释道。

救护师资在给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同职业人群进行培训时,在保证培训质量和目标的前提下,因培训对象不同,授课方式也有所差异。而这些细节上的差异,正是培训工作“专业性”的体现之一。

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几分钟,是抢救危重伤员最重要的时刻,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救命时间”。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4—6分钟开始出现不可逆脑损伤,超过10分钟则会发展成脑死亡。红十字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让人们能够在意外发生的现场就开展第一时间的急救。

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这项工作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迎来了关键性的三年。彼时上海正在筹办世博会,上海市红十字会经过酝酿和准备,于2007年底向上海市政府建议在上海全市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并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2008至2010年,上海市政府连续三年将“群众性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列入政府实事项目。2009年起,市红十字会与世博局合作,承擔了世博园区工作人员、服务外包人员、园区内志愿者和城市服务站专业岗位志愿者的救护培训任务。最终,通过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在全上海建立240个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站),培训1260名师资、11.8万名红十字救护员,以及104万名普及培训的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从2010年至今,随着公众对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多,“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建立起了长效机制,这一政府的实事成为长远的“好事”。

在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猝死病例约54.4万例,其中相当比例发生在公共场所。4分钟是心脏骤停发生后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因此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非常关键。

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社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同时,积极推进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工作。

2017年5月2日下午,一名加拿大籍旅客在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入境大厅因心搏骤停突然倒地,面色、嘴唇发紫,心跳、呼吸停止。随行的外籍乘客火速为他心肺复苏,并呼叫周围人群取用AED。机场工作人员迅速取出红十字会设置的AED赶到患者身边,进行电除颤准备,在机场120急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运用AED心电除颤后,患者逐渐有了反应,情况开始好转,心跳、呼吸恢复,脉搏可触及,紧急抢救成功。

2015 年9 月世界急救日期间,启动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 公益项目。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广设置AED,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是首例。

红十字志愿者进行AED 巡检。

这是上海市公共场所设置AED后实现成功抢救的首个案例。

就在同一年,世纪大道地铁站也发生过一例成功搶救案例。当时,一名乘客在车厢内突然晕倒,被工作人员抬下车。站内正好有一名护士经过,发现其呼吸心跳骤停,她立即使用地铁站配备的AED展开急救。2次电击除颤后,乘客逐步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世纪大道地铁站是上海市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地铁站位于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工作人员胡延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和地铁站合作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多年。

2014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应急办开始策划在公共场所设置AED。2015年9月世界急救日期间,正式启动了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公益项目。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广设置AED,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是首例。同时,为专注于做好心肺复苏和AED实操,上海市红十字会研发、创设了4课时的新课程,使培训更加注重实用性。

201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红十字系统已经在全市设置AED超过2400台,已有9名心脏骤停患者获救。

2019年5月某一天,家住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的梁老先生在家突感心脏不适,随即昏倒在地,心跳、呼吸骤停。老伴钱女士一个月前刚参加过街道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培训,她马上叫他人拨打120,自己则开始为梁先生实施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到达才移交医生。

随车医护人员说,如果没有钱女士现场及时的救护,老先生可能有生命危险。事后,钱女士感慨地告诉居委会干部:“亏得参加过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着眼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化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着力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上述案例是众多群众自救互救案例中的一个。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2年,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7600余人次,救护员培训42万余人次,普及培训约668万人次。目前,已形成年普及培训40余万人次、救护员培训3万余名的救护培训长效机制,为城市安全构筑起了一张保护网。

近几年,市民急救意识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找到红十字会希望参加救护培训。

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也渗透到了学校、机关、交通、旅游等行业。每届进博会召开前,上海市红十字会都会对进博会工作人员等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同时,还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上海欢乐谷等10余个4A及以上景区,建立了红十字救护站。

红十字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进博会。

上海市红十字会依托东方绿舟的红十字青少年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基地,自2009年起每年结合高一新生军训组织近8万名学生,开展8课时的普及培训。

2021年,以应急救护培训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生命教育”被列为上海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应急救护培训进高校”入围2023年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市级项目。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有关指标还被列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

学急救,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认识,尤其是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公众识险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实践,也为参与韧性城市建设发挥了红十字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红十字红十字会公共场所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基于ARM的公共场所智能保洁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公共场所 不能乱来
支持公共场所禁烟为自己为他人
公共场所禁烟迈出一大步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