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2023-11-21 19:44夏新蓉郭雅颜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管理对策教育管理

夏新蓉 郭雅颜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推进,各高校国际学生数量由规模扩张转入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阶段。农业类大学国际化办学起步较晚,在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矛盾问题。该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得出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存在汉语水平低、生源质量不高、管理矛盾突出和培养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并从营造沉浸式汉语学习环境、分层分类制定选拔标准、用好特色资源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以期为其他同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学习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3)31-0010-05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very university has shifted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rts relatively late, and there still exist certain contradictory problem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Tak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uch as low Chinese level, low quality of students' source, prominent management contradictions and imperfect training program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an immersive Chines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mulating selection criteria by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and making best use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for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learning problem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业技术。农业类大学作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重要源头,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农业大国学生留学的热门选择,肩负着培养农科专业国际学生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类大学顺应时代潮流,纷纷开始向国际化办学拓展转型,培养了众多“知华、爱华、友华”的农科类国际学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化交流合作,并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优势院校国际化办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类大学国际化办学起步晚、经验少、规模小、优势弱的问题比较明显[1]。因此,要精准掌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改进教育培养方法,以实现农业类大学国际教育在新时代、新机遇下的高质量突破式发展。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老牌农业类大学,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可作为研究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典型样例。

一  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主要特点

2016年,国家推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协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提供大力支撑。农业类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国际化办学,国际学生人数逐步增多,特别是在国家政策激励支撑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成为主要国际学生群体。国际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群体,既有普通学生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农业大学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

(一)  生源地趋同、文化背景多元

农业类大学由于农科专业优势,国际学生一直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一步扩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规模,国际学生生源地呈现出较强的趋同性。但从文化背景看,这些学生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不同地域,身处不同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国际学生在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90%来自巴基斯坦、加纳、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籍学生占总人数的66%,加纳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5%;99%的国际学生有宗教信仰,并区分为6种不同宗教;学生的母语或官方语言主要有20种,反映出生源文化背景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性。

(二)  数量规模小、增长速度快

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汉语水平、体验中华文化、提升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与就业竞争力[2],综合性大学和语言类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医学、工科等专业是他们的主要选择[3]。这些高校通常国际学生人数较多,常年保持在千人以上。农业类大学在校国际学生人数均不足500人(各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数量如图1所示),有的甚至不足100人,相比之下,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呈现出规模小的特点。

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各高校都在努力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因此,近年来国际学生数量增长较快。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有270人,从学历层次上看,主要为研究生,占总人数的70%。与本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相比,国际学生占总人数的比重不足1%;但随着四川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快速推进,2019年新冠疫情以前,国际学生新生人数较2018年同比增长70%,增速较快,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但数量上整体保持平稳。四川农业大学2018—2022年国际学生新生人数情况如图2所示,2018—2022年国际学生人数情况见表1。

(三)  汉语水平较低、基础知识薄弱

相较于欧美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英语要求,我国对招收国际学生的中文要求相对宽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仅对就读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学生做出了中文能力要求,对英文授课专业的学生没有中文能力要求。现实中,农业类大学一大部分学历生都选择英文授课专业,而非学历生本身就不要求汉语水平,因此,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以四川农业大学2021级94名新生为例,23名预科生中大部分经过短期汉语培训,达到HSK1级水平;69名研究生中有10%的学生达到HSK4级水平,90%的研究生汉语基础为零;2名本科生汉语水平则均高于HSK4级。此外,由于不同国家教育条件、要求不同,不少国际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上还不够扎实、基础较薄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较吃力。

(四)  学习目的性强、专业倾向鲜明

就读于农业类大学的国际学生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校的优势学科。从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国际学生的数据统计看,接收国际学生较多的学院为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这3个学院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学校国际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国际学生选择的41个专业中,41名就读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专业与耕作学,占总数的15%;45名学生就读动物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占总数的17%;32名学生就读植物病理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生态学,占总人数的12%。他们学习这些专业,主要考虑因素是符合本国国情、解决现实问题和回国后就业优势。因此国际学生大部分选择学校优势学科,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  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学习问题及原因分析

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农业类高校通过扩大资助规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逐步优化学生类别和层次结构等方式,提高国际学生总体水平和教育管理质量效益,但在生源质量、文化基础、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汉语水平相对较低

语言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意愿、努力程度、热爱程度4个方面[4],而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仅预科生有强烈的汉语学习动机,本科和硕博生重心在专业课而轻中文课,学业目标与汉语关联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汉语水平提高慢。国际学生多来自同一国家,经常结伴而行,形成稳定、单一的社交环境,失去与目的语进行反馈式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课余语言环境弱,缺乏语言交际,表现为听不懂、说不出、考不过,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汉语水平较低问题还表现在通用汉语和学术汉语差距较大方面,农林类学科专业性强,书籍和期刊文献中涉及大量专业词汇和术语,即使是汉语水平很好的学生也表示艰涩难懂,而学术汉语本身比较枯燥,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语言问题更为突出。

(二)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在科研能力、学习成绩、道德品行、身体素质和沟通交流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素质好的学生能迅速适应中国学习生活并参与重要课题研究,而较差的学生则出现挂科多难毕业、违纪被处分的情况。分析原因,一是受生源地教育质量影响大,农业类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当地基础教育薄弱,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等素质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要弱一些;二是受招生工作矛盾制约明显,各高校招生渠道窄、招生宣传力度小、招生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以及招生审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生源质量提高;三是受各层次学生选拨标准限制,在招生录取上,预科和本科项目的申请材料仅包括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语言水平等,录取标准较低,审核宽松,存在重学生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而硕博项目除以上材料外,还包括导师同意函、研究计划、专家推荐信,在学习能力、科研水平及团队合作等方面需接受全面考评,这就导致高学历层次生源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生源。

(三)  教育管理矛盾显著

国际学生留学中国,直接面临陌生语言环境,沟通交流不畅,理解学校管理要求有难度;面对新的管理制度,适应周期长,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矛盾大;独立自主意识强,集体意识和服从意识弱,因此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上有明显矛盾。出现矛盾,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有研究表明,国家间文化距离越大,文化隔阂越大[5],农业类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居多,所在国家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同、行为习惯和认知观念有差异,因此出现较大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较为注重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性规范,在“趋同化”的主流教学管理理念下,对国际学生的管理采取简单“统一化”和完全“中国化”,缺少个性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忽视了国际学生的需求,出现国际学生边缘化,造成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矛盾突出。

(四)  培养方案不完善

国际学生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多样,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结构设置应有所衔接,专业知识应循序渐进,需专门制定国际化培养方案。而目前,一些高校不区分国别差异,一个方案适用所有学生,无法满足国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少数高校甚至没有制定国际学生培养方案。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仅英文授课专业有针对性培养方案并选用了专门教材,而中文授课专业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核目标等方面均与中国学生一致,导致国际学生教学进度跟不上、学习任务难完成,最终出现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此外,课程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汉语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比例不科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出现“学而不能用”的情况;汉语课程以考级为目标,忽视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偏离了培养初衷。

三  优化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既要从学生着手,消除素质弱点,化解管理堵点,提升整体水平;又要从学校着手,用足学科强点,打造教育亮点,增强培养质效。

(一)  以需求为牵引,营造沉浸式汉语学习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农业类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应把握语言需求建设的时机,加强语言服务意识[6],以需求为牵引,搭建语言桥梁,增进情感认同。科学配置课程资源,合理安排课时,增加听说课程比重,强化口语专题教学,提高口语考试比重;开设学术汉语课程,按学科类别和词汇主题编制特色讲义,学习学术文体、专业词汇、公式概念和术语等表达方式,平衡通用汉语和学术汉语的关系,解决专业课程的语言问题;重视课内课外语言环境作用,课堂上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模拟情境语境,反复操练表达,提高学生开口率,课堂外,通过社会实践、交流活动等增强用语需求,积极融入到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充分发挥语境资源作用,让国际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有效提高国际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提升源头质量,分层分类制定招生选拔标准

一是拓展招生渠道。改进宣传模式,利用好移动端、自媒体、外网宣传等多种非传统信息手段,积极创作一些具有国际视角的多语种宣传视频,提高吸引力;增强与国际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打造農科学位特色品牌项目,主动争取欧美优质生源,拓展洲际国别结构,改变生源单一局面;采取协同联动招生策略,打造专业化、高素质招生队伍,汇聚教师、学生资源,形成全员参与招生的良好格局,扩大招生宣传辐射面。二是分层分类严把生源质量。制定国际化招生选拔指南,提高选拔标准,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国际学生,设置不同的录取关键指标,预科生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本科生侧重考察求学意识与学习动机,高层次学历生则重点考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科学规范录取国际生源,在语言能力和学科基础方面,可借鉴国外预科教育制度,在确保生源质量的同时兼顾生源数量。三是完善面试环节,把一线教师纳入面试考官小组,充分尊重其招生意见,赋予教学院长、学科负责人、导师更多招生自主权。

(三)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学校学生双向适配

随着农业类高校国际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多样化,保证和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愈发关键,学校在主流管理理念和尊重国际学生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需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学校应充分考虑国际学生特殊的背景身份,树立跨文化管理理念,尊重其文化习惯,满足国际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又不搞“特殊化”,在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趋同于中国学生,实现中外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共同成长[7]。同时,考虑到国际学生存在汉语水平较低、基础薄弱、文化冲突等实际问题,在课程难度、考试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实现趋同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针对农业类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当树牢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定位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思维引导渗透到日常管理、教学实际、专题教育及活动开展等多个方面,积极促使国际学生以正确良好的心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现行教育方式,克服行为冲突,提高在华适应性,促成高校与国际学生良性互动和双向适配。

(四)  盘活优势教育资源,创建农科特色国际教育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院校建设支持下,农业类高校应依靠特色优势学科引领,积极建设院校特色课程,打造校本特色品牌[8],盘活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综合实力。就显性资源而言,首先应提高国际办学经费投入比例,提升各类教学软硬件设施和学习条件;立足现有农科特色优势专业,加强多学科背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依托优质课程资源,优化国际学生的课程设置,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一批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积极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国际学生提供开放的农科通识在线课程。隐性资源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把良好校风学风师风带进国际学生课堂,感召国际学生严谨治学、心系民生、扎根大地;搞好农科特色思政教育,培塑兴农强国的情怀信仰,为推动各国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睿,程伟华,刘晓光.国际研究生招生策略优化研究——基于N校数据[J].高等农业教育,2021(5):34-39.

[2] 杨晓平,王孙禺.国际学生留学北京动机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32-36.

[3] 2017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M].北京: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7.

[4] GARDNER R C. 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M].London: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1985:42-55.

[5] 刘志民,朱莉,程立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来华留学教育推进路径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10-22.

[6] 邢欣,张全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需求与语言服务[J].中国语文,2016(6):761-765.

[7] 黄展,刘晶.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68-71.

[8] 应学凤,盛珂炜.“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状况、问题和启示——以在杭州高校情况为例[J].语言与翻译,2020(1):68-75.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一般项目“关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外比较研究”(CAFSA2020-Y025)

第一作者简介:夏新蓉(1970-),女,汉族,浙江舟山人,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国际高等教育比较。

*通信作者:郭雅颜(1992-),女,汉族,四川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管理对策教育管理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