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

2023-12-04 10:52王小东侯小改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农艺种业硕士

王小东,宋 鹏,侯小改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农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1]。因此,如何加强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主要从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导师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等措施,以提升农业硕士的综合能力。

1 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交流、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研究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最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往往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2]。

2 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及农业硕士综合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1 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艺与种业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②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③人才培养成为关键。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艺与种业领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成为关键。

2.2 农业硕士综合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综合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单一。当前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②实践教学不足。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实践教学不足,对农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影响。③导师制度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导师制度不完善,对于农业硕士的指导和培养存在一定问题。④学术交流不够。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不够,对于农业硕士学术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影响。

3 新时代农艺与种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农业硕士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了解农业市场和政策,熟悉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农业硕士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农业发展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从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农业硕士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最后,农业硕士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农业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涉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等方面。农业硕士需要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福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既有自己特长又有广泛的知识面,且能胜任各类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因此,在提高农业硕士的综合素养上,既要确立基本知识,增强 “硬实力” ,进一步深化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其互动、交流、实践能力,增强 “软实力” ,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4 地方综合性大学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4.1 培养目标和定位清晰

本学位点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家粮食核心区和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旨在培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 “三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农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农村领域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培养能够胜任农业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4.2 完善培养方案

本学位点注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紧贴新时代发展需求和新农科建设实际,及时修订了农艺与种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简培养方案涉及的理论课程,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新增一门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 为公共必修课。

4.3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提高农业硕士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5]。要开设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卓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拥有竞争力。例如,可以设置实践课程、创新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在团队中合作,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4.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农业硕士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综合性大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农业硕士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通过实验室、田间实习、企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农业科技志愿者、社会实践、文化艺术、大型科技展览、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6-9]。

4.5 导师指导与联合培养

导师指导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导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导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进行导师选拔,加强导师业务能力培训,强化导师是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责任人” 的职责。

联合培养是实现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的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同时,联合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10]。本学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推进 “双师型” 与 “双导师” 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优先聘用既是专业理论课教学骨干,又是技术能手的 “双师型” 校内导师,严格筛选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高管作为校外导师。

4.6 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11-12]。评价机制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学位点在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方面,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制订了兼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基于关键节点特征优化培养环节,形成切实可行的三年学制及对应的学分和学术要求;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依托明确的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实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在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方面,开设了论文写作必修课,协同导师日常讲授,强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答辩前,要求研究生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并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在分流淘汰机制方面,从研究生入学起,编发内容全面、规则翔实的研究生手册并组织学习,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分流淘汰标准,并根据实际严格落实。

5 培养成效评价与展望

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根据其综合素质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学生基础素质评价、专业能力评价、研究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这四方面进行评价。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到多项评估指标,如专业表现、学术发表、技术创新、系列活动等等。同时,也可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景让学生自我发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成果。

本学位点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农业硕士,加强科研、产业同教学的结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协同合作培养人才,实现合作共赢。所有学生均在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90%来自校企合作项目,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未来,农业硕士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切实的教育理念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知识。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广受欢迎且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农艺种业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