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研究

2023-11-29 03:51芳,刘
学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刘 芳,刘 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新时期,劳动教育在国家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贯穿于中小学、高校以及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将建立劳动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作为着力点。[1]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快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劳动育人价值的需要

近些年国家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培育人才综合素养,强化综合能力方面作用显著。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及素质评价也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正源自其内在的育人价值。所谓劳动的育人价值,指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价值,深度挖掘劳动中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劳动可收获成果以及创造价值,同时也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要和什么类型的劳动生产深度融合,如何实现教育和劳动的结合,其目的与意义何在等。因此,要深度挖掘劳动育人价值,就要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在其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

(二)提升高职育人实效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更是高职育人实效的集中表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劳动素养评价功能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更好地监测与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并引领综合素养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提升了高职院校的育人实效。[2]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劳动素养评价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具备育人导向以及反馈改进的功能。新时期,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一)注重管理价值,轻视教育价值

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和管理价值,其中教育价值具有实质性,排在首位,管理价值具有工具性,排在后位。[3]教育价值是劳动素养评价建设的最重要意义,能够根据评价的实际效果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然而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教育价值和管理价值经常出现错位的现象,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管理主义思想,注重对劳动教育开展数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质量缺乏重视,没有准确认识到劳动素养评价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劳动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对于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拥有着决定权,教师和学生虽然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但是在其中的权利是非常少的,这样的现象使劳动教育多方参与的状态失去平衡,实现不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多维度构建。其中很多评价指标并不利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教师的衣着是否得体、是否按时上下课、劳动任务是否完成等,这些评价指标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而对劳动教育过程及效果能够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能够体现劳动教育价值的部分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由于来自教学方面的“高压”态势而引发学生的排斥与反感,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及就业能力。

(二)注重统一模式,轻视个性指标

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年级、职业规划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劳动素养评价。那么,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就必须从理念、制定标准、数据搜集、结果分析方面都要重视。[4]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素养评价中存在着“一刀切”或“标准统一化”等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情况。如果一味地追求量化程度,评价结果反而科学性与全面性不足,劳动素养评价中的深层含义也就展现不出来。劳动素养评价的结果不能单纯依靠简单化的数据,否则不仅不能体现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相对应来讲,要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立足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未来的职业需要等,就要从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创新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探究劳动教育有效模式。设定多维个性指标,善于从不同层面出发,基于教育及评价的双向引领,来培育有为青年。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对策

(一)优化评价内容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需要精细准确的评价内容。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工作具有很多特征,比如实践性比较强、开放包容度比较大、成果多样化等。由此可见,劳动素养评价就必须将注重知识技能单一化的评价倾向进行转变,做到明确评价内容,并加以拓展和优化,使得评价内容简繁适度,运用起来更加方便操作,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够理解并实践,让评价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第一,把较为抽象的评价内容具体起来。劳动素养具有隐形和显性的内容,要形成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劳动课程体系。显性课程包括劳动必修课、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周”等。隐形课程包括劳动观念及精神。这些课程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丰富劳动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校内外活动进行,如宿舍风采大赛、公益活动、“学习雷锋、劳动奉献”主题党团日活动、暑期三下乡等进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技能。把握住抽象的评价内容,可促使劳动素养评价的成功,从而促使劳动素养评价有效的达到目的。

第二,将较为开放性的评价内容更加系统化。在高职院校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院系、专业、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让劳动素养评价内容更加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劳动教育内容的类型以及适用场地,还要考虑这些所具备的时代性以及层次性。要做到优化评价内容系统化、结构化,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过程中突出发展导向,既要关注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最终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养成情况。

(二)注重过程评价

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的是把评价贯穿于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对渗透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判断。劳动素养的内涵较为丰富,通过身体实践能够达到心理上的体会,增强对劳动和劳动者之间的感情。

第一,创设过程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立来选择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具体劳动行为和其劳动观念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遵循劳动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明确劳动目标,并以此为准绳安排每个学年的劳动任务,建立劳动成长档案等,随机抽选学生对其表现进行评价,着重对学生价值观的认知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进行调查反馈。

第二,多角度创建过程评价程序。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与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将日常记录的基本数据以及原始的记录作为评价基础,加上随机抽取的样本中的课程开设情况、任务完成程度以及整体的结果分析情况等,以建成科学完善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方面,结合劳动教育场域和主体多元化特点,建立多主体之间协同评价机制,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导评、用人单位评价,善于利用周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社会机构的劳动教育职责,让劳动教育的育人环境更加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评价技术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线上联合线下,注重过程评价与评价结果、劳动思想与劳动行为实践、评价诊断与教师指导的结合。评价方式方面,可采取劳动竞赛、专业技能展示、劳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促使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更加立体化,加强学生劳动光荣、职业技能重要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以及无限的职业潜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创建多维指标

劳动素养的阶段性主要取决于劳动素养的动态发展,高职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要做好纵向的与中小学评价体系目标的有序衔接,以及横向上与自身办学层次相适应和协调,最大程度地多维度展现出评价机制的独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做到劳动教育思想的全程贯穿,高职院校要做到与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有效衔接,做到“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连贯性,达到劳动思想精神与劳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劳动素养的评价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把劳动教育中的因素融入其中,包括劳动强度、劳动密度、劳动技能等,做到让劳动教育充分适应各专业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和实践操作要求,制定合理的目标,最终以具有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方式呈现出来。

具体来讲,可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四个方面,设定一级指标,然后细化二、三级指标的标准内容。基于科学完整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来保障劳动教育顺利且有效实施,强化劳动素养的同时,突出就业能力素养的培育,更好地为高质量就业而服务。在“劳动观念”方面,可设置“劳动认知”以及“劳动态度”二级目标,确立劳动光荣、职业认同、爱岗敬业思想等三级指标观测点;“劳动能力”方面,可设置“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创造”二级目标,包括熟悉劳动规范,拥有专业劳动技能,具备创造能力等三级指标观测点;“劳动精神”方面,可设置“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二级指标,包括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等三级指标观测点;“劳动习惯”方面,可设置“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二级指标,包括规范操作、严谨负责的参与劳动,能吃苦、能奋斗、能担当的意志品质等三级指标观测点。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总分100 分,四个一级指标各占25 分,二三级指标依数目均分,设定科学的权重系数,实现劳动素养的量化表现。综合各级指标内容,融合而成比较完整的劳动素养,也是学生未来就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四)加强实践应用

由于劳动教育类型的不同,对劳动素养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注意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分类运用,不仅要体现学段的特点,还要满足各种劳动教育类型的要求。比如,较为日常的劳动教育。可开展文明班风建设、文明寝室等,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独立自主的意识。这种类型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基本劳动素养的培养,将考查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中的劳动习惯维度作为侧重点。再比如,一些服务型的劳动教育。各种公益性活动,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红色筑梦活动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到社会公益中,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在考察这些常规的劳动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的参与和突破情况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构建与探究,极具理论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而其中,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来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有助于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逐步完善,也有利于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