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四化同步”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测评与障碍因子分析

2023-11-24 03:57牛翠萍方志耕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皖北测度耦合

牛翠萍,方志耕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淮北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党的十九大再次对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行强调与部署安排,明确提出要不断推动“四化同步”发展[1]。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明确表示,要持续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全力推进皖北振兴。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十三五”以来,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安徽省整体的综合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对皖北地区进行“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度测度与障碍因子分析,对促进安徽省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关于“四化”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四个子系统间的发展关系方面[2-3]。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内学者对“四化”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化”之间的协调内涵、内在机制、演化关系、形成机理、路径构建、综合水平测度等方面[4-9]。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国家或省域层面,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关于皖北地区的实证研究很少,而且目前大部分文献对于“四化同步”的研究缺乏动态连续性。科学测度皖北地区较长时期内“四化同步”发展状态,不仅有利于精准把握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演进规律,还有利于充分了解“十三五”规划以来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变化情况。

基于此,对皖北地区“四化同步”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以及障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科学客观的“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皖北六市2011-2021年的“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系统及障碍因子,并针对分析结果构建实现“四化同步”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四化同步”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测度模型的构建

1.1 “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本文主要分析皖北地区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这6个地级市2011-2021年的11年间“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根据熵权法中对信息熵的定义,可以基于各指标信息熵值的大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大小,熵值越小的指标反映其变异程度越大,能够反映的信息量越大,对研究对象的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应该赋予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反之,说明该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小,应赋予其较低的权重。

相对于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而言,熵权法主要依靠数据信息及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大小来赋权,是典型的客观赋权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研究目标评价结果造成的误差。故该方法适用于解决有数据的综合评价问题,且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精确、更可信,计算步骤也相对简单。本文各指标的数据信息充分,因此,利用熵权法对皖北的“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是合适的,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由于熵权法目前已比较成熟,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1.2 “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度模型

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的“四化”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确定子系统间的影响程度,即为耦合度。借鉴现有文献中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设计思路[10],本文建立“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度模型如(1)式:

(1)

式(1)中,C(0≤C≤1)为系统之间的耦合度;

为进一步分析子系统间的同步协调发展程度,基于耦合度模型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如(2)式:

(2)

1.3 “四化同步”发展障碍度模型

基于“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为进一步对阻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构建障碍度模型(3)式:

(3)

2 皖北六市“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2.1 “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1.1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根据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全面性、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为全面合理、科学客观地测度皖北地区“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而构建指标体系具体为:针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从工业经济水平、工业结构水平以及工业科技创新水平三个不同角度选取代表性指标;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从人口、经济、环境三个角度选取三个代表性指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从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环境水平三个重要角度分别选取代表性指标;对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成果应用三个重要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综合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各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21年的《安徽统计年鉴》,其中工业化率为间接计算所得,各指标权重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

表1 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2.1.2“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测度分析

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整体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平均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见图1)。

图1 皖北六市“四化同步”整体及其各子系统 的平均综合发展水平

由图1可知,皖北六市“四化同步”整体系统的平均综合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18增加到2021年的0.53,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从四个子系统的发展来看,皖北六市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两者在2021年发展水平指数均达到0.7,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是2011年发展指数的3倍多,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比2011年的发展指数增加了0.43。新型工业化系统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从2011年的0.21经过11年的发展缓慢增加到0.46。信息化系统是四个子系统中发展最缓慢的,尤其是2011-2015年,经过5年的时间,发展指数仅仅只增加了0.02。“十三五”规划以来,信息化系统发展指数增长加快,到2020年增加到0.39,经过5年快速发展比2015年增加了0.33。由于2021年信息化二级指标统计口径的变更,导致202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下降,不具有可比性。

2.2 子系统“两化”“三化”及“四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本文依据现有文献[11]划分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等级衡量表确定皖北六市每年的协调度所处阶段水平(见表2)。将皖北六市“四化”体系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代入公式(1)和式(2),得到2011-2021年皖北六市各市每年“四化”以及“三化”“两化”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及皖北六市平均协调度与协调状态等级(见表3-表5)。因篇幅所限,其中“三化”与“两化”间的协调发展仅列出2011年、2016年和2021年的耦合协调度。

表2 耦合协调发展度等级衡量表

表3 皖北六市2011-2021年各市每年“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表4 皖北六市2011-2021年各市每年“三化”间的耦合协调度

表5 皖北六市2011-2021年各市每年“两化”间的耦合协调度

续表

从表3、表4和表5可知,皖北六市“四化”“三化”与“两化”间的平均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在不断优化。由表3可知,“四化同步”发展整体协调状态由2011年的轻度失调,改善到2016年的勉强协调,进一步提升达到2021年的中级协调状态。经过11年的发展,皖北六市的整体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幅度均在0.3~0.4之间,其中蚌埠市已由2011年的濒临失调状态改善到2021年的良好协调状态,淮南也经过不断努力从中度失调提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其余4个城市的“四化”协调度水平也均得到较大提升。

由表4、表5可知,皖北六市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三化”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每年均高于信息化与其余任意两个系统间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且信息化与其余任意一个系统的两两协调发展水平也均低于其余三个系统中任意两个系统构成的“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其中,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两者已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新型工业化与除信息化外的其余“两化”也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状态,而信息化与任意一个系统的两两协调程度仅为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落后是制约皖北六市“两化”和“三化”协调发展以及“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系统的缓慢发展限制了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速度的快速提升。

3 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3.1 “四化同步”发展各系统障碍度分析

根据上述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可知皖北六市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虽然逐年向好,但只达到了中级协调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对阻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的障碍度(见表6)。

表6 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的障碍度

由表6可知,新型工业化系统和信息化系统是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系统,其中信息化系统是最大的障碍系统,2011-2016年间障碍度增加较快,2016年的障碍度比2011年增加了0.019。“十三五”规划以来,信息化系统的障碍度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在2017-2020年持续下降,而新型工业化系统的障碍度则在此期间不断增加,成为四个子系统中的第二大障碍系统,其障碍度从2011年开始逐年提高,2020年的障碍度达到最大,为0.099。而新型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小且逐年下降,2011-2021年间两个系统的障碍度分别降低了0.027和0.021,新型城镇化系统相对来说是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障碍度最小的一个系统。

3.2 “四化同步”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对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的各子系统障碍度进行分析后了解到信息化系统的障碍度最大,新型工业化系统次之,剩余两个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小。但具体是系统中的哪些障碍因子阻碍了“四化同步”发展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提取了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发展指标体系中的12个二级指标中障碍度位于前五的障碍因子(见表7)。

表7 皖北六市2011-2021年“四化同步”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由表7可知,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发展的12个主要障碍因子中,平均障碍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F1、F3、I3、A2和U2,剩余7个障碍因子的障碍度较小,均低于0.1。在障碍度最大的信息化系统中,障碍因子F1的障碍度从2011-2020年连续10年均排第一,即邮路总长度是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障碍度最大的障碍因子;F3次之,从2012-2018年连续7年其障碍度均排名第二,且逐年增加,到2021年其障碍度超过了F1的障碍度,排名第一,说明皖北六市在邮电业务方面还需要大力建设提升,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新型工业化系统中最大的障碍因子是I3,2012-2018年间连续7年障碍度排名第三,且在2011-2019年障碍度排名第二,但最近两年该因子的障碍度有所下降,表明国家和企业开始逐步重视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内部支出。农业现代化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中最大的障碍因子分别是A2与U2,但相对前三个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中的障碍因子来说障碍度较低,且逐年下降,从2014年之后两者的障碍度均降低到0.1以下,充分反映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发展水平较好。

4 结论

利用熵权法分析了皖北六市2011-2021年间“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基于此对皖北六市“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评,并对阻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了提取与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平均综合发展指数逐年提高,各市“四化”“三化”与“两化”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优化,其中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较快,已达到良好协调状态,信息化系统与新型工业化系统则极大地制约了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的进程。阻碍皖北六市“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是邮路总长度、邮电业务总量、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如下:

首先。优先推动信息化发展,助力“四化同步”跨越式发展。针对信息化系统是制约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系统这一结果,有必要优先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皖北邮政路线、营业网点、邮电业务量等主要障碍因素的建设力度。同时,借助新基建的契机全面补齐皖北地区信息化发展短板,继续推动5G基站的建设,扩大5G基站在整个皖北地区的覆盖范围。另外,要加大对皖北地区信息化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皖北区域数据中心建设,优化皖北一直以来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信息化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助力实现“四化同步”跨越式发展。

其次,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四化同步”持续式发展。研究表明新型工业化系统是制约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的第二大障碍系统,其主要障碍因子为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在工业企业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继续保持皖北优势特色产业(如煤电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皖北新兴产业基地,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与发展,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和企业对工业企业急需的科技人才的协同培养力度,以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来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的加速发展,以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实现“四化同步”持续发展。

再次,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四化同步”稳步式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制约皖北地区实现“四化同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立足“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良好且为皖北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蚌埠、阜阳,利用这两个区域重点中心城市定位,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县城加快城镇化进程,助力县城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工业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物流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城市居民收入来源,推动“四化同步”稳步式发展。

最后,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筑牢“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基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是皖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阻碍了“四化同步”优质协调发展的快速实现。基于此,要利用好皖北大部分为平原的地理优势及其作为粮食生产重要基地的传统资源优势,以信息化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提高皖北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增加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多渠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此外,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同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筑牢“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石。

猜你喜欢
皖北测度耦合
摄影·美好安徽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