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性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2023-11-23 20:38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花鼓戏基本功形体

张 卓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戏曲就其本源而言,是一种高度地方化,民俗化的艺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戏曲一方情。湖南花鼓戏,毫无疑问是湖南土生土长家喻户晓,喜闻乐见,有着强烈地域性文化魅力的舞台表演艺术。许多经典剧目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如现代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拦车》《杀嫂》《送货路上》《三里湾》《桃花汛》《老表轶事》《刘海砍樵》《黄桃书记》等,这些不仅得益于有优秀的剧本,更为关键的是在戏剧传承方面还有老一辈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辛勤地付出。有人说得好,思维影响人生,思维决定出路。好的出路在于有新的观念和深层次的思维逻辑。湖南花鼓戏在时代的引领下,兼收并蓄,锐意改革,在艺术大潮中破浪前行,无论是传统剧目或现代剧目,舞台上敢于突破,舞台下勤于思考。

一、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话剧属外来艺术,要说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业内人士会认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两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相比之下,有着天壤之别,何谈花鼓戏基本功能在话剧基础教学中起到作用?其实不然,现在的戏曲舞台早就打破了以往的世俗观念,无论是话剧还是花鼓戏早就与其它姊妹艺术联姻在一起,其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大家相互影响,相互依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花鼓戏基本功离不开唱、做、念、打、手、眼、身、法、舞“四功五法”,话剧基本功则离不开台词训练(包括绕口令、声音训练、环境模仿训练、对唱、朗诵等训练)和形体基本训练(个性解放)及表演训练(感觉训练、观察训练)等三大要素。花鼓戏虽是地方小剧种,但基本功与京剧、湘剧、昆曲、祁剧、汉剧等大剧种没有区别,换言之,大剧种讲究的,花鼓戏也在讲究,大剧种有的,花鼓戏自然少不了,如京剧的“把子功”“毯子功”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起霸”“走边”等。这些程式化的组合经常在剧目中出现,自然离不开娴熟的基本功。它的出现增添了演出中的表演元素,使花鼓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花鼓戏为紧跟时代步伐,每个人物的出现为让观众赏心悦目,鼓掌叫好,都在认真付出,他们深知站在舞台上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自己看家的本领及拿手好戏和出色技巧,基本功不仅要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扮演的艺术形象还要唱得好,做得佳,不说栩栩如生,至少也得活灵活现。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性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自然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一)花鼓戏台词训练

花鼓戏剧目中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不再像过去“两小”、“三小”的地花鼓表演,每个行当在各自挑梁主演的剧目中少不了有大段的台词,这些台词的出现以故事向前递进而定,大多作为故事“解扣”的重要手段,如传统花鼓戏《哑女告状》中的老仆掌忠得知大小姐掌上珠遭妹妹掌赛珠刺哑,并诬赖她毒杀兄长呆大冒认官亲时,掌忠挺身而出为大小姐鸣冤,其大段关键性的“解扣”台词,不仅要求演员口齿清晰,基本功扎实,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方面还得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戏曲有“千金念白四两唱”一说,指戏曲表演,唱词远不如道白难度高,价值大,可见台词训练的重要性。托尔斯泰曾对文学青年说:“请你们珍惜语言,让每一个字都像利箭一样一直射到观众的心坎上。”换言之,台词训练对演员在戏剧作品中是何等关键。话剧在台词训练中照样不能小看,但如能借鉴花鼓戏喜、怒、哀、乐的台词训练方法,学员很可能事半功倍。

(二)花鼓戏形体训练

花鼓戏无论专业或业余都很重视形体训练,老一辈艺术家深知,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有了好的形体自然就有了好的舞台气质,绝对不允许年轻演员有“驼背”“哈腰”“含胸”等出现在舞台上,除特定的人物造型外,所有演员包括龙套在内,必须要有好的形体呈现在舞台,特别是主要演员,走上舞台有没有戏,观众看形体就一目了然。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肢体语言协调性好不好,对戏曲演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题。花鼓戏形体训练是比较严格的,除像专业舞蹈演员一样认真练习“站墙”修身以外,还得有腿,腰、及形体控制等训练,这点与话剧演员形体训练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形体训练中,演员首先得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身体作为演员在戏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载体之一,时刻处在一个准备成为任何角色形象的创作状态。只有全面认识,才能进行全面的专业形体训练,才能对每个部分精准有力的控制与支配,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与艺术创作。身体除了自身生理特征,还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属性,即通过形体来表达语言,丰富情感,展现人物的综合气质,这里所指形体训练,是全方位的,有了好的形体语言,演员自然能在完成戏曲动作时有好的协调性,不同的人物出现在剧中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其表达方式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变化。如现代花鼓戏《台湾舞女》经理与舞女,舞女与车夫,车夫与地下党等,每个人物呈现在舞台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形体语言及个性化动作,演员只有让自己的身体觉醒,认真的解放与运用,在规定情境中才能找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差异性。演员的身体是一个时刻准备着的身体,随时塑造任何舞台形象,且身体灵活自如、形体训练有素。花鼓戏演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形体训练对话剧基础教学中的个性解放,在塑造形体美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花鼓戏表演训练

湖南花鼓戏表演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师父教徒弟,还是老师教学生,其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等八种情绪表演训练,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学,两百多年一直传承至今,和唱腔教学“以声相传、口传心授”。“一板一眼、一字一句”的教学方式差不多。可以说、在中国戏曲艺术教学过程中,花鼓戏这种表演训练到目前为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当然、随着时代飞速前进,花鼓戏表演训练同样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唱腔与表演相结合,表演与内容相结合,表演与传统及现代戏的区分,使其表演体系更为细腻,更为丰富,塑造力更为宽泛,艺术感染力更强大。花鼓戏演员中不管哪个行当在表演训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训练模式与技巧,那么,到底什么叫表演呢?“表”就是表达,“演”是指演绎。表演是统一的称谓,简单来说表演是由外及内,再到外的过程。演员把剧本,台词,人物内心的东西传递给观众,演员同时又是创作者,创作工具和创作作品。表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自当要真实可信。加上系统、科学的表演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一切都是虚构的、假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戏曲表演艺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不单指花鼓戏,所有剧种都一样。没有生活,何来张弛有度,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戏剧高潮及真实夸张的艺术表演。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不论花鼓与话剧,都有自己的表演范畴,因为他们所扮演的都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有的勇于革命。有的刚正不阿,有的机智勇敢,有的阿谀奉承,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凡戏曲都讲究程式表演,程式的出现是演员个性、特色的舞台演出语言。通俗地说,同样是扮演小生或髯口,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就能充分运用基本功特长来达到舞台演出的最佳效果。如风雨中行船,爬山、抢险、行军等、当这些戏曲程式出现在剧中需演员完成时,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就能把巧妙地在程式中将技巧揉为一体,使之更加生动,表演更具魅力。“四功五法”每一功,每一法都是表演训练的关键。

二、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性教学中的意义

花鼓戏过去流行在湖南中部及湖南西洞庭湖区一带,曾被称为“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竹马灯”“采茶灯”“跳秧歌”等,剧种定型后称为路子,如省花路子、益阳路子、西湖路子、湘东路子......不同的路子在艺术上相互吸引,取长补短,综合发展。论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性教学中的意义,自然是广泛不凡的。

(一)提高演员综合素质

演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尤其是戏曲演员,现代花鼓戏《打铜锣》蔡九有句台词说得好,“不聪明唱不得戏,不能干打不得锣”。戏剧演员需要具备先天的灵性与后天的勤奋,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花鼓戏虽地方剧种,但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随着时代发展,花鼓戏已经成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湖南地方文化一面独特精神旗帜。话剧演员如能吃透花鼓戏“四功五法”基本功,综合素质自当令人刮目相看。戏剧艺术是舞台艺术,也是戏剧家的艺术,更是观众的艺术。好的演员,非常看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管是花鼓戏演员还是话剧演员与好的戏剧作品一样,离不开观众捧场,离不开观众共同创造。戏曲演员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艺术水准超人才能使观众认可,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至于有能力充分表现时代精神,在各种题材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

(二)提升演员审美情趣

花鼓戏基本功自然能在演员塑造角色与对戏曲总体审美上铸就不一样的品质。生活是文艺作品创作的源泉,一切成功的艺术典型都来自于生活,花鼓戏更是如此,起于农村,来于百姓,过去的“两小”“三小”到今天行当齐全的都市化演绎,过去题材单一到今天题材多元化,都是通过一代代戏剧人深入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得来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戏曲独具的审美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才构成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包括地方戏在内,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芒。

(三)提升演员艺术修为

20 世纪初,话剧自欧美引入中国才广泛流传。不像花鼓戏土生土长,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就百姓而言,花鼓戏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看得高兴了,现场甚至还可以亮一嗓子。当然,作为演员并不能排斥任何剧种,只有追求自身艺术修为,注重艺术本体创造,充分把握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段及方式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舞台艺术形象。花鼓戏基本功不仅能提升演员在话剧中的表演能力,还能提升演员的艺术修为。花鼓戏题材广泛,其主宰必然是生活在湖湘土地的芸芸众生,正是这些善良的小人物,向我们传递着底层百姓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他们知恩图报,热情乐观,语言生动风趣,虽说是凡人小事,但能以小见大,引人思之深长。

三、结语

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性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数不胜数,需演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琢磨,认真领会,灵活运用。更为关键的是需要演员自身刻苦练习,才能真正达到炉火纯青。戏曲舞台上从来就没有妙手天成,不琢成器的先例。今天的戏剧舞台,随时代的发展,主流文化、网络文化,自媒体平台等高速发达,给戏曲演员带来无限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演员有过硬的基本功,甚至还要有拿手的舞台绝活。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好了,演员站在舞台上才能有突出的表现。戏曲教师在培育方面更应如此,怎样合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花鼓戏基本功在话剧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意义,有效提高演员的综合艺术素质,为社会需要、时代需求、戏曲发展培育出更多能站在舞台独当一面的戏剧人才,这该是当代戏曲教师追求的永恒课题。

猜你喜欢
花鼓戏基本功形体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