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应对措施

2023-11-27 10:38王义飞WANGYifei
价值工程 2023年32期
关键词:基点幅度存款

王义飞 WANG Yi-fei

(河北国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0)

1 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

宏观经济调控指的是政府借助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从而实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调节经济波动的目标,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主要有三大类,第1 类是货币政策,第2 类是财政政策,第3 类是产业政策。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指的是央行对汇率和利率以及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或者对经济波动进行调节。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对支出与税收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波动。产业政策指的是,政府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或者是对优势产业进行扶持以及制定产业规划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产业升级。

2 政策措施

2.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对经济波动进行调节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基于当前后疫情时代的整体背景,我国可以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①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市场需求明显降低,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融资的难度,所以央行有必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货币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题得到缓解,有助于经济的复苏。②降低利率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通货膨胀方面的压力有所减轻,所以央行有必要调低利率,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有助于经济复苏。③稳定汇率。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开展,在汇率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所以银行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汇率,特别是要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增强国内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对经济波动进行调节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基于当前的后疫情时代背景,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财政政策:①加大财政支出。由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很多民众和企业的收入都明显降低,进而影响市场总需求,所以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特别是要增加公共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民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复苏。②减轻企业负担。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经营困境,所以政府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可以通过减少社保缴费和降低税收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复苏与发展。③加强地方财政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明显降低,所以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明显加大,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地方财政支持,特别是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这样才能为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保障。

2.3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同样是恢复经济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基于当前后疫情时代的整体背景,我国可以采取如下产业政策:①加强新基建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能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有关智能化和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智能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经济的恢复与增长[2]。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所以政府有必要面向中小企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3]。③加强国际合作。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国际贸易的开展,所以政府有必要积极强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从而增强国内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应对措施

3.1 结构性工具有进有退

近几年央行一方面充分利用再贴现和再贷款等各种结构性工具,另一方面还积极创新推出了碳减排和普惠小微贷款等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和科技创新再贷款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多种具有创新性的结构性工具,通过上述工具的应用,能够针对重点领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有助于稳定和恢复经济大盘(见表1)。

表1 结构性工具

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 年第一季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聚焦重点领域,同时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主要是为了确保相关工具的稳定性,让各种阶段性工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以及普惠金融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结构性工具的使用说明如表2 所示。

表2 结构工具使用说明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应用结构性工具的优点主要是务实并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继续使用,再贴现和再贷款等各种长期工具。目前一些阶段性的工具已经到期退出,包括收费公路贷款阶段性解析和保教乐贷款支持计划等等。同时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分别延续实施至2023 年底和2024 年底。曾经一度暂停使用抵押补充贷款,在2022 年9月决定重新启用该项贷款,从2023 年3 月开始再次暂停使用。2023 年初,央行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实施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和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主要是希望通过上述两项工具的应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仍处在推动落地实施阶段。

3.2 降准和MLF

为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确保银行体系保持充足并且合理的流动性,从2023 年3月27 日开始,央行决定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幅度为0.25 个百分点,并且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不被包括在内。因为第1 季度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预期,同时三重压力也有了一定的缓解,所以短期内基本不会选择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央行降准的相关操作见表3。

表3 央行降准措施

自2022 年底以后每个月中期的借贷便利都呈现出增量续作,其中2023 年4 月的增量金额是200 亿元,5 月的增长金额是250 亿元,这两个月份明显比其他月份减少,详见表4。

表4 MLF 操作情况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补充流动性,央行还利用了常备回购便利以及逆回购等相关工具,能够确保金融机构的需要得到满足。

3.3 利率

在使用利率工具方面,央行的态度更为慎重调整,政策利率的频率普遍较低,央行在2022 年8 月对中期借贷利率的中标利率进行下调调整至2.75%,此后一直保持这一水平。同一时期对一年期和5 年期及以上,LPR 分别下调,前者下调5 个基点,此后一直维持在3.65%;后者下调25 个基点,此后一直维持在4.3%。不仅如此,常备借贷便利(SLF)协议利率同样有所下调,下调幅度为10 个基点,一个月期限和7 天期限,分别从3.45%和3.1%下调至3.35%和3%,同时隔夜利率也降低至2.85%,此后一直保持上述利率水平。

央行在2022 年8 月对7 天逆回购中标利率进行下调,下调幅度为10 个基点,调整之后一直保持在2%的水平。9 月份对14 天逆回购中标利率进行下调,下调幅度同样为10 个基点,此后一直保持在2.15%。

2020 年7 月,央行决定再次对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进行下调,在2022 年9 月对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进行下调。不仅如此,还对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引导和支持银行对存款利率进行下调。从2023 年5 月15 日开始,银行协定存款利率以及通知存款利率的自律上限都有所下调,并且四大国有银行的下调幅度为30 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的下调幅度为50 个基点。国有大行在通知存款利率方面最多为基准利率10 个基点,其他银行最多为基准利率20 个基点。具体政策如表5 所示。

表5 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调整情况

在本次调整之前,各个类型的协定存款利率上限都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增加65 个基点,其中1 天期通知存款利率的基准利率是0.80%,7 天期的基准利率是1.35%,协定存款基准利率是1.15%,在调整之后1 天期和7 天期以及协定存款的最高利率分别是1%和1.55%以及1.35%,意味着我国的存款利率正式开始进入“2 时代”。

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主要是对公活期存款,所以对于大多数普通存款人而言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随着通知存款利率和银行协定存款利率,利率上限下调,意味着监管部门对银行下调利率持支持态度。央行在2022 年4 月开始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相关成员银行需要综合贷款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对存款利率进行合理调节,央行在8 月份对MLF 中标利率以及LOR 进行下调,并且5 年期及以上LPR 有明显下调,下调幅度达到25 个基点。2022 年9 月各大国有银行开始对存款利率下调,在此之后,部分中小银行也开始跟进。

根据2023 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我国共计新增15.39 万亿人民币存款,相较于2022 年同期增加了4.5 亿万亿人民币。并且3 月份新增额度达到5.71 万亿人民币,相较于2022 年同期增加了1.22 万亿人民币。一季度住户新增9.9 万亿人民币存款,相较于上年同期增加了2.08 万亿人民币,其中3 月份增加的住户存款为2.91 万亿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90 亿人民币。根据以上统计情况,能够看出我国居民的储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复苏,由于银行利息差,压力和消费复苏缓慢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监管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存款利率下调主要是为了确保银行设置合理的利息差,另外固定并支持银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信贷支持,由于银行对存款利率进行下调,并且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4 月份的存款有一定减少,住户存款减少的额度为1.2 万亿人民币,同一时期银行的理财规模明显扩大。

3.4 汇率

2023 年5 月18 日人民币兑美元离岸汇率收盘为7.0507,在岸汇率为7.0398 是2022 年12 月以后的最低点,同时美元指数收报103.5529,是3 月20 日以后的最高点。

2021 年之后美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与此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所以美联储从2022 年开始进行缩表和加息,此后美债的收益率明显升高,同时中美的利差有所缩窄。2022 年4 月14 日开始出现倒挂,并且在11 月7 日的倒挂幅度已经高达152 点1 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跌破7.3。后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有所放缓,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也有所放慢,所以10 年期美债收益率逐渐回落,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恢复中美10 年期利差的倒挂幅度,逐渐缩小2023 年1 月18 日的倒挂幅度为41.8 个基点。

2023 年2 月美国的通货膨胀超出预期,所以美联储也在加快加息的步伐,10 年期美债收益率明显升高,中美10 年期利差,倒挂幅度进一步增加,3 月2 日倒挂幅度已经达到115.2 个基点,后来美国一些中小银行开始出现流动性危机,此后10 年期美债收益率有所降低,倒挂的幅度也有一定缩窄,4 月6 日的倒挂幅度是43.3 个基点。4 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明显降低为3.4%,是1969 年之后美国失业率最低点,上述情况导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明显增强,此后10 年期美债收益率明显升高,倒挂幅度也有所加大,5 月18 日的倒挂幅度为93 个基点。

在2022 年美联储为了应对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采取缩表和加息措施,导致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明显升高,同时主要非美元货币有所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也有明显的贬值情况,10 月份的离岸汇率和在岸汇率都低于7.3。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我国外汇管理局和央行采取了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相关措施。自从我国调整防疫政策之后,经济复苏的进程明显加快,而且各个行业逐渐开始实现常态化运行,同时美联储对加息的步伐进行放缓,所以2022 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有所回升。与汇率相关的政策措施如表6 所示。

表6 汇率相关政策措施

但是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再次出现下行压力,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根据近期的数据我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有所放缓。第二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数据达到预期,美元的指数有所反弹。第三是海外需求明显降低,我国的出口面临较大压力。第四是国际旅行逐渐恢复,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可能会有一定增长。

根据2023 年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提出人民币汇率具有纠偏的作用,可以在合理均衡的范围之内保持稳定性。会议召开后,决定在我国深圳和广东以及北京进行试点,主要是对跨国公司的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进行升级优化。试点消息发布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一定升高,离岸汇率收盘报7.0242 再按汇率收盘报7.084 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前者提高了265.5,后者提高了314 点。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经济复苏的情况,外部因素主要取决于美元指数和美联储政策的变化,而美元指数和美联储政策主要取决于美国的就业和通胀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也要关注日本经济以及欧元区对日元和欧元的影响。

4 结论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我国迫切需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从经济恢复的早期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的超预期表现,但是也有一些薄弱环节,并且这种薄弱突出表现为内需不足[4]。另外海外需求的减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出口,由于内需和外需都比较薄弱,所以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承压降低的情况,近期A 股的表现也未能达到预期,因为缺乏坚实的复苏基础,有必要强化相应的政策支持。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预计我国会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会灵活应用结构性工具,采取更加积极和有力的财政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猜你喜欢
基点幅度存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生命的存款
基于ANSYS的四连杆臂架系统全幅度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