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里的惆怅及艺术成就

2023-11-27 05:25李玫萱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席慕蓉李清照思念

李玫萱

李清照词婉约清丽,她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席慕蓉是当代知名散文家、诗人,其作品淡雅剔透,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尽管二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的作品中都带有一股忧愁;虽同为文坛中的女性代表,但她们惆怅感怀的基调又有些许不同。

一、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汉族,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她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工作。她的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

席慕蓉,蒙古族,1943年生于四川,自幼随父母辗转于重庆、上海、南京,后去欧洲留学。席慕蓉是知名画家、散文家、诗人,被誉为“诗坛的女旋风”“文坛的一大奇迹”,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她的作品在淡雅清新的语调中带着一缕乡愁与忧伤。

二、二人作品中惆怅的不同之处

二人都算是高产文人,撰写作品较多。在整体阅读中,笔者觉得李词与席诗中虽都带有惆怅色彩,但格调、韵律等又各有千秋。

(一)命运不同,作品发展方向迥异

李清照少女时期幸福美好,这阶段的作品充满惬意的生活情调。她婚后与丈夫琴瑟和谐,但短暂的幸福生活之后便是与丈夫的长期分离,因而,这阶段的作品中相思不断。丈夫去世后,她更是苦不堪言。席慕蓉年少时家庭幸福,后期因时局动荡,时常举家逃难,每每提及故乡总带着鄉愁。她婚后与丈夫感情一直很好,在散文中的情感通常幸福外溢,在诗歌中多表现为对少年情感的追忆,带有隐隐的忧伤。二人作品内容在婚前婚后有明显变化,也铸就了各自的成就。

1.李词婚前词风清丽明快,婚后词风哀怨清冷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字词间的清纯惬意跃然纸上。下阕描绘出一位不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偷偷看访客的少女,聪明、可爱的形象让人一览无遗。可快乐转瞬即逝,十七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合。赵明诚婚后不久便为仕途奔波,李清照留守深闺。公元1103年,时逢重阳,便有了下面这首著名的怀人之作。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开篇点愁,写出了词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独。重阳佳节孤枕难眠、夜半相思,主人公的憔悴面容和愁苦神情宛然在目。“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诸多名篇均为思念“他”而作。

2.席诗少时忧伤,充满长长思念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全诗情感饱满,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一折三叹使全诗极具艺术画面。席慕蓉的诗多数是围绕心中难以忘却的“你”在创作,因为“你”“我逐渐了解/生命里/有个不悔的主题”(《蜕变的过程》),“经不住岁月/经不住/一次再次的检视与翻阅……生命里最不舍的那一页/藏得总是最深”(《无心的错失》)。因为“你”的反复出现,才有了一首首诗,一本本诗集。

(二)所忧情感不同,思绪各异

1.李词感情深婉细腻,尽抒离别相思现状

李清照婚后有过短暂的幸福,此后与丈夫长期分离。她后期的词作多抒发离别之苦,描写相思现状。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抒写离愁的名篇之一,用自己慵懒、消瘦等无精打采的现状,含蓄地抒发女子思念远行丈夫的深挚感情,由表及里地表达出内心中的强烈情感。这首词既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写丈夫对其妆楼的凝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遥相呼应的写作手法,将相思写到了极致,可谓千古第一人。

2.席诗充满独自思念,多为回忆少年时光

席慕蓉的诗充满长情,在创作完《十六岁的花季》后,她作品中所有的思念都是独自惆怅,却无怨无悔,流露出她内心的一份善良和长久的期待。她的情感都是回忆过去的美好,抒发此刻的忧伤。

雾起时

雾起时

我就在你的怀里

……

雾散后却已是一生

山空湖静

只剩下那

在千人万人之中

也不绝不会错认的背影

此诗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在平淡的画面中提炼出真诚挚爱,有一种遥远空灵的气息。这首诗一度迷倒了众多少男少女,他们在美好的少年时光里相遇相恋,但青葱过后恋情一去不复返,美好记忆也定格在了曾经拥有的过去。

正如她在诗歌《流星雨》中所道:“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真的谁也不知道啊/年轻的爱/原来只能像一场流星雨。”

初恋纵然光芒万丈,但只是美丽的瞬间,她把一段痛苦的失恋升华为一场光芒璀璨的流星雨,这恐怕是爱的最高境界了。

(三)所忧情怀不同,国愁乡愁尽别样

1.李词层层递进,饱含情殇国愁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那时她处于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境地,物是人非于她而言是一种极为广泛、剧烈、重大的变化,导致一贯喜爱游山玩水的她纵有双溪美景也难以排遣国难家仇。她的哀愁太深了,泛舟难逝。这种将愁怨以重量用船承载的方式,是李词对愁的新型表达方式,对当时国家的动荡不安充满深深忧虑。

2.席诗情感绵长,沉淀悠悠乡愁

席慕蓉的散文情感多是优美甜蜜,偶尔有淡淡的乡愁忧伤;她的诗作却是一串串的思念,以及难以忘怀的留恋。

乡 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是席慕蓉心中抹不去的惆怅,多情的她靠着强烈的情感拼凑出一副故乡的模样。散文《一支儿歌》通过描述自己口齿尚不清晰时学儿歌的情形,表达自己享受父爱的温暖,以及儿时没有根的回忆。《没有见过的故乡》表达自己对故乡的向往,靠着父亲的述说、杂志上的照片拼起故乡的模樣,饱含温暖与乡愁。《槭树下的家》在描写当下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又回忆起自己年少时一次次搬家的兴奋,以及长大后由此产生的郁闷、委屈,表达了梦回故乡的强烈愿望,从平凡的人生里感悟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

三、二人的艺术成就

虽然二人用各自的创作手法创作了大量充满惆怅的作品,但并未对世人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她们的文学造诣却在诗词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今文坛上富有极高盛誉,无论对同时代还是后人的思想启示、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形式创新,各领风骚

李词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另辟蹊径,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的词风也与众不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的成名作,点睛之笔在于将“知否,知否”平平常常的四个字巧妙组合,勾画出一幅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此词整体上遵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短短三十余字却充满了巨大的语言张力。

席诗无标点符号,读起来让人感觉柔和无棱角。有时,诗句一行三空分四节断句,结构舒缓,层层递进,笔断意连,情感到位;有时,一行中用排比字断开,尽展文采,内容丰满,如:

山 月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

……

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饮  可尽  可别离

……

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一轮月

照了长城  照了洞庭  而又在那夜  照进山林

另有些诗把括号引入其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形式新颖,深化主题,如:

诗的成因

穿过种满了新茶与相思的

……

整个上午 我都用在

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

整个下午  我又要为

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

(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

这首诗的字面表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诗的原因,实则概述描绘生命的历程,用看似平白的语言陈述自己犹豫不决的心理变化,实则表述命运中曾有过的胶着,最后笔锋一转生活归于平静。这种在诗作中引用括号的手法别具一格,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二)打破传统,影响深远

1.李词节奏舒缓,情感层层递进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为历代词评家赞誉,开篇用七组叠字概括自己悲凄孤苦的心境,是李清照在艺术上大胆的创造,用这种新奇的表述方式把她的愁怨刻画到了极致。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辛苦、艰难、悲痛,心底的悲凉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心中无限痛楚和抑郁之情喷薄而出。这种叠字手法在宋词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从词义上来看,通篇表达自己的愁怨感怀,实则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引发共鸣。

2.席诗简洁深入,表达大胆直白

席慕蓉婚后的作品表露出强烈的幸福感,在情感表达上也趋于奔放热烈,直抒胸臆。有时,她将一句话拆开说,让每一字或两字一行,既形式新颖、深化主题,又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愿望,如:

伴 侣

你是那疾驰的箭

……

愿天长地久

你永是我的伴侣

我是你生生世世

温柔的妻

此诗用拆行的形式表达强烈情感,温柔的妻子怀着真挚的情意,刷新了现代诗的模式,对于语言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三)魅力四射,源远流长

1.李词语感细腻温婉,笔境柔美空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便将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不仅语言精练生动,结构也十分紧凑。

2.席诗气势宏大磅礴,挚爱坚毅永恒

《夏夜的传说》是一首长达二百四十多行的诗,诗人徐徐展开的幕布,将情感慢慢推向高潮,又在高潮中缓缓落幕。这首诗分为序曲、本事、回声三部分,可以说这是席慕蓉诗作的巅峰。诗中包含宇宙、爱与恨、埃及法老等人们一度以为毫无关联的事与物。虽然生命如她所说“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她的诗,却是从丰美走向了完美、绝美。

夏夜的传说(节选)

匍匐于泥泞之间

我含泪问你  为什么

为什么时光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我们不断前来  然后退下

为什么只有它可以

浪掷着一切的美  一切的爱

一切对我们曾经是那样珍贵难求的

温柔的记忆

这首长诗让人充分领略了席慕蓉的知识与智慧,让人惊奇地发现自然科学竟也会与自然情感有着独特关联,让人充分感受到对比时光的无穷无尽,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本诗的结构气势磅礴、浩渺宏大,让人觉得天地万物皆有关联。

李清照以金国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政权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为界限,使其前后的词作风格明显有所不同。虽然她早期的词作充满了少女的天真烂漫,词风也清丽明快,但是经历了丧夫、亡国等一系列悲惨的遭遇,以及晚年的惆然独处后,她的词境界比以前扩大,比以前深沉,成就远远超出了一般女词人和她自己早期的一些以闺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她作品中虽有哀怨惆怅,但又饱含家国情怀,不同于寻常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词坛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席慕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所创造的“轰动效应”并没有在时光的流逝中退潮。她的诗文在跨越年龄层、知识结构层、地域层上起到了广泛意义,那些深情满满、无怨无悔的诗行,成为一些人青春岁月的文学记忆。即便随手翻阅一首,都不禁让人放慢了思绪,细细品味那浸润到骨髓中的生命情怀。

猜你喜欢
席慕蓉李清照思念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思念
喝醉的李清照
家有“名妻”席慕蓉
李清照改嫁辨证
论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