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以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为例

2023-11-22 15:28周文婷黄海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9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专业

周文婷 黄海燕

(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1 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

村落空间改建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乡村园林设计人员来完成[1]。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园林专业师生的任务。

我国园林专业开展了大规模学科建设,随着高校开设园林专业数量与日俱增,社会对园林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于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部分学生对于乡村景观空间改造设计缺乏了解。有的学生认为乡村景观空间改造设计“与城市景观一样”“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实际上,乡村景观设计工作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工程[2]。乡村呈现出和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观风貌、村落肌理,其自由生长的空间是在乡村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习惯下产生的,因此不能将城市环境设计的范式机械地应用到乡村环境中去。以保护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地域文化为初衷,以实用性为原则,研究乡村发展规律,了解农业基础知识,了解农民生活需求,并对不同村落地块展开有针对性的、细致化的考察。

目前,乡村地区的规划通常由地方设计单位、乡镇机关等来把关的,能够为村庄的景观空间改造提供指导和进行把关的专业设计人员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然而,愿意在农村扎根的设计师不多,尤其是在距离大都市较远的农村,更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地方高校是地区发展的新生力量,将大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特点融入乡村景观规划、实施和宣传工作中,能够有效利用高校的专业知识优势,使乡村建设与专业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从而推动高校与农村地区紧密联系和协作,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1.2 研究意义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设计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对于学生相关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园林专业设计课程实施路径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本研究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参与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出发,分析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服务乡村建设的不同形式,为高校园林专业应用于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2 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1 改革原则

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学科发展的最前沿,面向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园林专业的需求与存在问题,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将乡村振兴案例和现代科技成果适时地融入课程,从而更新并优化现有内容体系;立足乡村振兴大环境下社会对园林专业的新需求,将职业素质教育作为方向,把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满足产业和地方发展要求,从而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符的专业人才。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在此教学改革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架构、乡村项目专题式组织教学法、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多角度探索了新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试图构建1 套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园林设计课程体系。

2.2 存在问题

2.2.1 课程内容缺乏在地性风景园林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从以城市绿色为主导,逐渐转向以农村建设为方向。乡村环境治理及景观规划设计对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将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当前的园林专业课程对乡村规划与设计的内容设置不足,当学生面对此类设计内容时,很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需要探讨怎样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教学中,从而让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助力乡村振兴。

2.2.2 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作为1 门设计基础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园林设计方法、途径和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过去,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采用以老师讲授设计案例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学生需要将所学设计方法、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工具软件加以整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完整的设计内容。由于的艺术认知和生活感受不足[3],学生往往依赖教师的设计思路,缺乏自主思考。因此,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扩展学生的设计思维,通过“项目教学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2.3 考核方式单一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传统考核方式中对于设计作品的评价方式单一,往往仅限于教师的主观评价,是由教师根据评分细则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打分,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强调老师的权力,未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此,传统的考试方法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需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通过采取多元化的全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3 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思路

3.1 改革思路

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架构”“乡村项目专题式组织教学法”“多元化课程考试方式”的体系构建,使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可以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助推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2 相关实践

3.2.1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乡村建设热点紧密结合,实践环节与乡村调研及设计紧密结合,将人为本的设计精髓融入实践。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走访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研究当地农业资源等过程中,深入学习“知农、爱农”的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其动手能力[4-5]。

3.2.2 教学方法及模式多元化从教学内容模块化架构、专题化组织教学法、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使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及方法得到较为全面的拓展和完善(图1)。对该课程体系进行的改革,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

图1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4.1 课程内容模块化架构

4.1.1 模块一:基础知识模块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基础内容“三大构成”中,通过查阅资料、乡村景观摄影比赛等形式,对乡村景观中平面、立面及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完成平面构、立面构成及色彩构成作品。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推动园林艺术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当地自然环境和民间文化相结合,使其能够深刻理解“乡愁”,从而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6-7]。

在基础知识模块,教学部分内容引入策展模式,从三大构成作品到策展皆由学生策划,在展览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设计作品进行讲解,既要分析作品的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还需说明设计的后续完善思路等。让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提升审美力,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提升策划思维、评价思维及创意思维。

4.1.2 模块二:设计表现技法模块设计表现技法模块将手绘课堂移至村落环境中,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等,加深学生对乡村景观环境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掌握园林专业基础技能和必备素质。在乡村环境手绘教学过程中,学生手绘乡村景观作品由最开始的生硬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所学知识有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素材,也培养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1.3 模块三:设计实践内容模块在课程实践内容方面,构建“园林设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分别与教学内容环境认知、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相匹配。在环境认知方面,从乡村建设调研分析入手,加强学生对乡村环境文化的理解。在动手实践方面,对乡村进行科学保护、改造和再利用,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乡村景观元素,将场地环境的改造和提升绘制成图,并制作出充满地域特色的乡村院落模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收获创意和乐趣,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在体验和沟通方面,通过村民、小组成员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互信关系,深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真正做到对乡村的情感认同。

借助设计实践项目,如对达里亚阿格孜少数民族村村落环境进行改造设计,保护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村落风貌,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将乡村建设与专业课程结合。通过参与乡村建设实际项目,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帮助城市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乡村,了解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实践模式也可促进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深入联结与合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更加高效合理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4.2 专题化组织教学方法

设计实验课程分小组进行,在专题内容的安排上,应根据不同课程小组的实践侧重点和问题导向灵活安排,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专题内容以农旅融合为主题、以田园综合体为对象、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包括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空间融合、乡村院落景观设计创新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景观设计创新等专题研究课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理论有机结合的办法,从人居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乡村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课堂教学、课下调研等方式,通过项目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实践环节包括乡村基址环境调研、村落文化分析、乡村院落景观设计、方案汇报展示。学生通过问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模式,依托不同专题单元,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或感兴趣的社会领域,完成专题项目探究与实践。专题设计项目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小组针对不同专题展开设计,探究最优方案。从学生汇报成果来看,设计项目较往届更加精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不同比赛,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申报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赛氛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创作积极性。

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乡村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乡村发展诉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及时与村民沟通,了解村民诉求,对课程设计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讨论以及报告表现做出全面的评估。此教学环节能够对学生的表达、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创作和批判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美学素养。

4.3 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4.3.1 注重过程评价与奖励考核形式包括主题讨论、作业质量、展示汇报、作品互评、合作表现、方案设计、展示互评,主要考察问题分析、方案设计、作品评价、沟通交流等能力。此外,对学习过程进行趣味化评价,如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点部分,通过奖励星星徽章方式进行学生互评,每位同学拥有1 颗星星徽章,需要投票给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学期末累计获得星星徽章最多的同学,其设计作品能够被选作实习模型制作的方案。

4.3.2 丰富结果评价形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业优势,选择手绘方案、景观动画制作、模型实作、调研报告等多种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形式,并对每种形式成果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图2)。丰富的结果评价形式能够有效激励学生采用适合的呈现形式表达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评和互评、公开投票等多元化的全面评估制度。结果评价内容覆盖广泛,包括景观手绘方案、景观动画视频制作、园林景观展板制作等,可使学生设计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图2 多元化考核方式

5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入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作为园林学专业必修课,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课的“主阵地”,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程思政,全面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深入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教学相长。采用“行业前沿+课程内容”双融合的思政体系。对乡村环境进行调研是最生动的思政教育过程,学生能够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乡村生活的智慧、风俗习惯[8]。在乡村环境设计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环境特点和文化属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使命感。在课程各教学环节中,应将课程思政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职业认同感。

6 结语

高校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大多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课程较少。且部分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各高校需要通过增加乡村地区的相关设计课程,将专业课知识教学与服务乡村振兴高度融合。学生通过各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深层含义,增强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本文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结合乡村景观建设实践,以专业视角、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提出了基于教学内容模块化架构、乡村项目专题式组织教学法和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乡村景观营造的培养方案,在园林专业本科生中实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案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了乡村景观营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对乡村环境的热爱之情,为高校园林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园林专业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