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中的应用探讨

2023-11-27 04:11侯梦楠莫晓微刘赞焦凌梅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腕带品管圈符合率

侯梦楠 莫晓微 刘赞 焦凌梅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联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通过小组人员的团结协作,不断完善已确定主题的各项活动,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护理工作的结构与流程[1]。目前,QCC 作为减少工作差错的有效途径已经在各方面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2]。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将患者与恰当的干预措施进行正确匹配,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准确可靠地传达有关患者身份信息的过程[3]。不准确的患者身份识别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4],尤其在内科系统各病区中,由于用药及诊疗的精细化要求高,极小的护理差错就可能对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损伤,所以对于准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更加严格。但目前在护理工作中因身份查对不准确、核实工作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屡见不鲜[5]。为减少内科系统护理工作中患者身份识别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中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本研究于2022 年7 月—12 月在海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围绕“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中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这一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方面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海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况调查分析我院内科系统各护理单元在2022 年3 月—5 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中患者身份识别的符合率,根据回顾性数据并运用柏拉图、鱼骨图分析导致符合率不达标的问题与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自2022 年7 月实施措施后,分析2022 年9 月—11 月实施对策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符合率,并与实施前进行对比,分析品管圈在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中的效果。根据医院管理准则设置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评判标准:①入院患者佩戴腕带且腕带标识正确、字迹清晰、松紧适宜;②护士在给药前、时、后身份识别正确;③护士在治疗前、时、后身份识别正确;④患者及家属知晓腕带作用;⑤至少使用2 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⑥昏迷患者使用“双腕带”。根据评判标准设计患者身份识别调查表。

1.2 方法

依据QC-Story 判定表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旨在通过探索进而消除问题存在的原因来维持或改善当前情况[6]。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院内科系统各病区组织成立品管圈小组,成员共12 名,包括科护士长1 名、病区护士长11 名,由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负责指导和监督工作,选择1 名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护士长担任圈长,根据圈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选定圈名“共进圈”及圈徽,寓意“各病区携手共进,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患者安全”。

1.2.2 选定主题

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取3 个主题,结合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及《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2 版)》,从我院临床护理问题的发生率、可行性、迫切性及圈能力4 个方面分别进行评分,选择得分最高的“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中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3 拟定活动计划

计划活动实施时间为2022 年7 月—12 月,具体实施时间及步骤为:①第1 个月选定活动主题、制定计划、把握现状;②第2 个月分析原因和拟定对策;③第3 个月至第5 个月实施对策;④第6 个月进行效果评价、检讨和改进。活动实施期间,圈长每月组织召开1 次圈员会议,了解各阶段工作进程并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2.4 现况调查

由各病区负责人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调查表统计2022 年3 月—5 月护理质量检查中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情况。符合率=(合格例数÷总例数)×100%。共收集调查数据390 例,其中不符合身份识别评判标准的为29 例,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为92.6%。依据现状及品管圈“二八”定律将汇总的数据绘制成柏拉图,见图1。由图可知,腕带标识正确、患者及家属知晓腕带作用、给药后识别正确、治疗时识别正确、给药前识别正确、腕带字迹清晰、给药时识别正确为本次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

图1 内科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不达标情况柏拉图

1.2.5 设定目标值

目标值=现状值+(1-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圈能力由全体圈员投票后计算得出,为75%。由此得知,改进后的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应为:92.6%+(1-92.6%)×86%×75% = 97.3%。

1.2.6 符合率不达标原因分析

从人、法、环3 个方面绘制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不达标原因分析鱼骨图,并进行真因验证,见图2。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不达标的真因包括:①护士长监督及新入职护士培训考核不到位;②科室奖惩制度未落实、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③护士对于保障患者安全的意识较为薄弱;④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⑤操作环境欠安静及患者配合度较低。

图2 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不达标原因分析鱼骨图

1.2.7 对策拟定及实施

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和文献查询法,根据临床经验,针对已分析原因思考对策,最终拟定以下对策并在实施后进行检讨。

(1)护士长监督及新入职护士培训考核不到位:①管理者应完善工作规范、流程及制度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并将身份识别试题纳入三基理论考核中[7];②将身份识别项目融入护理操作中进行演示,并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③参与培训的护士相互模拟病人,并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训练[8];④要求护理管理者尤其是护士长落实监管职责。

(2)科室奖惩制度未落实、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①建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奖惩制度,设立查对查验护士,不定期进行监督并纳入绩效考核;②管理者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时刻提醒护理人员严格落实身份识别;③加强管理者对于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落实的重视程度[9]。

(3)护理人员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意识薄弱且身份识别方式不正确:①加强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份识别方面的相关培训,入院患者应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应包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过敏史等[10];传统手腕带在佩戴过程中易出现字迹模糊[11],因此应定期评估其有效性[10];②制定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并绘制流程图,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以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身份核对方法[8]。

(4)操作环境欠安静、患者配合度低:①制定并严格实施病房管理制度,保持良好、安静的病房居住环境;②将患者身份识别流程纳入到入院宣教中,设计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宣传材料并组织患者学习,形象生动地告知患者正确的身份识别流程[9];③部分长期住院的患者因护理人员反复查对姓名易出现抵触情绪,应安排责任护士及时正确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性,让其主动配合[8]。

1.2.8 对策检讨

活动实施期间,由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份识别调查表对本病区护士在护理工作期间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情况进行随机调查。实施对策期间共调查520 例,其中不符合身份识别评判标准的为17 例(3.3%),达到标准的为503 例(96.7%)。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96.7%-92.6%)÷(97.3%-92.6%)×100%=87.5%。

本次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控制中患者身份识别的符合率,但仍未达到97.3%的目标值。经头脑风暴和总结实施记录,得出以下未达标原因:①身份识别查对项目繁琐,管理者未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具体流程;②临床工作量大、人力不足;③护士存在固定思维、风险意识不强;④护士专科理论知识缺乏。针对以上情况,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进一步改善:①优化核对程序、制定患者身份识别规范化流程并进行培训;②向上级部门申请招聘人员,进行人员储备;③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④加强自控能力建设,强化专科理论及专科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明确符合率仍不达标的原因及确定改善措施后,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督查计划,定期追踪措施实施情况并检查是否能够维持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

1.2.9 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活动前(2022 年4 月—6 月)与实施活动后(2022 年9 月—11 月)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及重点改善项目不符合评判标准情况。

1.2.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我院内科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由实施前的92.6%提升到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实施后患者身份识别中重点改善项目不符合评判标准的数量较实施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品管圈实施前后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比较

表2 品管圈实施前后重点改善项目不符合评判标准情况比较[例(%)]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圈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患者身份识别在护理质量控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2],此研究旨在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提升我院内科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

3.1 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

本研究通过近6 个月的实践活动,以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为监测指标,观察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效果。一方面品管圈活动使我院内科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的符合率上升;另一方面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护理人员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本次活动认真分析了造成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不达标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使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身份识别的重要性,达到思想及态度上的转变。

3.2 患者身份识别需制定规范化流程

完整、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在临床工作中常被护理人员忽略,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工作年限、文化程度[13]、护士对于患者安全的态度[4]、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等原因[14],常常导致一系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发错药、输错液、输错血、做错检查等[15],一旦这些情况发生就极有可能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16]。因此,符合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正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17]。根据国内一项研究[10]总结得出规范化身份识别流程必须包括以下内容:①所有入院患者必须佩戴符合患者本人信息的腕带;②对患者进行各项诊疗及检查内容时应至少使用2 种或2 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身份识别(姓名、住院号或就诊号等);③身份识别时,应请患者自行说出姓名,无法完成的患者应使用“双腕带”并进行双人核对;④身份识别应贯穿整个诊疗周期。除此之外,各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及工具制定标准化的身份识别流程。本研究仅对影响患者身份识别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及制定对策,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根据全体圈员的反思讨论认为这也是本次活动未达到目标值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并进行培训。

3.3 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理念的重视程度

在本次品管圈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人、法、环3 方面的原因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份识别行为产生影响外,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安全的信念、态度、行为特征也是影响其进行身份识别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改善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有研究表明,对年轻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时积极推广患者安全理念,将患者安全的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加以巩固,有利于日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正确而又完整的患者身份识别[4]。所以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应着重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视程度,改变护理人员现存的固有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猜你喜欢
腕带品管圈符合率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儿科有陪病房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
“电人”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