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11-25 10:12魏伟张亚婕郝思婧
新财富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发展

魏伟 张亚婕 郝思婧

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体理念在于推动现代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长期来看,政策发力有望围绕产业协调、区域协调、企业协调、内外部市场协调、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展开。

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市场,也是全球制造业体量最大、体系最完备、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总量优势明显。但随着国内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人均产出相比海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有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1 年中国人均GDP为1.26 万美元,略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水平的1.08 万美元,但仅为高收入国家人均4.8 万美元的三成。第二,整体科技创新投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2 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55%,美国、德国、日本等普遍在3%以上,国内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技术进口对外依赖度较高。第三,制造业体系虽然完备,但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卡脖子”问题凸显,尤其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配套领域的能力不足,2021 年我国基础研究支出占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6.5%,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平均在10%-15%左右。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逆全球化倾向抬头,产业竞争风险加大。尤其是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愈发重要和紧迫。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在主动引导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等重要产业回流,减少对外依赖。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策定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参考芮明杰2018年在学术期刊《中国工业经济》发表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等研究结果,中国现行产业体系主要由两类产业组成。

一类是具有劳动密集或部分资本密集特征,但以低端技术为主的传统产业,其中既有制造业,也有农业与服务业。其中一部分已逐渐步入成熟期,另一部分进入衰退阶段,产品与技术落后,市场需求减少,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较弱。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不断上升,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或迁移外出。

另一类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同时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如航空航天、机器人、智能装备、芯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也包括现代农业与高端服务业。由于中国现在的绝大部分新兴产业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由我们自己新创造的产业,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中国新兴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体理念在于推动现代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現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成为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引。

综合官方的表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核心要求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自主可控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掌握在本国企业手中,或者,虽然由国外提供,但分散到不同区域、国家和企业,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导致某个渠道无法继续供应,能够实现迅速由其他渠道代替;安全可靠是指产业链、供应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既要考量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尤其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要有合理规模的布局,又要考量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主要是看各产业门类内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先进程度,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要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或服务;竞争力强是指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

同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原则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国内与国际间的关系。而主要任务则聚焦于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总体而言,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化工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体系。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

一是短板产业补链,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以及2018 年《科技日报》报道的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包括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

二是新兴产业建链,如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三是优势产业延链,如巩固壮大光伏、工业机械、5G、电子消费品、互联网零售等优势产业,积极提升高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产业链完备性。

四是传统产业升链,如推动纺织鞋服、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钢铁、造纸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我们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成为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引,政策布局将关注产业、区域、企业、内外部市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等协调发展。

第一,产业协调发展,在兼顾新旧产业发展的基调下,解决“卡脖子”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产业有望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其中,在激发新动能方面,政策大力支持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包括补齐基础零部件等“五基”短板,支持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基础研究,以及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升级旧动能方面,政策积极引导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将发挥更关键的基础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数据标准的制定和数据安全的保障也将加快推进。

在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方面,当前政策部署更加强调制造服务的发展,加快研发设计、物流、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提升服务供给与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加快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第二,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支持地区间产业转移加速的同时,引导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重大区域战略协同推进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应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分地区看,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光伏、资源开发型产业、现代农业等可能相对更适宜;中部地区具有连接东西南北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将更加适合承接中下游制造业,成为保障国内大循环的中坚力量,并且,“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东部发达地区则需注重加大科研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东北地区应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解决落后问题,例如发展现代农业、发挥自身工业基础和军工优势来加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

分城市类型看,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仍然具有相对更强的人才聚集力和创新动力,在发展高技术产业、金融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中更具优势;受益于城市群辐射效应的中小城市,可能在承接高端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小城镇则更加适合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业等。

第三,企业协调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央国企“领头羊”作用。

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既要打造一批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把控着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应在安全和发展两个维度承担更多的转型重任。

第四,内外部协调发展,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時,也要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五,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资本市场将持续加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