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下高职学生高质量职业生涯形成探讨

2023-11-30 01:33季静
理论观察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

季静

摘 要: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路径的形成以及发展,是高职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历经的一个过程。校园的生态化、文明化教育,促进着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思想和观念,形成高质量就业;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与适应性的提高,则会反作用于学校的前进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生态校园;实践能力;职业生涯规划;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131 — 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关系着民生、民心、国家的根基,社会稳定需要就业稳定来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生态校园建设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探讨如何将校园日常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能力教育融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最终形成高质量就业。

一、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校园生态文明是可循环的文明教育。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它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1]。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全民的教育、终身的教育[2]。狭义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不同年级学生進行的专门教育。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界定,有利于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育要求进行选择。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关系

职业生涯路径规划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自身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生涯发展系统安排或活动的过程[3]。职业院校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学习基础不高、自我管控不强、自我认识不清、家庭条件普遍偏低、求职期望不高,而就业后能吃苦耐劳。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和岗位,即使岗位发生变化,也有能力应对,并进行自我调整,最终实现长期职业生涯发展,有能力可持续发展[4]。校园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校园与社会共同进行的综合系统教育,决定了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直接作用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和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求职者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够持续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学生求职前形成正向引导,就业后形成长久动力。生态文明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的教育,二者互相决定对方的教育存在意义。

(一)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学生就业互相影响

高校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指的是学生的礼仪规范和文明习惯的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有重要意义。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展开;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开展礼仪教育能促进求职者文明素质提升,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相应的,学生在职场中高情商、高文明的行为举止,会使得社会对于校园文明教育的高度认可,反作用于校园文明礼仪、职场礼仪教育的开展,对于特定行业的礼仪教育,社会专业人士也可以反向教育校园学生。反之,缺少文明行为的求职者,代表了背后文明教育的缺失,会使社会对于教育者的信任大大降低。

(二)学生道德文明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的相互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毕业生从学生到社会有用之才的转变,第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5]。校园的生态文明教育重要一环,就是精神文明教育。包括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史教育等,提高了学生道德素养,使输送的求职者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上层的指引作用。反之,社会中职场的正向风气会带动行业的进步,促进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式改革。

(三)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度重视理想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内容,“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6]。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理想教育则是“铸魂”“育心”的教育。高职校园内的理想教育引导高职毕业生能够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国家和家乡的建设中,不畏辛苦、不怕困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用智慧和汗水放飞青春激昂的梦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追求和为什么要追求。学生的职业发展是理想教育的果实,是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索的质的飞跃。在理想教育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生涯规划,是勇担时代使命的生涯规划,是争当追梦者的生涯规划。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主客观限制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23年预计毕业学生1158万人是2000年的11倍多。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代表着竞争更加激烈,就业日益困难。有些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设置落后,观念陈旧,导致供需不平衡,带来就业压力;有些院校盲目追求设置热门专业,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正确判断,造成单一专业毕业生扎堆。

(一)教学机制与就业市场脱轨

就业市场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肯吃苦、能上手。部分学校教学机制以理论知识为主,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难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将理论研习透彻;实践课程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实践性工作,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用人要求不合理

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全球经济进入寒潮,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一些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被人为提高。高职毕业生足够胜任的职位,用人单位可能提高到本科,名校甚至研究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以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一些制度性分割的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但与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相比,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有些地方存在保护性措施,限制外地户口人员报考当地一些职位,毕业生流动性受限;就业机制存在与市场需求信息上的不匹配,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求职信息来源上缓慢、滞后,渠道多为学校推荐与网络筛选,易错过机会。

(三)报考专升本毕业生逐年增多,考试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求职市场变革、本科高校扩招与毕业生求职心态变化等,高职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同学逐年增多,竞争逐年加剧。2022年专升本录取人数约33万,而报名最多的河南省人数超过20万,广东、山东报名人数超过15万。与报考人数成鲜明对比的实际錄取率逐年降低,部分省份如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湖南省录取率低至40%以下。专科接本科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但部分本科高校招生反而有所减少,并且由于考试机会只有一次,使大量落榜考生重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滞后进入职场。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不良就业心理

盲目攀比心理。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常常是身边同学,同学之间互相比较工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常常出现已经就业,但盲目比较后,觉得其他同学工作好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毕业生只追求工作条件和薪资,不能以正确良好的心态就业,同时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现象,最终错过就业最佳机会,而导致长期“从头就业”。对于社会与工作有过高的期望,想要工作自由还要工资丰厚。但现实与其期望有显著落差。社会对于职场新人往往是残酷的,不仅需要承受快速成长的阵痛,还要面对待遇的低下。特别是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基层一线工作,工作环境艰苦[3]。因此,学生产生落差心理和畏惧现实困难的心理,导致有些学生频繁跳槽,有些学生毕业后待业在家,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

保守和激进心理同在。2020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学生就业意愿趋于保守,不愿意走出去。由于线下产业的收缩,国内外企业受到较大冲击,纷纷降低员工待遇。不少毕业生因此产生了缓就业、慢就业心态,更偏向于脱产升学、考公、考编,甚至出现,连续多年脱产考试的情况。据统计,毕业生脱产备考公务员的比例5年内翻了一番,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学习能力和学历有限,大部分高职考生很难“上岸”,心理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压力感,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茫然甚至空白。另一部分毕业生刚离开校园,不愿“寄人篱下”,容易激进跟风创业。创业的风险来源多样,其中对毕业生最致命的在于市场变化不可控与创业者不能把握市场发展,同时,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更倾向于低成本创业,这样的小微型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根据2022年出台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2018年后选择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60%以上在三年内退出,而选择坚守的比例仍在逐年下降[7]。创业的失败导致的不仅是个人的失业,也意味着前期的精力和金钱投入的损失,对毕业生造成的二次择业会更困难。

四、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动态性,是一项长期教育工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紧扣时代背景,制订更贴切实际、更具体细化、更高效的新策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大力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同步提高,实现量质“双赢”,最终实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8]。

(一)重视新生的职业生涯调研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从踏进校园就开始的。应成立分层级就业专班,并有专人负责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工作以及数据统计。就业专班成员在学生入校后就应开展摸排工作,包括生源类型(统招、单招、全日制授课、集中授课)排查,统计就业意愿调查问卷结果并分析,调研了解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和认可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利用智能统计工具,做好大数据分析,从准确的调研数据入手,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就业意愿。只有了解新生真实就业的认知程度,才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教育应在生态校园下进行

首先,生态校园是正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学校硬件生态,决定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条件;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维护与能源节约,决定学校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文明生态,决定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学生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其次,生态校园是社会对于学校适应性要求的必然结果。职业教育与校企联合的结合,使高职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象牙塔,更与社会相连,使毕业生具备社会生存能力与竞争力;对于在校生的文化课程紧抓、紧管,使高职毕业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有较强的自律与学习能力,更适应社会对就业者精细化的要求;实践课程与实习课程教育教学与长期跟踪,保证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前,经过专业教师针对性、指导性的工作经验。

最后,职业生涯路径规划教育使得就业带动教育,教育促进就业,与毕业生就业教育和服务形成良好的就业生态循环。需要在生态校园下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主要包括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课程和创业课程,对在校生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计划和预演。校园的良好生态包含学生的健康、积极的心理,有良性的就业心态,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就业心理教育就是从抗挫折教育与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出发,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校园的文明教育是以文明约束学生行为,连接校内外多渠道就业资源,形成生态的就业与教育的互相促进循环的良性就业教育环境。使学生从实践中清楚自己职业路径发展趋向,并及时进行调整;生态的孵化性创业园区带动创业系统实践课程,让学生提前体验创业道路,了解市场发展,避免毕业时盲目跟风创业。

(三)毕业生职业生涯路径规划

做好学生离校前毕业教育,为学生离校做好最后的叮咛与嘱托。学生离校后做好实习对就业的推动和带动,从实践中学习并为就业打好心理和技能的基础;针对学生特点,专门对学生建立档案,做到“一生一册”精准对接;对已毕业的学生做到系统跟踪,对中途失业或创业失败的往届毕业生,进行再次就业教育,并为其推送合适岗位;做好毕业生调研工作,准确定位毕业生去向,为促进就业教育提供有效可靠数据,做好数据分析,精准分析,形成报告,对专业设置和生态校园建设提供依据。

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需满足求职者的社会需求,即符合求职者社会生存需求和社会心理需求。就业并非赚钱越多就越高质量。因此,毕业生对于自身需求的正确定位就尤为重要。在就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白自己就业期望,更要准确自我定位,找准自我社会需求,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形成高质量就业。高校在保持就业推荐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9]。所设专业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要求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从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要建立明确机制,毕业学年初期建立由辅导员与导师结合的就业专班机制,将实习实践联动就业,让实习带动就业、推动就业;第二,要积极强化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模拟创业就业环节,针对性、个性化制订5-10年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有充足的准备进入就业市场;第三,要积极开拓就业机会,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访企拓岗,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融合,形成校企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校企协同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要做好就业课程系统化、连续化。高度重视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持续性和可变性,就业教育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分类指导,重视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稳定输出人才,保证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交接。

(四)贯彻国家针对毕业生的推动性就业政策

国家极其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支撑经济大盘的稳定。为推动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针对大学生征兵政策的“四个优先”,即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考、优先审批定兵、优先选拔使用。入伍士兵家属享受军属待遇,同时,还享受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士兵退役并完成相应学业后,享有考升学试加分或免试,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对于退役士兵也有了名额的倾向。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国家鼓励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扶持小微新型企业,出台税收、贷款、贴息等一系列资金扶持政策,推出工商、户籍、保险等多项服务措施;同时政府与学校合作,针对毕业生开放多种形式的创业园区,对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孵化式引导、保护、推动;针对在校生自主创业,学校纷纷采取学分折算、弹性学制等多种鼓励与保护性措施[10]。公务员和编制的有序开放:国家要求政府部門与国有企业适当开放编制促就业。随着新型养老、新型医疗、新型教育的产生,医疗、养老、教育相关基层职位增加较为突出和明显。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包括“三支一扶”应届生毕业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西部计划是在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鼓励志愿者扎根当地。

(五)形成高质量就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毕业生要有正面、健康的就业心态,积极走出去,与有关企业面对面交流,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心态,打开格局,不等不靠,主动为自己找寻就业机会。基层岗、偏远地区与有发展的地区都是可选择的区域,来缓解暂时的就业压力。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影响是常态化与持久的,建议毕业生要以正面积极的心态看待求职市场,了解自身能力与现实岗位压力,做出合理的现阶段的职业规划,可以选择边就业边择业。不要聚焦在传统的行业,要有发展的眼光,选择有发展的地区,不要因为惧怕竞争浪费机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现状,拓宽就业渠道。包括专升本、出国、入伍参军、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或合理选择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包括受雇半职工作、自由职业与自主创业。涉及领域不仅限于专业相关行业,所涉行业更加广泛,包含新型养老、新型医疗、电竞、微商、网络编辑、直播、自媒体、短程物流、新农村产业链等多元、新兴、互联网行业。同时,条件艰苦地方很多都是有发展前景的,建议毕业生摒弃享乐主义,以建设国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大格局选择以上地区。

五、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提出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深化生态校园生态建设,使生态文明与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相关联,保证人才高质量输出;同时,助力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理想教育带动学生学习动机,让就业改革教育,让每个学生学习有方向,就业有目标,实践有能力,从而净化校园风气,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刘俊.试论大学生社交礼仪与素质教育的联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05):16.

[2]赵振有.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中国报业,2011(02):25-26.

[3]王彦.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4][8]庄娟瑜.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福建水电学院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2016.

[5]傅鸿飞.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培养失衡[J].市场研究,2007(01):78.

[6]薛晓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河北日报,2022(07).

[7]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2022:1-2.

[9]张海娜,王小芬,王纪录.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华章,2014(22):135-136.

[10]屠群峰.国外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他山之石,2010(21):91-92.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