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2023-11-29 03:51
学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古诗词课外阅读

张 权

(甘肃省镇原县庙渠初级中学,甘肃镇原 744509)

课外阅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最终目标应该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以此为中心,探寻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支持学生读“闲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少语文教师都不支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看“闲书”,但是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减少对学生课外读物的限制,鼓励学生看一些“闲书”,对科技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科普文,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些历史小说。这样,学生就有了自由阅读的空间,逐渐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以“影视阅读”为契机

不可否认,学生更容易对视频产生兴趣,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影视阅读”为契机,让学生先观看一些与读物有关的视频,丰富学生对读物的认识,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思考理解。

“影视阅读”就是以观看影片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文字阅读,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朝花夕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先生鲁迅》这一影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风格等,进而对《朝花夕拾》的作品风格、创作背景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样在学习《朝花夕拾》时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二、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一)依据教材选文推荐课外读物

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是设置课外阅读的初衷,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中的“积累拓展”及“阅读提示”来为学生提供与教材选文类似的篇目,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藤野先生》是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呐喊》文集中的一篇代表作品,在本课结束之后的“积累拓展”部分,教师就可以引入鲁迅先生《呐喊》文集中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风,深化对鲁迅先生写作风格的理解。

(二)依据名著导读板块选择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不可磨灭的价值,经过了历史长河的考验,承载了一个时代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借助名著导读板块向学生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作品,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就可以阅读王树增的《长征》。《长征》虽然是一篇小说,但是采用纪实方式写成。在创作过程中,王树增采访了很多红军战士,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因此书中所记述的事件大体都是真实的。阅读这一经典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难,体会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这也是课外阅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理应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三)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推荐读物

初中一共有三年,在这三年中,学生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课外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为其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首先,初一的学生刚刚告别小学生活步入初中,不少学生都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读物推荐给学生。其次,初二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科普文与名人故事,教师应给学生推荐相应读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再次,初三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其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社会阅读氛围

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影响着社会,同时社会也会影响个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所以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全民阅读的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广播、广告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社区图书馆、书店等的建设,让学生想阅读的时候有地方可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便利条件。通过以上措施来创设优质的社会阅读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初中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爱上阅读。

(二)校园阅读氛围

校园是学生读书与学习的场所,也是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建设了图书馆,同时,教师也提高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因此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教辅材料,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书籍不太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丰富图书馆中书籍的种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更多的选择,以促进课外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家庭阅读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进行阅读。因此,学校要做好家校联合工作,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以身作则,用闲暇时间来进行阅读,为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初中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四、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需要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有不少文学作品对初中生来说用处不大,或者理解难度过大,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采取略读的方法,而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则需要采取精读的方法阅读。同时,在阅读同一篇文学作品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不少文学作品的篇幅较长,而初中生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阅读方法。一方面,学生要找到作品中的重点段落以及中心语句等进行精读,以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另一方面,针对作品中的一些非重点段落,学生就可以“不求甚解”,进行略读。这样,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学生就可以做到有所侧重,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储备,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又能避免课外阅读时间的浪费,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朗读与吟诵相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拓展阅读,很多古诗词也成为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朗读与吟诵结合起来,以深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不少课文后面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其中朗读就是指带着感情大声地诵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诗歌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因此,在阅读课外古诗词时,学生仍然要采用朗读的方式。

我国的古诗词很多都是可以来歌唱的,甚至有不少诗词在一开始就是专门用来歌唱的,因而心、眼、口、耳共用的吟诵就更加适合课外古诗词的阅读。比如,《诗经》中的诗词语言十分优美,但是通过朗读却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而抓住这些诗词中的“音”与“色”来进行吟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美妙意境,领略其中的独特韵味。

(三)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也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因此教师要培养并强化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的自觉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主动了解更多知识。

一方面,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学生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创作时的遭遇等进行了解,同时还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虑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关系,更好地认识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以便对文章主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学生可能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作品中提到了某一种器物,但是这种器物在现在早已经不再使用,因此学生不知道该器物的形态、功能等,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对其进行了解,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提升课外阅读的实际效果。

(四)及时撰写读书笔记

随着对课外阅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活动的举行也日益频繁,阅读的篇目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却没有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完作品之后没有进行反思与总结,难以在下次阅读时实现阅读迁移。每次课外阅读都没有借鉴以前的阅读经验,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与阅读经验的丰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完成之后及时撰写读书笔记进行总结,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对该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可以谈一谈自己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本次阅读对今后的阅读有什么指导意义等。事实上,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总结的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强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借助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班级内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态势,对课外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教师要选择班级中比较喜欢阅读的学生作为引领其他学生的“领头羊”。每个班级中都有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这几个学生入手,对其进行鼓励与督促,还要在班会以及语文课上对其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同时,在语文课上,教师还要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榜样的引领作用,自觉向这些学生看齐。另一方面,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榜样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两周换一个学习榜样,这样,为了成为别人的学习榜样,学生会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二)借助活动的引导作用

受教学时间的影响,课外阅读基本都是学生在课下自行完成的,这也是课外阅读质量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借助活动的引导作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可以举办阅读成果展示课,这样,出于展示需求,学生在课下的阅读行为会更加主动。其次,教师还可以举办阅读主题辩论赛。阅读是一项非常主观的活动,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面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学生所产生的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此为契机,针对学生对主题的不同理解来举行辩论赛。在阅读活动结束之后,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认识,最后可以发现学生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代表性的观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让学生围绕两个代表性观点进行辩论。这样的辩论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阅读意识,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积极搜索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再次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这也能够提升课外阅读教学的质量。

六、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外阅读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教师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必须承担起课外阅读教学的责任,通过具体的课外阅读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古诗词课外阅读
踏青古诗词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