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

2023-11-29 03:51孙玫春
学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华德育

孙玫春

(甘肃省临洮县程家铺初级中学,甘肃临洮 7305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代初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日益复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偏移,因此德育尤为重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传统文化蕴含着太多德育方面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大量的德育实践经验表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养分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初中学校和教学工作者应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未得到重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考试制度未得到根本性的变革,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面临重重挑战。目前,不少初中学校还是将升学率作为衡量自身教育质量的硬指标,偏向于文本内容讲授的教学,忽视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品德涵养、人文素养,这让德育在实践中难以落实[1]。在德育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意识,对于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采用的教育方式更偏向科普而非育人。与此同时,不少初中学生本身由于承担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加之外来的意识形态总是冲击着他们原有的道德认知和三观,导致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这大大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育人效果。

(二)教师的融入能力不足

首先,部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够,难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对课外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认知层次来看,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处于浅层次,说到传统文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戏剧、民谣、民间故事、琴棋书画、剪纸等,并不知道该怎样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教师还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的能力,导致内容偏离生活,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

其次,从融入方式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内容,往往只通过口头讲授教材中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极少专门找一些素材拓展和延伸教学知识。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在史学典籍的字里行间以及巧夺天工的文物古迹中,教师只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理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再次,教师未能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也未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品行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访谈中,当被问及传统文化底蕴的具体表现及教师的哪些言行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时,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这表明教师亟须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

(三)实际教学中融入内容、途径单一

当前初中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内容以显性为主,带着十分浓重的说教性,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最终的融入效果。通过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依然是当前初中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只会为了教学需要象征性地在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校园活动的开展未得到学校与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德育效果。大部分初中学校开展的校园德育主题活动往往以演讲大赛、经典诵读活动、诗词大赛以及制作德育主题手抄报等形式为主,这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践行还流于形式。

(四)融入效果差,德育未落实于行动

文化传承方面,虽然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激发了他们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也学到了不少德育知识,可当问及某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内涵及精神品质,问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他们竟回答不上来。这表明学生的文化自信虽然明显提高,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精华缺乏深刻领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地了解,称不上真正地传承和发扬[2]。

德育方面,尽管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帮助学生改观了学习态度及精神面貌,修正了一些错误、消极的想法和思想,但一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人道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并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及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能侃侃而谈,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未按照德育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可见,初中学校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科学的融入理念

尽管不少教师十分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于初中德育的重要性,可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还保留着浓重的应试教育思想,真正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并不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校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校官网、官方自媒体号等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可将教师把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经典课例制作成小视频、短文案等发布于网上,在一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推动教师们接受并重视在初中德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责任,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深刻意识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与养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最新教育成果,从而树立科学的融入理念。

(二)提高教师融入能力

首先,要建立长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机制,制订教师融入能力培训计划。一方面,可邀请民间艺术大师、传统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入校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教师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政府、有关教育部门以及初中学校应联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融入水平的领军人才,为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提供有效的指导。培训工作应注重实效,应注重文化创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进行挖掘,真正做到从实践层面提升教师的融入能力。

其次,为了让初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学校应制订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可设置“传统文化教学能手”“德育工作之星”“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最佳传统文化教育者”等奖项和荣誉;另一方面,可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大赛活动,通过大赛展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水平,激励教师积极实践和探索。对于优秀的融入案例和教学方法,应及时肯定、表彰,并积极在学校内推广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验。

再次,要避免融入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教师的融入能力,还需要运行良好的组织及健全的制度管理体系来保障。一方面,初中学校的党支部、校团委、校务部应共同成立运行良好的组织,由党支部负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工作,由校团委负责组织校外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由教务部负责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等,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确保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融入制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而言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能够让教师的融入工作有行可依,因此应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规章制度体系。应包括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实施方案、教师培训、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学生奖罚制度等,确保融入制度既有前瞻性、整体性,又有可循的细节。只有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初中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教师才不会孤立无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才会在一种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得以高效推进。与此同时,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考学生对于融入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现有的融入规章制度体系,增加制度的可行性。

(三)挖掘德育的隐性教育资源,拓宽融入渠道

1.挖掘德育的隐性教育资源。首先,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少一些说教,多设计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内活动,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戏剧表演、配音、双簧表演等游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感人的传统文化小故事,让学生在课上表演。表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针对人物身上的高贵品质、人格修养等发表看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可将校园活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隐性教育资源。如学校的学子长廊、教室内的黑板报、楼梯口的文化墙、图书馆的陈列等,教师可根据学校的环境打造富有德育意义的“优秀文化”角,让学生亲自动手规划和布置某一文化角落,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还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2.拓宽融入渠道。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有很多种,除可通过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外,还可以通过共青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这些途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渠道。

初中学生加入共青团之前,学校往往会组织一次隆重的入团宣誓活动。入团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每周一次的共青团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代表以“热爱祖国”“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为主题,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对其他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宣誓词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正自身行为、塑造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强大力量。此外,学校还要在保障初中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多组织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反思个人的言行,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民族的人。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入体系

1.联合家长的力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德育而言亦如此。家长的教育对学生道德素养、人品、性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品行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人格塑造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学校要与家庭密切合作,通过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培训、家校线上互动等方式提升家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利用家访、校园开放日活动、网络社群、小程序、班级网络社区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学生在校的道德品行情况,鼓励家长在家监督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人处世习惯、生活作风等,并引导家长亲身践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敬业奉献、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2.倡导社会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德育环境。要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学校除了要强化自身的德育工作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倡导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加入,一起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德育环境[3]。一方面,政府机关及有关教育部门应积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相关制度、规范,增加宣传、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初中学校推进德育工作与传统文化结合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撑;另一方面,官网、大众传媒以及自媒体博主也应主动担起传播、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具有德育意义的传统文化氛围。大众媒体应主动摒弃那些三观不正、消极、迎合大众眼球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素养、德育思想、人道主义情怀等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道德环境。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理想信仰、人文情怀,或许其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但其内涵在今日仍然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我国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也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初中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教育中的融入。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内容、融入路径,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才能让初中学生更快地树立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华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