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研究

2023-12-02 07:50许嘉恒胡燕华
运动精品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循环体育赛事粤港澳

许嘉恒 胡燕华

“双循环”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研究

许嘉恒 胡燕华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的渊源、重要意义、现实基础、不足之处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探析,梳理其内在逻辑关系与发展规律,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的思路:创新区域协调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强化体育赛事管理,厘清主体职责权限;规范赛事条例实施,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融合区域体育特色,创立体育品牌赛事;培养体育赛事人才,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双循环”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提升策略

2020年中共中央就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双循环”新格局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引擎,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体育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如何将粤港澳三地优势资源进行互利互补、多元化发展,形成高质量的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是关键。因此,本文试图探索通过体育赛事联动激活体育经济,“滚轴联动”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契机下,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概述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陆续颁布,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举办如火如荼。2003年,《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在体育领域的正式交流合作框架初步形成;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正式开始举行,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逐渐拉开序幕[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在广州正式成立,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三地联动举办的体育赛事达36次[4],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具备完整良好的赛事产业体系与体育赛事举办经验,并拥有一定规模具备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但惠州、江门等地的体育赛事发展仍十分有限,体育赛事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体育赛事的知名度、推广度与影响力不足,赛事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未来,可由四座城市通过“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让珠三角九市更好地参与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资源的整合互补、共建共享,联合打造大湾区的特色体育赛事,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稳步发展,助力构建健康、人文、休闲的世界一流湾区。

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重要意义

2.1 增强区域人文交流,焕发民族情感

体育赛事能够激发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彰显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联动举办,增强粤港澳三地人员之间交流交往,增进互相了解与认识,强化民众情感联系,增强地区凝聚力,塑造文化认同感。体育赛事作为粤港澳三地人文交流的媒介和载体,能够强化城市间合作关系,展示城市友好形象,彰显各自特色魅力,加强城市间交流联结,促进文化交融共生。另外,借助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主体和命名的体育赛事,调动民众的心理认同感与文化羁绊,引起民众情感共鸣,加强民族团结与湾区共建共荣[5],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民族团结精神。

2.2 稳固体育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能够促进体育发展要素的快速流通,加快区域内体育赛事互利发展,形成“多点开花”的效果,促进体育产业上下游分工平衡化、多样化,推动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形成。另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区域内的现实问题,可借助体育赛事加速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加快粤港澳三地之间优势资源相互流通,优化生产供给,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助力体育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体育赛事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双循环”新格局的内涵。

2.3 促进体育经济增长,激活体育消费

在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热度急剧上升,背后规模宏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还有待开发。体育赛事是现代体育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合理借鉴香港金融业经验以及借助珠三角九市产业资源优势,拓宽赛事投资渠道,丰富赛事资金来源,促进各地利用场馆租借、赛事门票等方式带动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丰富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间互惠共赢,激活体育消费。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底,全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2万亿元[6],未来,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作为重要发起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和提供借鉴经验,促进体育经济增长,推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完成国家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7]。

2.4 强化湾区协作配合,丰富合作内容

粤港澳三地协作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以体育赛事联动举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协作配合的重要示范性项目,从政策执行方面、法律法规实施、人员信息交流等方面深度剖析协作配合的困境与难题,充分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合作路径,丰富粤港澳合作内容,有助于为其他更高水平合作提供借鉴经验。粤港澳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对于社会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粤港澳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对于人员往来、要素流通、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方位合作体系。

2.5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助力健康、人文、休闲湾区建设

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借鉴香港、澳门体育赛事模式、运营管理体制等经验,强化珠三角九市体育赛事发展,进一步加快湾区内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的双循环的新格局形成[8]。另一方面,促进体育赛事“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国内、国际体育市场接轨,以体育赛事为基础打造以“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的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助力健康、人文、休闲湾区建设。

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现实基础

3.1 顶层政策利好作为稳定基础

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依靠顶层政策,描绘着体育赛事发展的美好蓝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国家、地区等政策陆续颁布,为粤港澳大湾区赛事联动举办提供一定的政策制度保障。通过顶层政策的颁布,在宏观层面把关体育赛事质量,助推体育赛事的举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鼓励优先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9],致力把体育赛事的“政策之利”转化成“实践之机”。

3.2 优势资源雄厚作为建设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资源是联动举办体育赛事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基础。据相关数据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资源全国领先,2020年广东省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5m2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4500万人,全省体育社会组织超过3200个,具有浓厚的体育氛围[10,11];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20000亿元,年末人口超7000万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具备足够实力承办高水平的国际性大型比赛,可吸引著名体育机构、体育附属产业聚集,为体育赛事举办提供策划、组织等起到重要作用。粤港澳三地拥有众多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助力体育赛事举办,如香港红磡体育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区域内拥有足球广州队、深圳队,篮球东莞大益队等国内顶级体育俱乐部。

3.3 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位置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程度全国领先,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使得体育要素集聚,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香港的金融业、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以及广州的深厚文化传统优势,还有珠三角其他地市的产业资源结构,共同筑就了其特殊战略地位。另一方面,现代化交通枢纽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决定体育赛事能否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具有国内领先的综合交通枢纽,如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和国际物流运输港口,还有方便快捷的高铁、轻轨系统以及港珠澳大桥等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方式,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位置优势,强化其与国内、国际接轨,学习国外优秀赛事经验,推动区域间的体育赛事长效发展。

3.4 合作关系良好作为联动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文化同源、民俗相近、语言相似、优势互补,因此,在联动举办体育赛事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赛事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如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的成立,体育赛事合作举办的频次稳定提高,合作的赛事项目门类增多。凭借大粤港澳湾区独特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相近的生活习俗习惯,更好的增强三地人文交流,促进区域间关系升温,充实粤港澳三地民众获得感。借助港澳前沿比赛管理经验与珠三角九市的体育配套产业链,促进体育赛事要素充分流动,强化各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协调合作,进一步探讨具备大湾区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让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共享体育赛事红利。

3.5 体育产业人才聚集作为创新基础

2018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2]。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强大发展潜力、充满创新活力,凭借经济、文化、体育等资源要素吸引着大批投资者和优秀人才,具有充足的人力与物力支撑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在校生超过240万人,科技研究机构数超过3万个,区域内众多高校与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为体育赛事上下游相关产业提供创新、创造力,形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态势。

4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不足之处

4.1 政策制度落实不充分

在制度方面,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在行政制度、体育管理制度等制度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香港、澳门两地的体育管理体制属于社会主导型,而珠三角九市则是政府主导型[13],互相之间未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市场制度缺失、运行不规范,跨地区协调机制仍需完善,协同机制与职责权限不清晰。因此,区域间的协调机制仍存在不足,各地配合不够默契,实际落实的执行过程不充分,在联动举办体育赛事时容易出现沟通不当的现象。如何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深化合作,把“制度之异”转化成“制度之利”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14]。在政策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宏观政策未深入落实到体育赛事的组织与运行过程中,政策文件执行难度较大,在细化与落实方面存在壁垒,相关主体存在责任缺失,区域间协调配合存在困难。另外,仍缺乏关于体育赛事执行的具体规划与细则,政策停留到的制定层面,区域间组织分工的详细指南缺失。

4.2 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之间体育管理制度存在差异,体育赛事组织主体职权不明确,在赛事组织协调方面,沟通机制不顺畅,参与度不高。在赛事组织与协调方面,由于缺乏综合管理体制,各地配合工作联动不足,体育赛事联动举办经验仍欠缺,协同配合存在难度,导致粤港澳三地的赛事举办交错发展、优势互补设想较难实现。在体育赛事举办地方面,由于赛事资源不对等,部分城市赛事组织、管理体系无法承接国际性大型赛事的举办,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举办的赛事主要集中在内地的广州、深圳等地,存在举办地不均衡现象。在体育赛事合作方面,合作办赛的层次不高,比赛的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影响面较窄,进而导致赛事的观赏性与知名度不高,对社会经济效应带动不强。

4.3 体育环境发展不平衡

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体育环境发展基础不平衡,拥有良好体育资源的地市体育设施上更占优势,其体育氛围更浓厚,体育需求更旺盛,体育项目开展也更加多元化,而部分地市在体育设施、氛围等方面仍在“奋起直追”。因此,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非常重要,利用其作为重要引擎带动地区体育环境发展。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间在体育消费、体育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粤港澳各地都拥有其特色体育项目,因此某些项目的开展热度不一样,如香港的马术、帆板,澳门的赛车,东莞的篮球,因此,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如何对体育项目的设立和平衡是联动发展的关键。

4.4 发展要素关联度不高

由于粤港澳三地与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与综合资源存在一定差异,体育要素向发展较好城市靠拢,容易形成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四级”现象,其他城市参与度不高,削弱其他城市的体育赛事举办,不利于区域内体育赛事持续联动发展。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在特色体育赛事联动发展上没有明确的归属定位,缺乏符合三地特色文化魅力的品牌体育赛事,赛事举办无法根据各地特色与优势进行,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另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上下游市场要素供给分布失衡,社会公众等主体参与体育赛事的程度低,项目开展不平衡,体育赛事的社会传播影响力小,区域内人员参与比例差距大,赛事的管理与组织成本较高,赛事联动发展的关联程度不高。

4.5 人员信息交流不畅通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员、信息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三地发展体育赛事的重要基础。当下,由于粤港澳三地的行政、体育管理等制度存在差异,导致体育赛事的人员、信息等交流路径不畅通。在人员流通方面,粤港澳三地通关协调机制不完善,通关综合服务体系缺失,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存在困难,人员相互流动便利程度不对等,申请通行与通关程序存在不便。在信息交流方面,粤港澳三地之间通讯信息传递通道仍不够顺畅,网络运营商、网络规则与常态网络通信工具存在差异,沟通机制构建不够完善,协调交流手段有限,致使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与阻滞。

5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提升策略

5.1 创新区域协调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环境

赛事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赛事机制的协调运行以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准确落实。在机制协调方面,通过多部门协同配合,创新体育赛事协调机制,搭建便捷有效的赛事沟通平台,开通体育赛事特别解决通道,畅通三地沟通渠道;完善管理部门职责权限,落实主体责任与义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赛事举办标准。

宏观政策是体育赛事联动发展的风向标,起到引导体育赛事的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定位的作用。在政策方面,以宏观政策作为引领与依据,强化政策落实与执行力度,打破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度执行的壁垒,协调与优化政策的落实,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助力。制定体育赛事具体支持政策,加大政策改革力度,确保政策的落实;政府合理统筹社会力量,优化赛事支持环境,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渠道,保障资金稳定供给,整合盘活资源,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通过减免相关税收、加快相关审批进度、开通快捷通道等方式助力体育赛事发展。

5.2 强化体育赛事管理,厘清主体职责权限

创新体育赛事管理机制体制,成立由三地相关体育部门、体育组织、体育高校、体育企业等代表组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理事会(下文简称“理事会”),制定理事会工作条例与章程,成立下属行政、业务、财务等部门,由多部门、多层级对大湾区体育赛事日常事务进行协调管理。在理事会领导下,各部门发挥能动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定位清晰,参与体育赛事政策制定与承办,辅助各地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咨询与规划、组织与保障等工作,为粤港澳体育赛事联动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另外,由粤港澳三地政府牵头主导,理事会协调,企业与组织为主体,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体育赛事联动模式形成,建立体育赛事发展量化标准;理事会各部门提供有效支持,强化体育赛事策划和组织,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赛事的组织水平,促进赛事高质量发展;加快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加大社会资本对体育赛事的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渠道,推动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

5.3 规范赛事条例实施,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体育赛事条例是体育赛事举办是基本依据。完善体育赛事具体实施条例,细化赛事条例内容,备案审核相关主体具体信息,制定赛事举办原则;优化产业环境,促进体育投资,开放友好政策,符合政策主体与企业减免征税;拓宽投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优化服务、保障安全的监管原则[15]。加强粤港澳三地监管合作,协调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覆盖赛事责任主体,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监管体系;集聚体育赛事监管力量,建设具备高标准业务能力的执法监督队伍,下沉监管权限到相关单位,设立统一监管平台,创新赛事监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建立覆盖体育赛事组织、体育企业等行业的信用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机制[16]。

5.4 融合区域体育特色,创立体育品牌赛事

体育赛事具有强化文化交流与团结精神等重要功能,是焕发民族情感的重要窗口。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内体育氛围与体育基础发展态势良好,应继续巩固稳步发展广州、深圳的足球、篮球等国内顶级体育俱乐部,强化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打造发展高端化体育赛事项目,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体育赛事盛况,并探索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独特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承办多元化、高水平、高知名度的体育赛事。

另一方面,组建融合粤港澳三地特色并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体育赛事,如创立粤港澳大湾区3V3篮球联赛,如把3V3篮球赛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重点示范体育赛事,通过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加强媒体宣传等手段,逐步形成具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联赛。借鉴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的体育赛事发展经验,并融合香港发达金融业、广州传统文化、深圳高科技等各地资源优势,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科技、娱乐休闲高度融合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品牌体育赛事体系,助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

5.5 培养体育赛事人才,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粤港澳大湾区应更加注重体育赛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设置体育赛事相关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体育赛事相关课程,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体育赛事人才流通渠道,在住房、落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引进体育赛事专业人才;强化体育赛事人才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体育赛事人才的综合素养,促进体育赛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体育赛事高质量体系建设。

调整体育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体育赛事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体育赛事举办全链条产业链。完善各地资源的互补利用,强调地区功能定位,错位发展。发挥粤港澳三地现代化交通体系优势,减少赛事举办的时间、费用、运输成本,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17],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作用,带动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体育赛事及其产业创新升级。

6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建设“桥头堡”与“试验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应在国家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下,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以体育赛事作为“排头兵”,牵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深层次建设,助力其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l,2020-11-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70836.htm,2019-02-18.

[3]朱洪军,张建辉,梁婷婷,等.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学刊,2019,26(5):49-55.

[4]肖清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1.

[5]郑寿伟,李玉,郑健.粤港澳大湾区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时代诉求、发展契机及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3):11-14.

[6]新浪网.全国居民体育消费突破2万亿 体旅融合渐入佳境[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9173367_624c6377040015ngm.html,2022-02-23.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l,2014-10-20.

[8]周良君,肖婧莹,丘庆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现状、问题与对策[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育产业分会).[出版者不详],2022:518-520.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0/content_5684385.htm,2022-04-10.

[10]南方+.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召开:奋力开创体育强省建设新篇章[EB/OL].http://tyj.gd.gov.cn/sjzw_zwdt/content/post_3234537.html,2022-03-04.

[11]搜狐网.广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4500万人[EB/OL].https://www.sohu.com/a/454996113_120214184,2022-03-04.

[12]新华网.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3/07/content_5272045.html,2018-03-07.

[13]肖婧莹,周良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困境与出路[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12):5-11.

[14]南方网.粤港澳携手同心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EB/OL].http://www.gd.gov.cn/gdywdt/zwzt/ygadwq/qwjd/content/post_3915068.html,2022-04-20.

[15]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EB/OL].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4/c856833/content.html,2018-05-02.

[16]柴王军,陈元欣,李国,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阻滞表现、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J].体育学研究,2021,35(2):20-28.

[17]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意见[EB/OL].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17/5/content/post_3365324.html,2017-01-20.

Study o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ports event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irculation

XU Jiaheng, etal.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许嘉恒(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双循环体育赛事粤港澳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