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高考“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

2023-11-25 10:39□王
考试与招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投档冷门专业组

□王 洋

投档录取是高考的重要环节,可以说,高考的各环节工作都是围绕录取而展开的,原有的以院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投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考生的录取机会,但随着高校和专业的不断发展,其灵活性较差的缺点日益显著,不能满足考生日渐多样化的志愿需求,不能适应广大考生及家长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期望,亟待改革。

自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浙江开始,到包括河北省在内的第三批改革省份,共有两种新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一种是“专业(类)+学校”,一种是“专业组”。本文要探讨的是,实行新的平行志愿投档的政策依据是什么,新平行志愿同改革前的平行志愿相比具体有哪些优势,两种新的平行志愿之间又有哪些异同?

一、平行志愿投档政策改革依据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这为高考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传统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只能保证把最理想的院校放在第一志愿,但当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矛盾时,就不能兼顾。比如,考生最想去A大学的数学专业,其次想去B大学的数学专业,但传统平行志愿考生只能把A大学的数学专业作为第一个院校志愿的第1个专业志愿,考生还需填报A大学的另外5个专业志愿。可能考生并不想就读A大学的其他专业,但如果不填,有可能会减少自己被A大学录取的几率;如果填写,可能被分到自己并不想就读的专业。可见,传统平行志愿已经不符合《实施意见》“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的精神,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优化,细化投档单位,落实国家关于“增加考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要求。

2017年,上海、浙江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在投档录取环节进行探索,开始实行新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其中,浙江省实行“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第二批试点省份和第三批改革省份也都采取这两种平行志愿投档模式。

二、我省“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情况

在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中,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革平行志愿投档,由原来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改为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至2次征集志愿,普通类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艺术类、体育类每次最多可以填报70个志愿。

“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将控制线上未录取的有志愿考生,结合高校各专业(类)要求,依据高校调档比例确定投档考生数,普通类按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艺术类、体育类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遵循考生的志愿顺序依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具体地讲,就是先从排在第一位的考生开始,计算机根据该生填报的1、2、3、4、5……等多个平行志愿,从第1个志愿开始依次检索,如果第1个志愿有空额就投档,如已满额,则检索第2个志愿,依此类推。一旦投档,该生后面的志愿即失效。然后再检索排在第二位的考生……直到所有计划满额或者没有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为止。如果某一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不符合投档条件,则不能被投档。

三、几种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比较分析

(一)与传统平行志愿比较

“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与传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相比,总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出现了一些冷门专业报考人数较少甚至无人问津的尴尬情况。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投档单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高校专业要求非常高。专业建设不足,比如专业宣传不到位,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专业师资力量弱等等,这些专业可能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考生填报。二是投档比例的变化。投档单位变为“专业(类)+学校”,一方面使得投档更为精准,另一方面,高校难以确定各个专业的投档比例,如果简单将各专业均超比例投档则可能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大量超计划生源,因此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要求按100%的比例进行投档。没有了专业调剂生源的冷门专业,生源问题就变得更加明显。三是考生心理变化。改革后,投档单位由学校变为专业,面对更灵活的志愿选择,考生优先选择中意的专业,这也导致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以专业为单位投档,无法进行专业间调剂,且绝大部分学校会选择按照计划的100%投档,这也使考生主观上感受到更大的风险,导致一些计划少的专业,考生不敢冒险填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与传统以学校为单位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相比的优势和面临的难点。

优势。一是相比以学校为投档单位的传统平行志愿,以一个院校的一个专业为单位的“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更能精准体现考生的意愿,考生志愿选择更为灵活。二是消除了超比例投档和专业调剂带来的退档风险。“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模式较传统平行志愿模式的退档考生数明显减少,因学校超比例投档、不服从专业调剂的退档考生数量为零。

难点。“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省级招办、高校的招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从招办角度来说,一是投档模板设置复杂,因为投档单位由学校变为专业,语种、性别、单科成绩、口试要求等均成为投档条件,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分类设置模板;二是对计划编制要求高,需要用规范语言准确对除选科要求以外的其他专业要求进行描述,否则将直接影响模板设置的准确性。从高校角度来说,部分专业投档满额率可能会降低,对非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挑战,原来的冷门专业可以靠专业调剂完成招生计划,“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可能会出现无人报考的窘境,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导致该专业的停招。

(二)与“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比较

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与传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较为接近,将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设置为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更容易被考生和家长理解。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的投档单位并未精确到专业,放在1个专业组内的专业仅仅是选科要求相同,专业并不相通相近,考生的心仪专业可能被安排在不同专业组中,满足考生志愿需求的灵活性不如“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模式,考生为了降低风险,在填报心仪专业的同时,还需填报组内其他并不那么心仪的专业并服从专业调剂。但这种模式由于保留了专业调剂,对于学校专业建设要求相对较低,更有利于冷门专业招生计划的完成。

“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投档,考生可以连续填报心仪专业、不受专业所在院校或是专业组的限制,能更加灵活地满足考生的志愿需求,但同时也对高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专业办学质量不高,或冷门专业宣传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生源不足甚至无人报考的情况。

四、意见和建议

针对“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模式一些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加以改善。

将“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模式与按大类招生相结合。将具体专业选择时间延至大学就读期间,避免“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模式下部分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很多考生和家长对学校专业缺乏了解,要么从好就业、收入高等角度出发选择专业,要么望文生义,根据自己对专业名称的理解而选择专业,导致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无论哪种选择方式,考生大概率在入学后发现所选专业和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甚至出现厌学、退学的情况。而按大类招收的考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所在大类的各个专业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能够科学选择自己立志奋斗终身的目标专业和职业。

加强学校和专业建设。按大类招生虽然可以避免“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录取时,部分专业无人问津的尴尬情况,但只是缓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如果高校的专业实力不佳,按大类招收的考生即便对该专业感兴趣,也可能不会选择其作为今后从事的职业。高校应该加强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投入、培养模式、就业扶持等多角度入手,打好专业建设组合拳,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专业建设初期应合理编制招生计划,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由小而精逐步发展到大而强。

加强招生宣传。利用学校官网官微,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招生专业介绍宣传。招生宣传应该突破原有的固定形式和固定内容,充分利用心理学、新闻学等专业知识,把专业介绍和就业前景相结合,通过动画短片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考生对高校相关专业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知,从而激发考生的报考意愿。

猜你喜欢
投档冷门专业组
山西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录取普通批院校投档最低分
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详解:“专业(类)+院校”VS“院校专业组”
冷门继续
2020-2021年在晋招生第二批本科C类部分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2021年在晋招生第二批本科C类部分院校录取统计表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
2016IPA年度国际摄影奖最佳表现作品选登
“足球永远有冷门,这个冷门我却没能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