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落花生

2023-11-28 16:15林毅
走向世界 2023年42期
关键词:落花生花生米岳父

林毅

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落花生》,不知今天的教材还有没有。我至今记得许地山先生在文章中的描述:“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花生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挖出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告诉青年人,要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艰苦朴素的作风;要具有花生一样的品格,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作为一种食物,花生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1992年,在陕西咸阳刘启陵墓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就发现了十几颗带壳的花生果。不过,花生真正大范围在中国种植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们从南洋群岛引入外来的花生品种,开始在沿海各省种植,后来逐步在黄河、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开来。

在19世纪末期之前,花生在中国的生产始终没有得到重大发展。直到光绪后期,这一情况才得到改观。1862年,美国人梅里士(C.R.Mills)将弗吉尼亚型花生引种到山东半岛,这种花生具有产量高、个头大,食用、制油两相宜等优势,很快得到粮农的认可。

对于一个在鲁东南长大的孩子,我对花生并不陌生。但是在我老家,花生叫果子,收花生不叫落花生,叫薅果子或者抓果子。薅果子是说地里湿乎,刚下过雨,可以直接拔。抓果子是说天旱,有些日子没下雨,需要用?头往外刨。譬如设定一个场景,两人在街上见面,这样打招呼:“二哥你干啥去了?”“这不果子熟了,我到西岭地里看了看,这些日子没下雨,果子没法薅,得一点一点往外抓,愁煞了。”

今年岳父家里事多,再加上连日下雨,耽误了地里的活,以致花生在地里快要冒芽。农家孩子懂得三春不如一秋忙的道理,没等家里来电话催,周末我们一家三口背起行囊,就回了岳父家。

岳父年龄大了,种地有点力不从心,就在地里套种了桃树。其实这样田间不好管理,地里杂草不少。这让我想起上小学时,秋季开学,学校都要先清理操场,老师说是“草场”。想想也是,学校放假,近两个月不见学生,操场里的草疯长,所以开学第一件事就是拔草。

在家乡,乡亲们喜欢把刚从地里薅出的花生洗净、放盐,不加八角、桂皮等大料,用铁锅煮,就吃这个新鲜味。花生还是家乡的一盘佳肴,那些年请客时,一盘炒花生米是不可少的。喜欢甜味的就加白糖,喜欢咸味的就撒上盐。这酒和花生米,仿佛青梅和竹马一般,谁离了谁,都显得有些不完整。因为富含油脂、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花生几乎成为一种国民小菜。餐桌上,主客把酒小酌,其乐融融,好不惬意!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新婚喜事时把红枣、花生混合在一起,放在床上的枕頭里、被窝里,取其字里谐音,寓意“早生贵子”。

家乡所种植的花生多是小籽花生,吃起来香脆,回味悠长。村里的二黑哥年轻时也曾到南方的工厂打过工,但他总觉着那是漂泊,思来想去,二黑哥最终决定在镇上开个炒货店。他用铁锅烧烫河沙,把花生倒进去,锅铲翻炒,用文火去温,这样炒出的花生果仁不糊,吃时也好剥壳。自家的花生不够用,他就收购村民的,没承想,还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能手。

今天几个孩子干劲十足,原打算一天的活,一上午竟然干完了。看着这经历了春天与夏天两个节令而成熟的果实,大家满心欢喜。二弟接着用电动三轮运回家,颗粒归仓,一家人心里实落了。正应了那句“秋风起,花生落”。看来收花生叫落花生是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落花生花生米岳父
岳父的“五不”养生法
四粒花生米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花生米翻跟头
四颗花生米
菠菜花生米
秋天,落花生
固执的岳父
落花生
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