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2023-12-03 12:08侯静雯
山西青年 2023年20期
关键词:咨询室心理特征贫困生

黄 璟 侯静雯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新时代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导致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进而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只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其健康成长。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焦虑感强

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这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从个人层面来看,由于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同学之间感受到更为明显的贫富差距,使其自尊心受到影响;在高校日常生活中,学生们由于生活方式,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使其出现自卑和焦虑的心理;还有一类贫困大学生,大多在中学时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关注,但到了大学后,却显得较为普通,这种落差容易使学生自卑。从社会层面来看,在就业压力下,贫困生更迫切想要取得成功,这使得其在学习方面焦虑感不断加强,而现实又反复使其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因此,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感会不断增强。

(二)内心脆弱敏感

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影响,往往具有更强的自尊心,而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使得内心变得更为脆弱和敏感。大学期间,学生们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导致会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使其内心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又表现出过度的小心谨慎,对于他人的言语评价等过分关注且十分敏感,不能够以理性的心理看待周围人与事物,对相关经济、贫富差距等话题更是尤为敏感,这种心理特征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以与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内心敏感脆弱。

(三)自我压抑、掩饰自我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以往长期生活在相对焦虑的环境下,导致自卑心理强,失去基本的交往欲望,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活动中,不愿参与集体活动,面对任何集体事件,都有着想要逃离的心理,在行为和思想上会呈现出一种散漫的状态。但这些其实是贫困生的自我掩饰,受自尊心和自卑心理作祟,贫困生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甚至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还有少数贫困生会在这一心理下衍生出虚荣心,常常掩饰自己的经济状态,试图以此获得他人关注和认可。

(四)急于求成、求知心切

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贫困生更加明白学习机会的不易,并珍惜学习机会,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经济条件。因此,贫困生往往具有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饱含学习热情。这一特征虽然对于贫困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有着十分强大的激励作用,但是贫困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一心理特征,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问题,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1]。比如,部分贫困生为了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忽略公开课,对于相关知识内容拓展有限,只重视自己认为有帮助的学习内容,导致其身心发展均受到影响,难以达到其学习目标。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的意义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帮助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当今,学生要想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受到外界的接受和认可,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适应社会竞争。因此,只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管理,扭转其存在心理问题,才能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人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观念养成的关键性时期,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都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为支撑,如果贫困大学生长期将自我封闭,以焦虑和自卑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将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2]。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管理,以此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环境下,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也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等。由此可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是高校教育中必须关注的工作重点。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勤工助学政策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不少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资助方法,从学费、生活费等多方面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这些方式往往缺乏教育意义,甚至会使得贫困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依赖心理。勤工助学政策相较于其他资助方法而言,能够突出贫困生的参与度,使得贫困大学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撑,以解决自身的资金贫困问题。这种资助方式不仅有利于为贫困生提供帮助,还能够避免其产生自卑或依赖感等片面心理,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主自强意识能力。并且在勤工助学的相关活动中,贫困大学生还能够增加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通过不断转换不同的角色,可加强与社会的交际,从中学习到更多交际能力,应对社会的复杂环境,以此减轻其封闭自己、与社会脱轨的不良心理,并摆脱被动等待资助的依赖心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靠自己努力获得,在活动中不断实现教育目的。

(二)科学开展贫困生帮扶

贫困生帮扶工作是当前各高校均开展的重点工作,但这一工作仍然存在一定误区,导致其开展效果不够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对此,高校应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科学开展贫困生帮扶活动。首先,应避免以往的经济援助形式,避免将贫困生资助工作对外大力宣传,如请贫困生表示自己的感受和决心等,这虽然对高校的形象树立有着良好的影响,但却严重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将其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等完全暴露在学校内以及社会上,使其自卑感进一步加剧,甚至更加敏感,高校要转变资助方式,尽可能在资助中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并在活动前征求贫困生本人的同意[3]。其次,在帮扶过程中,高校应避免将贫困生和普通大学生明确区分和差别对待,会影响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养成,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保证教育管理的平等性,并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心理关注,以此避免增加贫困生心理负担。

(三)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减轻贫困生的自我封闭、自我隔离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加贫困生与社会的交流和交际,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与社会间的关系,使其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对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内部的贫困生情况,在开展课堂教育的同时,多加开展各类型的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集体的带动作用,并加强观察贫困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析其心理特征,以此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比如,高校可多加开展社会扶贫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发现需要帮扶的家庭,使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确定扶贫对象,定期帮扶贫困家庭,通过为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无偿补课等活动方式,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其中主动参与,正确认识到扶贫的意义,并在其中通过帮助他人,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断形成良好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下,其他学生也能够深刻地了解扶贫的意义,平等对待贫困生,形成良好的关系,进而使得贫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四)成立贫困生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受到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以此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况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由于针对贫困生的专门心理咨询师建立仍然有限,为了进一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和疏导,可以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在高校心理咨询室中,登记贫困大学生的信息,并对其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消极的心理特征消灭在产生和发展阶段,确保贫困生可以得到及时且专业的心理治疗,使其能够健康成长,以正确健康的心理面对校园生活和学习[4]。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室成立要避免学生感到差别对待而形成自卑感,又要在专业方面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可在原本的校内心理咨询室中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对贫困生的心理加强研究,既保证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指导,又能够避免其感受到差别对待。

(五)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

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可有效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其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各高校可以在学生入学阶段,就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统计和了解,以心理测试的方式,了解其心理现状,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特征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控制。同时,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还需保证档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确保档案的动态性特征,定期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统计,随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在学校发展中,如果遇到重大事件或社会事件,还需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重点测试和检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测试制定变化轨迹,统计其变化特征情况,并针对其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管理对策。

(六)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精神关怀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塑造和影响作用,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形成和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进而达到影响人和塑造人的效果,改变贫困生不良心理状态,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创造基本的外部条件。

首先,开展读书会、音乐会、科技竞赛等各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贫困生与普通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丰富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贫困生发现自身的发展特长,以此克服其学习生活中的自卑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次,高校可以加强典型表彰,通过典型的贫困生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事迹,激励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树立学习和人生目标,不断努力进步,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优秀者表彰,进一步激励贫困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以此促进良好学习和生活氛围的不断形成[5]。

(七)帮助贫困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高校可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潜力,使其能够在各类活动中不断肯定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优势,减少自卑感和焦虑感,发挥自身潜能,努力做到提升发展。同时,在活动的开展中,多加设置合作环节或开展合作类活动,使得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的影响下,贫困生能够展现自我,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心理,使其掌握更多的社交能力,更好地调节自我。在活动当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和谐人际关系,对于其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在教育和培养人的过程中,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而言,其心理状态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而影响其能力的养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通过健全勤工助学政策、科学开展贫困生帮扶、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贫困生心理咨询室、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等举措,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咨询室心理特征贫困生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心理咨询室要有“名”更要有“实”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