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后期的文学观与诗赋中秋之意象浅析

2023-11-27 08:54史云飞李雪梅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庾信诗赋枯树

史云飞 李雪梅

庾信是南北朝结束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他在后期的诗赋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生动的意象,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意象的角度来研究庾信的诗赋,可以使我们对庾信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更准确地认识庾信,正确地评价庾信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本文将尝试对庾信后期的文学观与诗赋中秋之意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透射庾信后期的复杂、苦闷的心态和精神世界。

一、庾信作品的分期和后期的文学观

(一)庾信作品的分期

关于庾信生平的分期问题,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侯景之乱是庾信生平前后期的分界线,也有的学者认为庾信受聘于西魏是其生平前后期的分界线。笔者认为,庾信的生平当以承圣三年(554)其受命聘于西魏而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庾信的创作也以承圣三年(554)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今本《庾子山集》中,其前期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笔者认为,庾信的前期诗作主要是《燕歌行》《奉和山池》《將命至邺酬祖正员》《将命至邺》《入彭城馆》《梦入堂内》《和咏舞》《西门豹庙》《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赠周处士》《寻周处士弘让》《反命河朔始入武州》等十多首;赋作主要是《灯赋》《鸳鸯赋》《荡子赋》《春赋》《对烛赋》《七夕赋》《镜赋》七篇。其余诗赋作品皆为庾信入北后所作。

(二)庾信后期的文学观

庾信在后期的诗赋创作中之所以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意象,除了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外,还与他的文学观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尽管庾信有着大量的作品传世,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一部专门收录他文学理论的作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以只言片语的形式零星地存在于他的作品中,所以,我们只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之中去尝试着探求庾信的文学思想,并且尝试着去分析这些文学思想对于庾信后期创作中的意象选择的作用。

笔者认为,庾信文学思想中对他后期创作的意象选择影响最大的当数“穷愁”与“哀怨”。

庾信在《哀江南赋并序》中说:“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在庾信看来,正是他本人的痛苦经历才会引起他的创作冲动,他在《赵国公集序》中说:“昔者屈原、宋玉始于哀怨之深;苏武、李陵,生于别离之世。自魏建安之末,晋太康以来,雕虫篆刻,其体三变,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矣。”在这里,庾信提出了屈原和宋玉的文学创作,即“始于哀怨之深”;而李陵和苏武的诗歌的产生则是因为“生于别离之世”,四人的文学创作皆有悲怨的特色。而太康文学虽然在形式上作出了改变,但是失却了自屈原、宋玉至建安文学的“哀怨之深”的悲剧魅力。在《哀江南赋并序》中,他还明确提出了“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创作原则。从以上庾信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源是哀怨,文学创作当“以悲为美”。庾信的这种文学思想产生和他个人的遭遇有关,他生平前后期的生活剧变使得他很认同自屈原和宋玉以来文学创作中的悲怨传统。所以,清人倪璠认为:“其(庾信)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哀江南赋》)而已。”(《注释庾集题辞》)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文学主张使得庾信在遭受人生的不幸以后,迫切地需要将这种不幸宣泄出来、传达出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因作者在使用意象时候的主观选择而呈现出一种悲剧美。所以,他后期的诗赋代表作品中,如《枯树赋》《小园赋》等无一不反映出来这种“以悲为美”的主张。在这些作品中,庾信给读者传达出了浓重的乡关之思、羁旅之愁、隐逸之念、贰臣之苦等主题,这些主题概括起来为一个“悲”字,而大量意象的使用也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这一“悲”的主题,尽管庾信后期诗赋作品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但这些内容都和“悲”字关系紧密。

二、庾信后期诗赋的意象

自宋玉开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之后,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感伤传统,“秋”也因此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为后世的文人所喜爱。庾信的《伤心赋》中说:“悲哉秋风,摇落变衰。”《枯树赋》中说:“既伤摇落,弥嗟变衰。”这便是直接化用了宋玉的诗句。庾信后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最能表现其内心悲哀色彩的秋之意象成为他最理想的选择。关于秋之意象,最有代表性的为“秋树”“鸿雁”“小园”等构成的意象群。

(一)秋树的意象

庾信后期诗赋中写秋树的作品主要是以下几篇:《枯树赋》,《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其六、其九,《拟连珠四十四首》其二十七、其三十,《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一,以及《别庾七入蜀》和《慨然成咏》。又如,《对宴齐使》中说:“林寒木皮厚,沙回雁飞低。”《园庭》中说:“古槐时变火,枯枫乍落胶。”《伤心赋》中说:“龙门之桐,其枝忆折。卷葹之草,其心实伤。”《山斋》中说:“浅槎全不动,盘根唯半埋。”《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其九中说:“崩堤压故柳,衰社卧寒樗。”树木的意象在庾信后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庾信笔下的树木早年无不是枝繁叶茂,但是到了暮年,尤其是被人为地迁移过以后,都呈现出衰败、枯萎、凋零的状态。庾信此时羁留北朝,思归无望。在他的心里,这些枯树让他感觉与自己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产生同病相怜的心理。他笔下刻画的枯树形象,实际上也诠释了诗人自身的命运。这些枯树的意象在庾信的诗赋中频繁地出现,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位失去了故土、丧失了生机、虽生犹死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庾信之所以如此频繁地使用枯树的意象,是希望当时的读者能够准确地体会到自己当时的复杂心境。庾信借这些带有悲怆意味的意象传达出自己的家国身世之悲。

在国破家亡流落北方之后,由于萧索的自然环境迥异于南方,加之凶险的政治环境,从当年的春风得意到如今的羁旅北方,这一切都使得庾信的心情也随之黯淡无光,于是衰败的枯树意象自然就成为庾信的首选,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中说:“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一中说:“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拟连珠四十四首》其二十七中说:“是以譬之交让,实半死而言生;如彼梧桐,虽残生而犹死。”《拟连珠四十四首》其三十一中说:“龙门死树,尚抱《咸池》之曲。”《慨然成咏》中说:“交让未全死,梧桐唯半生。”《别庾七入蜀》中说:“山长半股断,树古半心枯。”这些枯树的意象无不给人一种“生意已尽”的感觉,这也正是庾信羁北以后复杂心态的一种外化。由此可见,选择枯树意象,除了庾信主观选择之外,还有寒冷的自然环境,以及残酷的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鸿雁的意象

在庾信羁留北方之后,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雁的意象。根据笔者统计,庾信后期的诗赋中描写鸿雁的一共十八篇。

庾信借助鸿雁这一意象传达出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说:“雁失群而行断,猿求林而路绝。”《谢赵王赉马并伞启》中说:“况复惊鸿别水,但见徘徊。”《咏雁》中说:“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秋夜望单飞雁》中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中说:“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除去这种乡关之思以外,庾信还通过鸿雁这一意象传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如《北园射堂新成》中说:“惊心一雁落,连臂两猿腾。”《伏闻游猎》中说:“闻弦鸟自落,望火兽空惊。”《从驾观讲武》中说:“骇猿时落木,惊鸿屡断行。”《和宇文京兆游田》中说:“熊饥自舐掌,雁惊独衔枚。”《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一中说:“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仔细分析以上几首诗的鸿雁意象,我们不难发现,庾信笔下的鸿雁更多的是失群、无归、单栖的孤雁形象。庾信之所以会使用这样非常态的鸿雁意象,也是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庾信在经历了战乱,东奔西逃,又沦为亡国之臣之后,这种人生经历与惊弓之鸟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伴随着这种羁旅心态而来的,就常常是这些“惊弓之鸟”“失群之雁”等意象的使用。孤寂凄苦和羁旅飘零是庾信等国破之后,羁留北朝而不得归的南朝之人普遍的心理状态。鸿雁失群后的孤单与惊惶失措是如此契合他此时的心境,故而,庾信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鸿雁这一意象也就担负起他沉痛而复杂的情感。

(三)小园意象

田园这一意象,本来并非庾信所独创。然而,自庾信入北以后,他长期细致地观察迥异于南方的山水田园风光,并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创造出了独特的秋日的小园意象。庾信的小园意象传达出了他的乡关之思,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小园赋》、《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六、《山斋》、《园庭》、《寒园即目》等作品是这方面的代表。

庾信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田园的意象,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六中说:“横石三五片,长松一两株。对君俗人眼,真兴理当无。野老披荷葉,家童扫栗跗。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寒园即目》中说:“寒园星散居。摇落小村墟。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更想东都外。群公别二疏。”可以说,庾信笔下的田园生活和另外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比较起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因为陶渊明和庾信二人迥异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因素,即便二人同样是以田园意象入诗,但从意境上来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小园赋》中,庾信借助小园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念。清人倪璠的《小园赋》解题为:“《小园赋》者,伤其屈体魏、周,愿为隐居而不可得也。其文既异潘岳之《闲居》,亦非仲长之乐志,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者也。”(《庾子山集注》)从倪璠的解题我们看出,《小园赋》的写作主旨乃是“伤其屈体魏、周”而“发为哀怨之辞者也”。赋中的“小园”已不是现实中的田园,它实际上是庾信在寻求心灵安慰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的一个避难所。相较于陶渊明而言,庾信诗赋中的小园多了一份伤感,少了一份恬淡。尽管庾信努力想营造一种清幽适意,但是失去了家园的痛苦让他无法保持这份闲逸。他极力营造出来的逃避现实的清幽的小园,却让他联想起故国家园,联想起自由。他本想隐逸,却没想到眼前的景物会让自己更加伤感寂寞。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反衬了庾信心中的忧郁和悲凉,景物也随着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寸断”(《小园赋》)。“寒水”“秋风”“关山”“陇水”等意象与“悲”“别”“凄怆”“肝肠寸断”等词语的搭配,更给人营造出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表面写小园之寒,其实写内心之悲,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综上所述,庾信擅长运用的“秋树”“鸿雁”和“小园”等独特的意象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秋之意象群。庾信的这种“以悲为美”的文学观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创作过程中意象的使用。这些秋之意象群是独特的,是属于庾信个人的艺术风格。种种复杂的情感都通过这些带有哀伤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庾信诗赋枯树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枯树的耳朵
枯木与藤蔓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庾信的“小园”之思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枯树
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