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国风》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的特点

2023-11-27 08:54陈宇昇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词序数量词词类

陈宇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本文针对《诗经·国风》中的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概括出一些先秦诗歌的语法特点,以此来了解先秦时期天下各诸侯国的民风,窥探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概要

(一)《诗经·国风》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的学术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诗经》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是较少的。在词序方面,伍桂蓉所著的《〈诗经〉特殊语序研究》、柴秀敏所著的《〈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对《诗经》词序现象的分析是较为透彻的;然而在词类活用方面,目前学界还没有一篇完整的文章对其进行过系统性的整理与论述,即现阶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无人问津的。因此,本文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诗经·国风》中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的特点进行概括、梳理、总结,以期为他人提供有益借鉴。

(二)本文对《诗经·国风》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许文艳编写的《醉美在古老的歌谣里:诗经》与华锋、边家珍、乘舟编写的《诗经诠译》进行归纳总结。

《诗经·国风》中的特殊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是比较活跃的,据笔者统计,《诗经·国风》中有60%的篇目存在特殊词序与词类活用现象。关于词序方面,由于目前学界已经存有伍桂蓉所著的《〈诗经〉特殊语序研究》与柴秀敏所著的《〈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两篇文章,本文便更多地参考这两篇文章,对其进行宏观上的归纳与总结;词类活用方面,《诗经·国风》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十分频繁且丰富的,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归纳总结时必有错误与缺漏,也望各学者指正。

二、《诗经·国风》中词序现象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诗经》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时代的语序,还处于汉语发展演变的萌芽期”(伍桂蓉《〈诗经〉特殊语序研究》)。笔者对《诗经·国风》的词序进行了研究,共总结出127处特殊词序与49处介宾结构作补语句式。通过对这176处词序的总结与研究,笔者从中提取出以下词序特点。

(一)宾语前置与主谓倒置的现象最为活跃

在《诗经·国风》出现的特殊词序中,宾语前置与主谓倒置句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据笔者统计,《诗经·国风》中共有110处宾语前置与主谓倒置句,占其特殊词序现象的87%。可以说,宾语前置与主谓倒置现象是《诗经·国风》中运用最广的特殊词序—其原因,除了遵循古代漢语固有的语法之外,笔者认为还有部分宾语前置与主谓倒置句是为了使诗歌押韵,富有音乐美而为之。例如,《诗经·国风·召南·行露》中的“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中“讼”和“从”互相押韵,若按正常词序排列,则为“虽速我讼,亦不从女”,则不押韵了,失去了诗歌的音乐美。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突出强调宾语而特意将宾语前置,这类用法在《诗经·国风》中也是常见的。例如,《诗经·国风·召南·江有祀》中的“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这句诗中的“不我以”便是为了强调宾语“我”,而将“我”提至“以”前,以此强化诗歌悲苦的感情。

(二)介宾结构作补语的现象十分常见

《诗经·国风》中还存在49处介宾结构作补语的句式。这类句式有些学者将其归类为“状语后置”句式,但本文采用郭锡良所著的《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依旧采用“介宾结构作补语句式”这一说法。在这49处介宾结构作补语句式中,绝大多数句式的结构都是“于+处所名词”。这类“于+处所名词”介宾结构作补语的句式在其他古文中也极为常见,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遂置姜氏于城颍”,其中“于城颍”便是“于+处所名词”介宾结构作补语。

从功用上看,一方面,“于+处所名词”介宾结构作补语句式可以对谓语中心词起补充修饰(限制)作用;另一方面,用这种句式可以凸显出谓语中心词的重要性,如《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中的“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上述诗句中的“远送于野”便是对“之子于归”的补充修饰,同时还凸显出了“远送”一词,更加彰显出了作者对出嫁女儿的依依不舍。

(三)定语后置的现象不常见

在《诗经·国风》中,定语后置是出现频率最低的特殊词序现象,仅有17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数量短语作定语而后置,如《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七兮”。上述诗句中的“衣”的定语“七”后置了,若按正常词序排列,则为“岂曰无七衣兮”。

笔者认为,定语后置出现频率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古代汉语数量词并不发达,数量词作定语而后置又是较为普遍的,故而《诗经·国风》定语后置出现频率较低,是一类不常见的特殊词序。

三、《诗经·国风》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特点

《诗经·国风》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较为频繁,据笔者总结,《诗经·国风》共存在204处词类活用现象,其中就包括名词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等。也可以说,这些词类活用的用法,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通过对这204处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与研究,笔者从中提取出以下特点。

(一)名词(词组)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现象出现频率极高

在所有词类活用现象中,名词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的频率极高,据笔者统计,《诗经·国风》中共有139处名词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占词类活用现象的68%。可以说,名词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是《诗经·国风》中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类活用现象。通过归纳总结,笔者将《诗经·国风》中的名词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现象大致分成六种类型:

类型一,即衣物类普通名词(词组)活用作动词,表示穿戴衣物,如《诗经·国风·秦风·终南》中的“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上述诗句中的“锦衣”和“狐裘”分别活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衣、披狐裘。这类普通衣物名词活用作动词往往会在复沓手法中加以连用,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如上述诗句中,第一章的诗句为“君子至止,锦衣狐裘”,第二章的诗句同样也将普通衣物名词活用作动词,为“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类型二,即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向某一方向征讨或向某一方向出发,如《诗经·国风·邶风·旄丘》中的“狐裘蒙戎,匪车不东”。上述诗句中的“东”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向东出发。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阅读《诗经·国风》,不难发现:在上古民歌中,方位名词大多是以活用的形式而出现的—要么活用作动词,要么活用作状语,反而极少以名词本身的形式而出现,至于其原因,笔者查找了相关文献,未果。故,在此猜测:或许在上古汉语中,大部分方位名词可作兼语。

类型三,即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在某一时间做某事,如《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中的“不能辰夜,不夙则莫”。上述诗句中的“夙”和“莫”便是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早起床、晚睡觉。值得关注的是,在《诗经·国风》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中,“夙”“夜”两词出现频率最高,除此之外,“日”“月”“旦”“莫”“蚤”等时间名词也存在活用作动词的现象。

类型四,即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人或事物数量上的变化,如《诗经·国风·卫风·氓》中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上述诗句中的“贰”便是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表示有二心;“二三”也是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不专一。在《诗经·国风》中,数量词活用作动词共有13处,出现频率较低,占词类活用现象的6%。

类型五,即亲属类普通名詞活用作动词,表示喊某人或叫某人,如《诗经·国风·邶风·日月》中的“父兮母兮,畜我不卒”。上述诗句中的“父”和“母”便是亲属类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表示喊父亲、叫母亲。当然,这种亲属类普通名词是否活用作了动词,目前是存在争议的—从语法角度来看,若认为其没有活用,也是合理而可行的;但笔者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认为其活用成动词更符合诗歌的本意。

类型六,即普通名词和地点名词活用作动词,这种类型的活用是最为普遍的,共79处,占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的57%,占词类活用现象的39%,其中包括植物类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某植物生长的状态,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上述诗句的“苗”便是植物类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长出了幼苗;还有地点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前往某地。

(二)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现象不活跃

在《诗经·国风》中,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现象并不活跃,其中,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仅有1处,使动用法有6处,意动用法则有2处,三者加起来共占词类活用现象的4%。

关于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仅在《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中有1处,即“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上述诗句中的“泳”本是动词,表示游泳的,活用作形容词。而关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则出现频率高一些,但整体来看,也是极少出现的。至于其原因,目前学界也没有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诗经·国风》里的绝大多数诗歌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的,且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故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类带有“交互”性质的活用较少出现—也欢迎各位学者能对此加以研究,这里便不展开具体的论述了。

(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现象出现频繁

据笔者统计,《诗经·国风》中共有56处名词活用作状语,占词类活用现象的27%,其中,“名词+有+某物”句式出现频率最高,共有30处,占名词活用作状语现象的54%,表示在某地或某物上存在某物,如《诗经·国风·周南·樛木》中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上述诗句中的“南”便是地点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在南山上。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诗经·国风》中,绝大部分“名词+有+某物”句式中的“名词”是活用作状语的,但句式中仍有部分名词是作主语。例如,《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其中的“匏”便是名词作主语,因为葫芦瓜确实有苦味叶,而不是在葫芦瓜上有苦味叶。故而,在“名词+有+某物”句式中,名词是否是作状语,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现象中,还存在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和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现象,如《诗经·国风·邶风·击鼓》中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上述诗句中的“南”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向南。

本文较为详细地探究了《诗经·国风》中的380处词序和词类活用现象,其中,特殊词序现象有127处,介宾结构作补语句式有49处,词类活用现象有204处。可以说,《诗经·国风》中的特殊词序和词类活用现象是十分丰富的。

关于词序的特点—在《诗经·国风》中,宾语前置现象最为普遍,共有110处,占特殊词序现象的87%;介宾结构作补语常见,共49处,其中绝大多数介宾结构作补语现象的结构是“于+处所名词”句式;定语后置现象最不常见,共有17处,占特殊词序现象的1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数量短语作定语而后置。

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特点—在《诗经·国风》中,名词(词组)或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现象出现频率极高,共有139处,占词类活用现象的68%;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不活跃,动词活用作形容词有1处,使动用法有6处,意动用法有2处,三者加起来共占词类活用现象的4%;名词活用作状语现象出现频繁,共有56处,占词类活用现象的27%,其中,“名词+有+某物”句式活跃。

在本文的最后,还有几个“未解之谜”等待着各位学者的进一步解答:一是在《诗经·国风》中,为什么方位名词几乎都是以活用的形式出现,而极少以名词本身的形式出现?二是为什么动词活用作形容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诗经·国风》中出现的频率极低?这些问题,笔者在撰写本文期间未能解答,只是抛出猜测,望各位学者能加以研究,也欢迎学者们对本文有误之处加以斧正。

猜你喜欢
词序数量词词类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修改病句的妙招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巧记数量词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俄汉语定语对比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