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对比与融合
——以《音乐美学》为例

2023-11-23 20:38颜胤盛黄思洋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体验式美学

颜胤盛,黄思洋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工业化、信息化使商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文艺思潮的涌出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见证着受众主体性不断崛起。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僵化且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必然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继承中的创新部分。对于艺术教育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依旧充斥于高校课堂,但其教学质量大不如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教育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方式,实行教学改革,探索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一、缘起:体验式教学的提出

(一)传统艺术课堂教学的困境

工科和理科教育注重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并以精确化的数据作为研究成果的评判标准,艺术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追求的是学生的切身感知,一种美学体验,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意境的输出。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同质化、单一化倾向严重,并未根据教学阶段的递进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在艺术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而后学”的灌输式教学仍为主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再次,艺术的理论较为抽象,不像公式那样一目了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落入文字圈套,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学而难懂;另外,传统艺术教学方法较难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讲课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过程随心所欲,将理论抛诸脑后,学而难用,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

(二)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困境,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在高校有所实践和发展。在我国,体验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提出的,是教育教学的新理论[1]。所谓体验式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结合实际生活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再一次呈现或还原教学知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习能力、产生相应情感,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教学观念和形式[2]。它不同于以往的线性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一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网状教学范式,使知识传播和交流互鉴更具广泛性。它打破了“游离在外”的虚假课堂幻象,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知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中,以获得更直接的体验感知。

二、对比:《音乐美学》课程教育中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异同

1990 年以后,音乐美学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时至今日,音乐美学课程已在国内部分专业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高年级中开设[3]。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大学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张前先生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尤其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4]其研究的具体课题主要有六个方面:音乐本质、音乐本体、音乐实践、音乐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和音乐美学史。通过研读可知,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音乐技巧的传授,而在于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重要性。这意味着,抽象的理论只有内化为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审美感知,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只有会审美,才能发现美,从而创造美。不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体验式教学,音乐美学课程都在帮助学生夯实音乐学和美学功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音乐审美品位、提高音乐创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就艺术教育而言,音乐美学成为培养音乐人才,传承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助推中国音乐走出去并与世界音乐交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目的很明确,但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特色,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了解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在理念、关系、思路和应用等方面的差异。

(一)教学理念

传统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同质化教学,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统一备课,然后无差别地口头复述书本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和拓展主要集中在课堂45 分钟内,这一方式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听课态度和理解能力相关。体验式教学则更加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主张实行差异化教学,其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根据经典案例或当下热点对理论进行拓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参与度。例如,书中在涉及“造型作为音乐中的绘画性因素”时提出:“音程体现出一种局部的空间,音乐作品的音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间范围,复调体现出旋律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主旋律与和声伴奏体现出前景与后景的前后空间关系,强和弱的对比也能造成一种近和远的空间感。[5]”如何体现音乐的空间关系?口头传授略显单薄,此时,可借助影视作品来增强说服力——先单独播放《大鱼海棠》中的场景音乐《成人礼》,学生自由发言运用何种乐器以及主旋律、和声、音调的强弱如何体现空间性;再播放对应的电影片段,学生在视听的协同作用中便可加深对音乐空间造型的体会。

(二)教学关系

传统模式由老师主导教学进程,“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老师的个人思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此方式虽然可以很好地维持课堂纪律,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开放性。若思路不合,学生拒绝思考和反馈,就可能会失去继续钻研的欲望。体验式教学扩展了老师对学生这一单线程的教学关系,发展出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网状教学范式,旨在构建师生共同探索和讨论的场域,“老师”与“学生”的身份边界更加模糊,学生成为自由讲述者,老师成为倾听者,可以提问、纠正或表示赞同。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假如说,作曲家的创作与他周围的人有某种联系的话,那么,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他不断地窥探和捕捉人们的内心活动上[5]。表达是一种释放自我的过程,倾听是一种捕捉灵感的过程,在这“一出一进”中,便完成了意象美的互通。学生不但需要从老师的教授中获取知识和灵感,从同辈人的创作中获得更多的创作思路,而且需要培养欣赏的能力以及宽广的心胸。老师亦需要从学生的表达中获得年轻化、潮流化的音乐思路和方法,从而更新自身,不断完善。

(三)教学思路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以理论促实践”。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学习的关键所在,然而,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却感到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实践时往往不知所措,可惜的是,此时老师却“不在场”,无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体验式教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倡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5],在音乐创作中,灵感必不可少,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发创造力和把以往的艺术经验付诸实践[5],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作曲家杜鸣心说:“灵感是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不是我要写,坐在钢琴上灵感就来了。”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就在于“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深入探究,探究才会广泛链接知识和经验,链接就容易产生灵感。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老师可在瞬间捕捉精华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使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活起来,成为移情的寄托。音乐表演技巧的真义在于把基本技术灵活运用于艺术表现,它的提升依赖反复不断的练习和数次临场发挥累积的经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性将学生的音乐表演变成“顺理成章”的环节,学生可竭尽所能认真准备,展现音乐感、协调力和记忆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聆听者升级为演奏者,主导听众的情绪。此时,老师的点评和理论照拂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音乐欣赏不仅仅作为音乐的接受环节而存在,同时以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音乐美学》中明确提出,多听是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5],不仅要在单首音乐中挖掘深度、明确形式、体会意蕴,而且要在音乐宇宙中拓展广度、多样涉猎,扩大欣赏面,这为培养音乐个性提供了驱动力。此外,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那么,对相关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5]。体验式教学提倡学科交叉综合的理念与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学生可以探究诗歌中的韵律感和音乐性;可以用舞蹈展现刚劲、阴柔、缠绵悱恻和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可以在观影的同时分析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美是相融共通的,在单纯地、抽象地感知音乐外,利用其他艺术进行辅助性的具象化的阐释,将更有利于体会音乐的美。

(四)教学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以考试或论文为主,关注课业分数,教学重点放在课中讲授和期末考核。体验式教学在关注课业成绩的同时加大了对课后实践的考察力度,有效实现了课程的延展,包括PPT 汇报、校园文化节参与情况,音乐节、博物馆等的参观实践等。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体验式教学拓展了知识来源,为知识摄入和输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其打破了“教—学—考”的线性课程模式,形成了“听—学—创—听”的闭环,有利于学与思的循环促进。课前预习、课中教授、课后实践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有效地破除了“唯分数论”,弥补了单一评价的不全面、不合理之处。

三、融合:取长补短,合力打造完善的艺术教学体系

体验式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它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生动诠释了马克思“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观,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避免地有弊端,体验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容易走向“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成体系会造成视野的片面化,不利于对音乐美学原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教学质量是否会大幅提升依旧有待现实的检验。“扬弃”在哲学上指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不合理的因素,它揭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本质,对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指导性意义。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且不相容的,体验式教学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理论框架,在整体层面把握音乐美学理论要义,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在这一框架内自由地填充内容,实现共性中的个性发展。

因此,《音乐美学》课程设计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课前预习阶段,老师合理运用微信群、学习通等教学渠道发布主题和重点理论,学生可针对关键词广泛涉猎,利用各大平台的音乐数字资源,择优选取音乐片段进行解读;课堂教学阶段,开展以室内为主、室外为辅的双线教学。课上,老师针对重点理论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传授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技巧,学生进行个性化展示,表达观点,再由老师点评,加强互动。室外教学则以聆听音乐会或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加以补充;课后实践阶段,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节或者音乐创作项目,并对作品进行展映;课程评价阶段,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以分析作品的形式灵活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课后实践分的比重。

四、结语

《音乐美学》是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重点课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音乐与美学理论素养,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作型音乐人才,助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是艺术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利弊,明晰了目前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合理运用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打造更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体验式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纯白美学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