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神兼养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调治*

2023-11-30 14:09孟虹宇张叔琦孙菲飞王巧玥刘富林
光明中医 2023年21期
关键词:内脏情志腹痛

孟虹宇 张叔琦 孙菲飞 王巧玥 刘富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排除器质性原因且具有慢性及反复发作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的肠功能紊乱疾病[1]。IBS是一种身心疾病,在中国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内脏高敏感性常被认为是发病的核心机制。其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泻药用于止泻、解痉药缓解腹痛、抗抑郁药用于其他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肠道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以缓解腹痛腹胀等,上述治疗方法疗效不甚明显,故结合饮食和心理行为治疗的综合疗法受到关注。IBS有4种亚型,以腹泻型最为多见[2]。根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症状,此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情志失调、饮食失宜是其主要病因,外邪入侵、劳倦体虚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这些病因可单独或一同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从而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黄帝内经》认为形神相离,人的躯体与精神失去平衡协调,则百病由生。做到形神兼养,才能健康长寿。形神兼养对后世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形神兼养的思想用于IBS-D的调治可以改善患者机体和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恢复和防止其复发与加重。

1 养神全形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思维、情志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神者形之用”“神能御形”,精神的摄养能使形体强健,有利于疾病康复和防止其复发与加重。

精神情志因素与IBS-D的发作和病情加重有密切关系,IBS-D患者大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灵枢·本藏》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调经论》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肝郁脾虚是IBS-D的核心病机。肝藏魂,在志为怒,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脾藏意,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则伤脾。暴怒伤肝,肝失疏泄而横逆乘脾,或者是土虚木乘,肠道气机不利,肠道无以泌别清浊,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现代研究也表明,应激或焦虑可使中枢及外周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含量增多或其受体表达增加,中枢CRF增多可抑制大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表达,从而引起内脏痛觉敏感性增强[3]。《景岳全书》提出:“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因此治疗IBS-D时首先应注重情志调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这提示IBS-D患者可通过调摄精神,保持心中清净,排除杂念妄想,少一分欲望,便少一分焦虑。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放慢脚步,静以养心,用心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调息以安神,调整呼吸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当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心中有怒火,或是忧愁,可通过移情法缓解。研究显示,五行音乐联合中医药治疗对改善IBS-D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优于纯中医药治疗[4]。情志致病应调畅情志,这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看自己喜欢的书,听自己喜欢的歌,畅游于花海树木之中,转移注意力来摆脱不良情绪。此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IBS-D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5],因此还需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此病,正视疾病现状,减少患者对此病的恐惧、担忧等情绪,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养形安神

形即形体,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形者神之体”“形盛则神旺”。药食同调、动静结合、外避贼邪可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形体健壮,并增强心理健康。

2.1 药食同调IBS-D病位在肠道,与肝、脾、肾、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常见证型有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型、大肠湿热证[6]。证属肝气乘脾者,可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疼痛、纳少泛恶等症状,应抑肝扶脾,常用痛泻要方加减,张北华等[7]研究显示,痛泻要方可降低IBS-D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改善其抑郁焦虑样行为。还可酌情在此方中加入活血行气、解郁安神之药,如柴胡、延胡索、枳壳、木香、郁金、合欢皮等。证属脾胃虚弱者,可见大便时溏时泻、腹痛隐隐、神疲纳呆等表现,当健脾益气,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于洁琼等[8]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可有效改善伴焦虑IBS-D模型小鼠的腹泻、焦虑行为。此方中可加入升麻、葛根升阳,清阳得补,脾运自健;伴有焦虑、抑郁时加入适量夜交藤、合欢花、莲子心、炒酸枣仁等养心安神。证属脾肾阳虚者,常见晨起腹痛即泻、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症状,应温补脾肾,常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刘敏等[9]研究表明四神丸可改善肠痉挛引起的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肠功能亢进引发的腹泻。武志娟等[10]研究表明附子理中汤可以通过抑制大鼠血清5-HT释放,调整内脏敏感性而起到治疗作用。久泄不止者酌加诃子肉、莲子、芡实等涩肠止泻;此外,还可通过长蛇灸、热敏灸、穴位贴敷等补益阳气,以助疾病向愈和防止复发加重。证属大肠湿热者,可见泻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等,应清热利湿,多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此方中可加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等药物行气燥湿。通过辨证论治,调理脏腑组织,可缓解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有助于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合理的饮食。饮食不节,伤及肠胃,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可致泄泻。饮食不节是泄泻发生的一大原因,故合理饮食极其重要。肠腔内高渗、气体增加可能改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直肠传入神经的兴奋性,诱发结直肠对扩张的高敏感[11]。现代研究提示,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食物经肠道微生物酵解可产生气体,增加肠道渗透作用,而低FODMAPs饮食能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12],这类饮食有水果类:葡萄、香蕉、蓝莓、木瓜、菠萝、橙子等;蔬菜类:南瓜、韭菜、辣椒、黄瓜、菠菜等;谷物类:燕麦、荞麦、糙米等;肉蛋海鲜类:牛肉、鸡肉、羊肉、猪肉、鸡蛋、虾类、贝壳;坚果类:杏仁、南瓜子、碧根果、夏威夷果、核桃等;乳制品:无乳糖牛奶,马苏里拉奶酪等。制定适合自己的低FODMAPs 饮食方案,配合益生菌,减少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可节食以防营养不足,亦不可无节制地过量饮食,适时适量地食用此类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咖啡、酒精、浓茶之物,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配合食用薏苡仁粥、莲子粉粥、薯蓣鸡子黄粥、百合山药粥等健脾止泻,通过调理肠胃,减少胃肠道对大脑的负性反馈,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2.2 动静结合过度安逸会使气血不畅,不利于身心健康。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有研究表明,金双歧联合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老年IBS-D患者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13]。这提示每天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瑜伽、竞走、慢跑、游泳、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导引等,使气血通畅,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但不可劳累过度,劳则气耗,过度的体力劳动包括剧烈运动易损伤脾气,也不可过度劳神,耗伤心脾,脾胃虚弱则易致泄泻的发生。

动以养形,静以安神。研究发现合理的睡眠时间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保护因素,而睡眠频率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14]。不当的睡眠习惯可能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于脑-肠轴,影响人体的内脏敏感性。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形成自己的生物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夜卧不在子时之后,早起不在鸡鸣之前,早卧不在亥时之前,晚起不在日出之后。每日睡眠时间约8 h,勿过少,亦勿过多,养成规律的起居时间,遵循四季的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则可使神安。

2.3 外避贼邪春天感受风邪,邪气不去,就会发生洞泄之病。长夏之季,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亦可发生泄泻。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研究表明,息风化湿方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功能及内脏敏感性,从而改善大鼠临床症状[15]。这提示风、湿、热、寒是泄泻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息风化湿、清热利湿、温中散寒可改善泄泻症状。人身处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深深影响着人体,因此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季变换,避免外邪入侵,才能避免IBS-D的发病或症状的复发与加重。春天多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故春天应逐渐减衣,勿在大风时骑车赛车,防止受凉着风;夏天多暑湿之邪,暑湿易困脾胃,故在夏天切忌过度贪凉饮冷、过度劳累、烈日下暴晒、淋雨涉水,以防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还要避免人造贼风的影响,如夏天长期待在温度极低的空调房中;秋冬多寒凉,易伤阳气,故秋冬要注意保暖,保养人体阳气,以防寒邪侵袭。

3 小结

IBS-D是一种身心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患者注重日常调养,一方面,养神全形,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此病,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养形安神,通过药食同调、动静结合、外避贼邪,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内脏高敏感性,使心情愉悦。由此实现形与神俱,有利于此病的治疗,防止其复发与加重。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制定符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身心同调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牢牢把握形神兼养的思想,可使其在IBS-D的调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内脏情志腹痛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好吃的内脏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