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回顾
——基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

2023-11-25 11:56孙天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村落空间

孙天泽,倪 琪

(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116650)

中国传统村落是以农耕社会为背景经过长期历史演绎而形成的乡村聚落,从物质文化角度讲,传统村落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舞台,是地域文化、民间建筑艺术、乡村生活所需求的空间布局、传统社会关系的物质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对于今天和未来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之一。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进行专题阐述,提出要“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文章研究的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是学术工作者从多元角度梳理、追溯、保护、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义务[1]。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

中宣部2021年4月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明确今后5年的23个重点项目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广项目、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项目、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工程等。如何正确处理好传统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的相关研究,在当今形势下对传统村落发展趋势开展有效的评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4]。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村落近十年形态研究的回顾,为村落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可能,结合横向时间轴和纵向研究方向轴,展示出中国村落形态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趋势。

2 关于“村落”与“村落形态”

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学界的角度、方法、方向等不尽相同,为了更加清晰地梳理本论的关注点和立场,有必要对主要概念加以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把村落界定为农民聚居之地[5]。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指出:“村落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民点,与其他相似的单位(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间隔相当远的距离,它是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特定的名称,是人们所公认事实上的社会单位。”[6]吕晶认为,村落是乡村聚落的简称,是人类居住的空间单元,并以一定的年龄结构和人口数量对应的生物为主要价值资源[7]。黄昊中认为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发生变化,城市的兴起带来了规模较大的人口聚集,聚落形态变成村落、城镇和城市。村落因此变成了乡村聚落的另一种说法,即以农业生产为主且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群,并以村落作为他们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舞台[8]。村落是以农业生产者为主的聚居地,而旧称古村的中国传统村落则是指在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专家委员会研究决定,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综上,中国传统村落可以概述为以农耕手段为基础,以传统农耕文化为背景下经历沿革的聚落形式。

形态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qos(逻辑),指形式、形态的构成逻辑[9],最早被用于研究生物学的生物体结构特征。生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是其主要研究对象[5]。中国《辞海》对形态的定义,取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冯绍正》:“尤善鹰鹘鸡雉,尽其形态”,指的是形态各异的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10]。

村落形态的界定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金其铭老先生界定为:“乡村聚落的平面形态,也是指聚落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11],并以村落的平面形态绘制了《江苏农村聚落类型图》[12];周若祁等学者将“住宅地、耕地、山林及合川、道路等共同组成的景观表现”作为村落形态的界定[13];蔡凌则认为村落形态是村落平面形态和高度形态的集合[14];马航认为,村落形态泛指大规模、静态、永久性的物质实体,如村落中的建筑物,街道,设施,山丘,河流,甚至树木等[15];吕晶认为,村落形式是人们整理自己居住的位置的一种方式。从外形上看,村落形态在平面形态和空间高度上的表现可以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完全反映出来,也能充分体现出人在村落中的意识和精神追求[3]。

中国村落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1],但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至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篇章。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村落”为主题进行检索,从2012年1月至2022年11月,相关研究3.2万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 856篇,博士学位论文649篇;检索主题、关键词为“村落形态”的相关研究论文869篇,其中博士论文32篇,硕士论文366篇;为了控制研究范围,作者梳理归纳了其中引用最多的200篇论文。

学术界对村落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学者们这种多角度的研究可以把村落形态更加丰富和立体化展现出来,研究热点分布聚类图如图1。相关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传统村落和空间形态方面,进而引发学者们围绕相关课题展开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如村落的空间特征、公共空间、原型、演变、类型等,关键词聚类分布如图2。相关问题的深度理论探究和调查基础上的深化研究,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多元化。以往对课题的质性研究旨在揭示现象或问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或内涵,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在质性研究为核心的方法之上,出现了量化研究和“质性”“量性”两方面研究的趋势,如空间句法在村落研究中的应用。

图1 村落相关研究热点分布的聚类图

村落研究主要着眼点的空间形态问题一直是近年持续关注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对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演化、演绎分析和描述上。相关研究的时间线分布如图3。这与大部分的研究客体为传统村落有关,也显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绎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在村落形态的相关研究中,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保护策略、形态演变等关键词的相关研究影响因子分析如图4。

图3 村落形态相关研究的时间线分布

图4 村落形态相关研究的影响因子分析

针对村落形态研究的影响因子进行分类整理,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一是村落公共空间布局视角、村落形态原型视角、村落防御性布局视角等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的研究;二是对以地理因素、水环境因素、景观因素为主的影响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环境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三是以村居形态的不同理论和技术角度为研究基础进行的研究,既有美学理论的观点,也有空间句法的观点,还有基因理论的观点;四是从乡村旅游发展的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

物象以其形体的诸多要素表现出来,而物象的神态则是以组合的形式所呈现,这种组合形式包括了物体的外形和其构成要素,“形”和“态”综合地展示出物象的品性,因此可以认为物象的表现方式是内涵与神韵[16]。

构成建筑形态的基本是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这两种形态分别被称为基本元素和基本要素。物质形态是实际存在的,而非物质形态则是抽象的,依附在实体物质上,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中,反应于人的脑海,使人们直接感受到建筑的形态[16]。

在村落形态的发展变化中同样受到具象与非具象事物的影响,具象事物带来有形因素,非具象事物带来无形因素。有形因素主要指村落中由种类繁多的物质因素组成的空间,具体指的是村落建筑风貌、街巷肌理等;无形因素主要指那些无法用肉眼直观的非物质文化事物,如村落的乡土记忆、宗族构成等[17]。

文献计量分析是近年来村落形态研究常用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为基础,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除以篇、册、本等为单元外,其研究对象还涵盖了文献内部其他相关信息,如标题、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等[18]。WOSviewer是由荷兰莱顿大学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合作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基于文献的工银和共被引原理,在绘制各学科知识图谱中得到广泛应用。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即“引文空间”,与WOSviewer均属于数据和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

综上,针对村落形态的研究是农村聚落地理学、乡土建筑和空间规划学等学术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19]。下面主要以建筑形态的视角,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村落形态进行既往研究。笔者以村落形态为关键词,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试图对村落形态的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3 村落空间布局研究的学术梳理

国内研究人员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如2013年,吴子瀚、李郇通过类比广府的村落公共空间,提出中心性原则,并分析组成公共空间的各类元素及空间布局,进而提出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化机制[20];2015年,齐朦、刘峰等学者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要素分类,提出村落空间布局的内在规律及存在问题[21];2016年,卢健松、姜敏等学者提出村落生产生活塑造村落公共空间的隐性功能,对整个村落的演变和布局产生影响[22]。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2016年,鲁可荣、程川提出村落公共空间是由村民长期生产生活所塑造的公共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状态,包括有形的物质结构空间和无形的精神归属空间[23]。综上所述,从社会学方面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解读是村落空间布局相关研究之一,并且这些公共空间与村落演化和空间布局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深入研究村落空间布局从村落原型出发一直没有停歇。2018年,刘磊以村落景观原型辨识为切入点,对景观肌理原型的演化逻辑按照风貌层级构成和构建原型进行分析,其中以村落整体和个体空间布局、功能类型为主的原型实像演化逻辑,再对村落原型辨识理念进行构架,最终由此提出村落空间布局的形态特征与内涵[24];2021年,陈倩婷则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对江西省343个传统村落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村落空间形态要素及布局状态由村落形态原型所构成,在村落营造中遵循着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25]。

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村落防御性布局为切入点对村落空间布局进行解读。2020年,张昕昱、张中华认为村落的布局、营建和管理都以安全防御为主,并提出空间防御的深度由村落空间形态的不同层级进行划定,最终影响整个村落的空间布局[26];2020年,颜婷婷认为安全防御在村落空间布局中起引导和决定性作用,并以林寨古村为案例,提出阶段性与层次感是村落形态衍化与营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27]。

4 村落形态研究综述

4.1 村落形态研究的趋势

近十年的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的研究是中国村落形态发展的缩影,其研究的方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的方向主要从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旅游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从单一的传统文献历史勘探为主,演变为多学科多元理论为主,在技术层面,从单一的拍照记录演变为对村落信息数据进行采集,部分学者利用AutoCAD和Depthmap等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研究本身更加准确,对村落的研究也更加深刻。

4.2 村落形态研究的展望

近十年的探索揭示了中国很多村落发展的规律,并为村落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由于中国村落较多,研究范围较大,学者们大多以典型村落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尤其是以空间句法为方向的研究,其量化分析与实际村落的特点无法达到完全匹配,导致形态研究偏离村落由于社会性而产生的变化。并且对信息的采集有一定实效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技术的进步,针对类似空间句法一类的研究技术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使之完整呈现村落真实的内在规律和形象特征,尽量避免“根据前人研究经验甚至城市空间研究经验抽取大致相同的变量,而忽视了特征变量本身应具有的地域性”[28],而其依托的软件本身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客观的参数和原始信息。

虽然目前研究中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较多,但是村落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需要研究人员从微观、中观、宏观的方面深层次剖析,未来的研究应在单项研究中形成一套或者多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此充分解读庞大复杂的村落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村落空间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