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兰花花》艺术特色浅析

2023-11-23 20:38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兰花花滑音周家

李 洋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兰花花》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风味。自古以来,“陕北”的地理环境就十分恶劣,在道道山梁上迎风而生的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奋战之中,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也是陕北民歌最初的起源。歌曲《兰花花》最初流传于陕北固临县地区,由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曲调清新,歌词质朴,具有突出的口语化特征,采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深入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陕北民歌的特征,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歌文化。

一、曲调旋律自由舒展

从音乐曲调来看,陕北民歌与其他地方民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陕北民歌的音乐节奏极为独特,高音多,具有极强的对比性,显得自由而舒展。在演唱时一般通过延长高音的方式表现情感,但是高音的长度并不固定,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即兴处理。演唱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拉长声调,从而给人一种挥洒自如的感受。上述特征在歌曲《兰花花》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其次,陕北民歌旋律悠扬高亢,粗犷豪迈,十分适合表现悲壮、沧桑的情感。歌曲《兰花花》在演唱时就如同陕北汉子在大声嘶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民众对兰花花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还包含着陕北汉子对于女性浓烈的倾慕与爱恋,以及陕北人民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信念。再次,就作品的曲调而言,《兰花花》主要采用G 大调,速度为4/4 拍,但是歌曲行进过程当中,曲调的变化极其丰富,当歌曲内容与情绪发生变化时,曲调也会跟着变化,在此基础上加入相应的润腔技巧,充分体现了陕北信天游特殊的韵味。歌曲的曲调整体较为高亢,音域跨度比较大,前半部分高亢有力,通过四度跳进的音型来表现女主人公清新灵动的个性气质,后半部分改为大二度音程,曲调的情感转为凄凉悲伤,再加上幽怨的哭腔,来表现女主人公在无奈之下,被逼出嫁的痛苦和悲伤。前半部分以高音为主,后半部分则主要采用低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全曲的对比性,表现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最后,《兰花花》的节奏还具有自由舒展的特点。最初流传的《兰花花》以2/4 拍为主,这也是陕北信天游最为常见的节拍。歌曲的节奏自由舒缓,通过优美的曲调营造出一方广袤的艺术空间,让人们仿佛看到一个身穿蓝色衣衫的年轻女子,迈着灵动的步伐从黄土高原上走来,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清澈,她的歌喉是那样地婉转,仿佛世间一切的美好都凝聚在了她的身上,让她浑身上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华。悠扬的曲调与高亢的唱腔完美地匹配,在天地间飞舞的音符相互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幅富有陕北风情的画卷,令无数听众为之沉醉。

二、句式对称注重押韵

从句式方面看,《兰花花》继承了历代传统民歌的特点,歌词主要由数个长句构成,每个长句又分为上下两个半句,句末最后一字押韵。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更利于演唱,听上去更为悠扬婉转,富有意韵,就如同古典诗词一般。比如“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前半句的“订”,与下半句的“迎”字,押的都是“ing”韵;“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上半句句末“打”,与下半句“家”字,同样都押“a”韵。“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上半句最末一个字“糕”,和下半句句末的“跑”字,押的都是(ao)韵。其他唱词同样也是如此,上半句与下半句不仅字数十分接近,句式大致相同,语意上一脉相承,尾字同样都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得唱词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只要处理好尾韵,就能够恰到好处地诠释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展现陕北民歌特有的意韵。

三、歌词富有方言气息

在唱词当中加入方言词汇,是民歌体现地域特色的常见手法,《兰花花》同样也是如此。陕北一带的人民,用“女儿家”称呼尚且待字闺中的姑娘,而姑娘的心上人则称为“情哥哥”,这一点在很多陕北民歌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兰花花》当中还采用了许多鼻音和儿化音,使歌词呈现出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如“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在演唱歌曲时,需要按照陕北一带民众的发音习惯,用当地的土语演唱,才能体现陕北方言独特的韵味儿,从而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对兰花花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纯真情感的强烈向往。

陕北民歌原本来自民众,是民众情感的真实流露,将地方方言作为唱词,既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也使得《兰花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尤其是最后一句“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儿家对于心上人的依恋。一声“情哥哥”活画出“兰花花”娇俏的模样,也展现了陕北年轻姑娘活泼、果敢的一面。即使被迫嫁给他人,但是“兰花花”心中所惦记的,仍然是自己的“情哥哥”。带有浓郁陕北口音的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示了陕北地区劳动民众大气、豪迈的个性。

四、唱法唱腔独具特色

作为陕北民歌的代表,《兰花花》的唱腔也十分丰富,具体采用了平腔、滑音等多种唱法,平腔和滑音是陕北民歌的常见唱法,十分适合表现陕北人丰富、复杂又十分炙热的情感。对陕北民众而言,陕北民歌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们抒发自身情感,表达人生体验的主要途径。陕北人在黄土高坡上生活了数千年,艰苦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他们豪爽、耿直的个性特征,他们敢爱敢恨,敢讲真话,而这一切在陕北民歌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代代陕北人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虽然他们的身体被困在黄土地上,一生一世都无法离开,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永远属于自由的天空,他们向往着能够打破一切禁锢,追求自己理想当中的生活。正是这样复杂的思想,形成了陕北民歌灵活多变的唱腔,例如高亢响亮的平腔,短促轻快的断腔,以及婉转灵动的滑音等。不同的唱腔既增强了歌曲的亲和力,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兰花花》同样也是如此,整首歌曲的唱法以平腔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量的滑音,滑音的运用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演唱者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通过滑音技巧延长高音,来表现歌曲情感的变化,体现歌曲的特色。比如“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其中的“来”字、“打”字、“家”字,都加入了滑音,表现“兰花花”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自己原本已经有了心上人,却因为受到他人的逼迫,成为周家的新嫁娘。“兰花花”虽然被“抬进了周家”,但是心里仍然惦记着自己的“情哥哥”,想着要与“情哥哥”远走高飞,所以,“兰花花”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她是那样地柔弱,又是那样地纯净,却不得不承受命运对自己的磋磨,纵然有满腔真情,却无法向他人倾诉,只能借着歌声唱出自己的痛苦和无奈。灵活的滑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兰花花”内心的情感波折,也生动地塑造出这样一位敢爱敢恨,却被命运捉弄的旧社会女子形象。

五、歌曲情感大胆直白

《兰花花》旋律悠扬,风格清新,但所表现的情感却十分地直白,没有丝毫遮掩。一方面,《兰花花》本身以男女恋情为题材,主要讲述陕北姑娘“兰花花”与其心上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她对于爱情的坚贞。歌词最后一句“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将女子刚烈的性情表露无遗,充分展现了陕北女性面对爱情时的大胆与直接,爱就爱得疯狂彻底,毫无保留,而其他地方的姑娘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在面对爱情时,多少显得有些羞涩和迟疑。

另一方面,恶劣的生存环境让陕北人养成了豪爽的性格,面对爱情时这种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他们的爱情都十分地大胆,唱词也显得十分质朴,这一点和其他地区的民歌有着显著的差别。陕北女性大多个性泼辣,又柔情似水,而陕北的汉子则粗犷、豪爽,他们敢爱敢恨,如同天地之间纵情飞舞的精灵,哪怕是面对重重险阻,隔着千山万水,也不会有一丝迟疑。他们守护在彼此身边,是那样地忠诚,那样地无所畏惧。陕北人将自己的个性带入艺术创作之中,使得陕北民歌呈现出极为独特的风格。比如在赞美“兰花花”的美丽时,就显得十分地坦荡直接:“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在陕北人眼中,天下的年轻女子再多,也比不过他们心中的“兰花花”,可见他们对“兰花花”的热爱,发自肺腑,没有丝毫的保留。“兰花花”不仅是他们心中的传奇女子,更是他们火热情感的载体。他们口中唱着“兰花花”,心中却想着自己的糟心事,或许他们也想像“兰花花”那般,敞开自己的心怀,痛痛快快地爱一场,哪怕到最后一无所有,也绝不后悔,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如同高山横亘在他们面前,阻断了他们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道路。多少年来,陕北人唱起《兰花花》就满腹心酸,而《兰花花》也成了他们抒发自身情感的最佳方式。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清新质朴的《兰花花》如同甘泉,滋润了陕北人的心,流淌在句句唱词间的纯粹情感,如同黎明将至之前的曙光,给予陕北人无穷的力量,这也是《兰花花》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陕北民歌《兰花花》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表现兰花花坚韧的个性,对周家老猴子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于爱情的强烈渴盼。歌曲通过激烈的矛盾展示兰花花的个性,而兰花花这一人物也赋予歌曲极强的感染力。歌曲中的“兰花花”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来源于陕北地区真实的人物故事。“兰花花”的原型是一位姓姬的陕北姑娘,十多岁时就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由于她一向喜爱穿蓝色布带小白花的衣衫,所以也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兰花花”。兰花花十八岁时与一位姓杨的文艺战士互生爱慕之情,但是由于部队的调令,杨战士暂时离去,临别之际答应兰花花,一定会回来找她。但是家里的老人不同意两人的事,不顾兰花花的反对,给她另外定了亲事。兰花花被迫出嫁,虽然在婚后生下儿女,但始终感觉不幸福,年仅二十二岁便服毒自尽,离开了人世。几年之后杨战士归来,得知兰花花的遭遇悲痛万分。之后杨战士选择留在陕北,继续从事文艺工作,出于对兰花花的思念,他采用当地民众都十分喜爱的“信天游”手法,将兰花花的遭遇写成了一首歌,也就是后来广为传唱的《兰花花》。

歌曲当中的“兰花花”,清纯、勇敢、泼辣,敢于冲破重重阻挠,以及封建守旧势力的藩篱,通过高亢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盼和追求。在现实的逼迫之下,“兰花花”虽然嫁进了周家,但在她看来,“周家的老猴子‘好像一座坟’”,她不甘心和这样一个男人守在一起,她想要冲出现实的禁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兰花花”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周家老猴子”的厌恶,以及对“情哥哥”的爱恋。面对“周家老猴子”,她时时刻刻觉得自己“生不如死”,当她放下一切,奔向自己的“情哥哥”时,是那样地义无反顾,无论是死是活,她都只想和自己的“情哥哥”在一起。

《兰花花》自问世以来,历经数次修改,它不仅是一首陕北民歌,更是无数劳苦大众情感的结晶。因此,歌曲当中的“兰花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年轻女子,而是陕北人民精神的化身,反映了劳苦大众对于命运,对于艰苦现实的抗争,以及对于纯真情感的赞美。歌曲当中的“兰花花”,美丽、勇敢,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与自己心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很显然,这个美好的结局源于民众善良的期待,和真实故事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现实中的“兰花花”终于被旧的势力吞噬了性命,但是艺术中的“兰花花”却获得了新生,而这种结局的改变,也正是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

七、结语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主要通过优美的歌声来传达丰富的情感,不同的歌曲,其歌词与音乐当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作为陕北民歌当中的代表作,《兰花花》通过悠扬的曲调、自由的节奏,多变的唱腔,塑造出“兰花花”这样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仍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令无数的听众为之折服。分析探讨歌曲的艺术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陕北民歌的特点,进而通过恰当的技巧演绎歌曲,让听众充分感受陕北民歌特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兰花花滑音周家
周家栋作品欣赏
周家生
周家生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兰花花新传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