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科学习中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3-11-30 08:29潘秋云
小学生 2023年29期
关键词:算式乘法运算

☉潘秋云

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本质以及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包含较多的内容,如数学运算、数学抽象、建模以及逻辑推理等,将数学运算渗透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是学生学习和走近数学的手段[1]。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

数学运算能力除了要运用公式以及法则进行正确的运算之外,还要理解运算的算理,其内涵主要表现在能够合理运用运算法则对分数、小数以及整数等实施正确的计算,结合问题情境选择最简单、方便的运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理解有关的算理和算理在实际情景中产生变化的意义。可以看到,运算能力除了表现在计算上,也是数学思维的体现。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需要让其在运算中学会思考、质疑、合作和沟通,进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运算属于数学核心素养范畴,能够展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学生进行运算时,其他的核心素养同样在发挥作用,理解运算对象时要“数学建模”,合理选择运算方法时需要“逻辑推理”,运算中要进行“数据分析”,从“直观”到“抽象”。而且数学运算能力和核心素养形成是同步的,学生只有在学会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分析的前提下正确运算,才意味着其具有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

二、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一)理解运算对象目标

1.理解运算意义

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数学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当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解决措施。因此,教师在运算知识教学中,应将运算和生活进行结合,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运算情境,进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运用的场景,明确运算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末帮家长到超市购物,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小票讨论都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5元,买了3 个,一共花了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体验,说出了多种算法,学生1:3 个55 角,再换算成元。学生2:先算3 个5 元,再算3 个5 角,相加得到付款钱数。学生3:3 个6 元,之后减去3 个5 角。学生在沟通想法后,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将运算和生活进行结合,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学生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能够感悟算理,掌握算法,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实现学有所用。

运算和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将二者进行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生活走进课堂,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隐藏的数学信息,深刻认识到运算的价值,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2.理解运算目标

不同学段的标准存在差异,整体上是螺旋上升的。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要先回顾、整合之前学习的计算方法。后续要教学的还有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基于这样的安排,教师要联系整数乘法,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以及学习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正向迁移。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该重视知识的生长点以及延伸点,在整体知识体系中整体考虑每节课的知识,重视知识的体系以及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就要读懂教材,正确理解运算目标,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容,科学运用教材,提升学生的运算目标意识,锻炼其运算能力。

如此,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要让他们了解运算对象、把握运算目标,让其经历算理和算法的过程推导,学会如何算,进一步理解算理[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流程:生活引路、列出算式、探究算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加减混合》内容教学中,课本中设置了生活中公交车上下车的情境:车上原来有七人,到站之后有两人下车,三人上车。解题时可以先去掉下车的人数,之后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列出算式:7-2 +3。或者是先加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列出算式:7 +3-2。这两种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时要从左往右。学生都有乘车的经历,这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感受到其重要性。虽然算理较为抽象,然而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进行结合,容易理解计算顺序。

(二)掌握合理算法和运算法则

1.掌握合理运算方法

班级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思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运算时会有不一样的算法。对于某位学生来说,可能只有一种方法,然而对所有学生而言,就会有多样化的方法。算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试着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学习“9 加几”时,学生列出9 +4 之后,教师说出要求:“先想一想如何计算,再和同桌交流算法。”学生在沟通时会展现多元化的方法,例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是从1 开始数的;有的学生是在盒子中放9 个,然后接着数到13;还有的学生从外面拿出一个苹果放到盒子中凑整,再加上外面的3 个。教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还真不少,和你的同桌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何喜欢?”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凑“10”的算法较为简单,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凑十法”。因为学生的思考方法存在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进而展示出不同的算法。对于各种算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沟通,通过对比分析,在运用中内化,让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选择简单高效的。所以,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就要引导其优化算法。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基于对比分析不同的方法,重新认识每种算法,能够优化学生思维方式,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和其他人合作、沟通具有积极影响,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运算能力。核心素养下,掌握算法也是运算能力中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能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方法就是最合适的,要从多元化的方法中,找出最适合的算法。

2.掌握有关运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运算教学的基础,其能够让计算方法快速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还要注重法则。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法则要点,提升学生的运算效率以及准确率。学生学习运算时需要结合有关的运算法则,如分配律、交换律以及结合律等[3]。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才能灵活应用,提升解题的效率,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理解题意,列出算式(6 +4)×24、6×24 +4×24,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猜想计算结果并验证。之后给学生展示两组算式,让学生对比大小。教师:“在观察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还能列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这些等式中的左边与右边之间存在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试着计算,基于观察、对比以及归纳列出算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和举例验证,学生在解答时能够体会规律,建立乘法分配律,用自己的话描述规律。规律的获得要有较多的实例进行佐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基于举例、猜想、验证的流程引导学生举例,同时结合乘法的意义,立足于乘法意义层面验证每组算式。学生在和同学的沟通中能够掌握知识,并且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有利于提升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灵活运用多种算法

口算运用最广,也是估算、笔算以及简便运算的基础,属于运算能力中的一部分。首先,培养口算能力,提升学生的口算准确率。口算应该从小学生一年级时抓起,例如,一年级可以天天用两分钟的时间进行“开火车”的口答,让学生学会10 以内加减法以及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二年级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表内除法、乘法的听算练习;三年级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游戏,将四种运算和游戏进行结合,让学生做到玩中学。其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经常应用估算,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估算的目的,如凑整、凑百、凑十、凑千等。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算式,并且让学生估算积会是几位数,大概在哪两个数之间。学生计算完之后,可观察、检查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估算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其形成估算意识,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应用估算,解决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把估算结果和准确的结果进行对比,感受各种估算方法的作用。

(三)探究运算思路提升运算能力

1.注重直观操作

数学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结论,还要让其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展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直观操作,例如通过画点子图、拨计数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直观的体验,自主探究思路,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4]。

在上面的教学中(图1),基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看到算式从展开到简化的过程,明确竖式中为何要数位对齐,也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相加,给学生理解笔算乘法方法提供基础。在数学教学中,这是学生探究计算的常用方法之一,旨在给学生构建表象,并且把这种规则进行迁移,如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等,并学会笔算乘法。学生应该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实际操作建立抽象算法,明确知识的形成过程。

图1

2.自主探究思路

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提升其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自主探究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运算思路,提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有趣的乘法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提问导入。教师先展示( )( )×11,让学生知道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变成两位数乘以11,教师快速说出算式的积,并且在黑板上写出( )( )×11 =( )。由于这一过程很快,学生会怀疑教师说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教师说出的结果后,会感到困惑——为何教师算得很快。其次,教授新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18×11、23×11 的竖式,让学生认真观察计算过程,思考积是如何得到的、积和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间的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在深度学习中巩固提升。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几个这样的式子,如57×11、23×11、34×11、21×11,让学生自己实践计算,学生会发现,57×11 中,5 +7 =12,超过十,应该怎么办?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讨论来解决。最终,学生得出要满十进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运算对象、目标、运算规则、运算思路等的认识、分析,挖掘学习中包含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价值,把能力培养变成一种常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促成他们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算式乘法运算
算乘法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有趣的运算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