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支持名校培养名师

2023-11-26 13:32
云南教育·视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名校研究生计划

教育部近期发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23〕5号),《意见》明确,从2023年起,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推免或面向在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招收“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为中小学培养一批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以下为《意见》全文及相关解读。

一、目标任务

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二、选拔与培养

(一)选拔方式

1.推免选拔。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攻读“国优计划”培养高校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

2.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察学生从教潜质,按照“优中选优,严格规范”的原则,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

(二)培养模式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国优计划”研究生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支持“国优计划”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本科第4年开始学习。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

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本科阶段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所获学分可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相关模块课程学分。

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修完2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国优计划”研究生,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毕业时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等都可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三、从教激励

(一)纳入免试认定

“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简称免试认定)改革政策。修完规定学分的“国优计划”研究生可参照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相关规定,按程序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二)探索“订单”培养

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三)组织专场招聘

各地要将“国优计划”研究生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人才,做好引进工作。精心组织中小学到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在当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

(四)支持专业发展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建立从教毕业生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持续给予支持,特别是支持从教的“国优计划”毕业生报考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创新开展教学,制订五年一周期的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通过优先安排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支持管理岗位锻炼等,有计划地帮助“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担任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政策激励引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提出“国优计划”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需求,并报教育部审核。对于核定的“国优计划”招生数,教育部在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中做增量安排,等额支持。对于“国优计划”录取的推免生源推荐高校,教育部在下一年度研究生推免计划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名额。教育部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校“国优计划”学生从教情况作为相关资金分配因素,在经费安排上予以引导支持。

(二)优配教育实践基地

各地特别是“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所在省份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培养高校选配优质中小学作为教育实践基地,推荐一线中小学名师与教学骨干作为实践导师,指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强化人才培养统筹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成立由學校负责同志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依托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优势学科设计培养方案,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整合多学科的优质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课程,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强化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育实践、学术交流等环节的统筹,加强培养过程性考核,切实提升“国优计划”研究生专业水平与教书育人本领。

五、工作要求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要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先行试点,持续推进(首批试点安排见附件)。“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水平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做好“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中小学培养输送高素质教师,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服务高质量发展。

政策解读

国优计划:决不是让名校“学霸”大材小用

为何要在名校中实施“国优计划”?让名校学生去中小学任教是不是大材小用?名校如何培养名师?就社会关注的“国优计划”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门、培养高校等相关负责人及教育专家。

支持名校培养名师

记者:我国有很多师范类高校,为什么还要实施“国优计划”,强调在高水平高校里选拔学生进行再培养?

任友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等高水平高校都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师范院校之外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500所,虽然数量众多,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高水平院校参与不足。

现实中,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已经不是新闻,但乐教未必天然适教,名校毕业生也需要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实施“国优计划”就是要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承担中小学教师培养任务,开拓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并形成一定规模、引领发展方向,深化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有组织地加强研究生层次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优化,教师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优计划”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科技创新必须从追随、模仿走向原始创新的背景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基础性、支持性的具体行动计划。“国优计划”是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培养出一批既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又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扎实教学能力的高水平科学类教师,让他们成为我国教师队伍中克难攻坚的“尖兵连”。这个“尖兵连”人数规模不大,每年也就1 000人左右,但承担的是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

记者:从此次发布的文件中可以看到,首批“国优计划”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科学老师,这背后有何深意?

任友群: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中小学教师是孩子心中科学种子的播种者、呵护者。“国优计划”首批试点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部分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重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就是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师强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

综合性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名师重任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种质疑是,让名校“学霸”去做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您怎么看?

文东茅:当中小学教师就是“小用”吗?如果说只是做个教书匠,带学生刷题,在高考中得高分,在竞赛中拿名次,就确实还只是“小用”;如果说中小学教师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立德树人、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起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又怎能是“小用”?

当然,这样的教师,不能只是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有教育强国的理想情怀,有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有打破教育常规的勇气担当,要能充分发掘、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这样的教师,正是“国优计划”的初心和使命所在。这对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言,也不是“大材小用”,同样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荣任务。

记者: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有没有一些先行探索经验?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从西方来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般都负有培养教师的责任。我国建立现代学制以来,早期主要是设立单独的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以培育新式师资,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大、清华、东南大学等也都有参与。近年来我国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是前两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的。

王琳媛(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作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开拓者,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是2020年11月成立的。学院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为己任,在教师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在课程、体系、模式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交大方案”。

我们首创“3+3”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构建大学、中学合力育人体系。第一个“3”是教育学院、学科学院和实践基地的三方贯通,第二个“3”是“教育学导师、学科导师和实践导师”三导师团队合力育人、协同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两年半的硕士学习阶段,教育学院将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学科学院则对数、理、化、生等学科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讲授,在中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与之相应,每位同学会得到3位导师各有侧重的协同指导。与师范院校不同,上海交大实行一年全时段的教育实习,学生全过程、全方位体验中学完整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学生创新中心深度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体验科创竞赛等跨学科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工程素养,培养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践技能。

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上海交大始终在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态势以及师资能力需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发展趋势研究,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未来教育”“艺术教育”等8个特色课程模块,让同学们丰富内心、增长才干,为未来教育变革做好准备。

激励和支持,让毕业生真正任教中小学

记者:参加“国优计划”的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包括推免研究生、支持获得双研究生学位证书等。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比较受欢迎,如何让他们毕业后真正到中小学任教?

操太圣(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暨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这确实需要考虑。应该在培养过程中为他们架构起联系当下与未来的桥梁,让他们更有方向感地度过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其一,发挥教师教育者的重要作用,持续强化“国优计划”研究生的教师身份。虽然这些研究生进入“国优计划”之初就知道该项计划的政策目标,但还需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让中小学教师成为他们重要的身份识别,并不断增进他们对这一身份的认同。

其二,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可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兼任他们的实践导师,给他们树立起“心向往之”的专业发展样板,让他們感受这些导师受人爱戴、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从而坚定从教信心,用心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

其三,深化与优质用人单位的合作,实施高满意度的“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在高校设立针对“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奖学金,吸引研究生去用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双方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

记者:教师需要专门的职业素养,名校“学霸”并不天然就是好老师。对此,地方有何探索?

郑秀玉(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名校毕业生确实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师。深圳市近年来引进不少名校优秀毕业生到教学一线,在这方面积累了“选育用管”四字诀经验。

一是优中选优,应届生招聘时组织笔试和面试,通过笔试考核其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面试考察其从教信念、职业潜能、综合素养;二是精心培育,以实习跟岗培育、职前通识培训和职后定向培养等方式,引领新教师厚植教育情怀,提升教学能力,快速站稳讲台;三是量材使用,充分发挥名校优秀毕业生的专业优势,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让他们各展所长、各尽其才;四是严格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对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量化评价。“国优计划”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地方和中小学校再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相信他们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

(来源:《半月谈》 原碧霞/文)

猜你喜欢
名校研究生计划
名校介绍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名校简介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赶集挑名校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