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登云:探索航天事业的科学家

2023-11-22 22:17
湘潮 2023年10期
关键词:嫦娥月球探测器

个人名片

1961年生,湖南绥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等。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国古代有很多望月怀古的诗人,也留下了无数流芳百世的佳作。如今,“探月”梦早已实现。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而“玉兔二号”月球车也率先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足迹。中国探月取得的巨大成功,背后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事业探索者的努力和心血,其中也包括了于登云的不懈努力。

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湖南绥宁一个普通的农家。13岁初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他当上了生产队会计。1977年,在初中老师的帮助下,已经工作三年的于登云上了高中。1981年,于登云以绥宁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装备有先进导弹的部队从天安门前威风凛凛地走过,“大国重器”的亮相在于登云的心里种下了一个“航天梦”。1988年,于登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于登云正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他所在的501部是专门从事卫星总体设计的单位,能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让他兴奋异常。在工作中,他了解到我国卫星的研制比发达国家晚了起码10年的时间,并且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各种需求。每当听到我国租用国外卫星的消息,他就感到不安与心痛,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了他献身祖国卫星事业的信念。

新型卫星是一种长寿命、大容量卫星,其能源依赖于太阳能,靠卫星上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获得。刚开始工作,于登云就承担了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通俗点说,就是研究太阳能帆板展开时的振动以及卫星姿态调节对卫星的影响。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当时,国内没有设计先例,国外资料多是保密的。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多项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为了攻克这一棘手难题,于登云忘我地投入工作。凭着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他用两年多的时间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一举趕上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8年9月,于登云担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测器登月难度很大,即使是航天技术发达的苏联和美国,也经历了多次失败。“要保证做到登上月球以后万无一失,我们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到验证有效充分。”为此,于登云领衔的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尘模型在内的多个模型,并通过系统仿真进行初步分析与设计。中国的“探月梦”,在于登云及团队的努力下,一步步地实现着。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通过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月球探索的新阶段。“嫦娥四号”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等6台有效科学载荷,对月背地形地貌、月壤成分等进行了详细探测,为航天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说:“这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先河,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成功返回地球。“航天”“登月”,在于登云及其团队的努力之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2020年6月,“世界航天奖”颁给了包括于登云在内的3位中国科学家。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创立近70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充分说明了国际权威航天机构对中国航天的肯定。对获奖,于登云表示:“‘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首次近距离科学探测,取得了科研成果,外国同行觉得我们确实作出了贡献,因而给予了肯定。”“这个奖来自大家一起做的事,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这是中国能力的证明。”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探月工程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在于登云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国之大者”的风范!

猜你喜欢
嫦娥月球探测器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