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泛化现象初探

2023-12-06 13:36纳杨
南方文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榜单虚构作家

在全媒体融合时代,文学创作和阅读正在发生着变化。亚马逊中国2013年度最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名作品中,有5部作品是非虛构类的,这些作品的作者韩寒、张小娴、十二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新浪网2018年底曾发起一个票选你最喜爱的作家的活动,60位上榜作家,很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近年来,《开讲啦》《脱口秀大会》《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语言类综艺节目兴起,其文本的作者有的已经被称为“作家”,并且这些文本大多贴近当下年轻一代文学读者或潜在文学读者的阅读心理,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完全可以也应该纳入散文创作研究范畴。种种迹象表明,公众文学阅读中,特别是青年文学阅读中,已经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文学界还不太熟悉的领域。

本文以2019年至2020年3月大众阅读数据为样本,通过数据分析,考察大众文学阅读的特征、热点等,探究这个新领域的面目,为文学创作研究提供一个量化的参考。

一、数据统计情况

(一)取样说明

经过对阅读市场的初步了解,综合考量销量和文学评价,选取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新浪好书榜、豆瓣阅读榜、当当文学好书、京东畅销书、京东文学销量榜、亚马逊畅销书、华文好书、十佳数字阅读作品等榜单为取样数据。

(二)数据统计及简单介绍

收集到的数据包括新浪好书推荐榜2019年1—11月月榜、2019年年榜和2020年1月至3月月榜,共160部作品;豆瓣2019年度最受关注图书、年度高分图书、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和非小说类、年度传记·人物、年度冷门好书等6个年榜,以及2019年1—12月每月热门图书,共120部(次)作品;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月榜中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前30,2019年年榜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前10,共920部(次)作品;2019当当文学好书年终榜、云阅读好书榜共45部(次)作品;亚马逊2019年付费畅销书排行榜、付费新书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共30部作品;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作品;2019华文好书年度榜10部作品;截至2020年3月的京东畅销书排行榜前9部作品;京东文学销量榜前9部作品。这些榜单累计1313部(次)作品。

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作品出自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其他数据均出自各平台公开发布的数据。

这些榜单有作家作品的重叠。经统计,共涉及333位作者的376部作品。其中,外国作者137人,海外华人作家及台港澳作家24人,中国古代、近现代作者16人,中国当代作者156人。中国当代作者中有8个是团体署名作者。本次取样分析仅针对148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

二、数据分析及反映出的特点

(一)作家作品热度分析

在本次取样的9个榜单中,跨榜单作者共28人。最多的跨5个榜单,1人:麦家;跨4个榜单的3人:刘慈欣、马伯庸、余华;跨3个榜单的5人:路遥、余秋雨、樊锦诗、顾春芳、袁凌;跨2个榜单的19人:冯骥才、王安忆、王小波、张怡微、蔡崇达、东东枪、顾湘、郭建龙、贾平凹、金一南、李诞、李洁非、陆庆屹、任晓雯、双雪涛、巫哲、杨占家、张宏杰、周濂。

每位作者上榜作品数量,最多的6部,1人:大冰;3部作品上榜的2人:刘慈欣、冯骥才;2部作品上榜的11人:马伯庸、余华、路遥、余秋雨、王安忆、王小波、张怡微、陈果、樊树志、漆永祥、张嘉佳。详情见下表:

(二)作家职业身份分布

148位中国当代作家中,大致作了如下分类:传统意义上的作家52人,自由撰稿人22人,网络文学作家14人,这些作者占总人数的59.46%。他们是主要以文学创作为主业的人。其他几类不以文学创作为主业的作者,近年来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以随笔、非虚构作品、通俗读本为主。其中,各行业学科的学者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分支,本次调研中有34人,占总人数的22.97%。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或身份的作家进入大众阅读的前列,比如科学家、医生、自由职业者。他们所写的作品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科普、散文,有着鲜明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

(三)作品体裁门类分布

148位中国当代作家上榜作品共167部。如前所述,在进入大众文学阅读榜单的300多位作者中,近40%的作者不是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而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行业者,他们的加入,带来了大众文学阅读在体裁门类上较明显的变化。非虚构类作品数量最多,101部,占60%强,大大超过小说的占比。小说63部,占37.72%。另有3部漫画作品上榜,也是一个新现象,前几年上榜的漫画作品经常在0到1之间徘徊。非虚构类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散文,36部,占作品总数的21.56%。纪实文学和通俗读本,都是20部,并列第二位。通俗读本涉及财经、建筑、摄影、美术、医学、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历史类作品都是历史学专家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的作品,因数量较多,单列一类。诗词解读类5部作品也是因内容风格较接近,也反映出近年来古诗词阅读热,单列一类。

(四)数据背景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大众文学阅读是图书阅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目前阅读市场仅有少量专门的文学阅读榜单,不足以反映大众阅读的状况,只能从各种图书的年度榜单、销售榜、关注度榜单等综合性榜单中搜集、筛选、分析。而近年来一个显著趋势是文学的边界不断扩大,跨文体作品大量出现,作家的职业身份更加丰富多元,这些都为数据的分析增加了难度。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分析的过程,也是多角度了解当下文学创作样貌的过程,因为尚无规范的分类标准,在数据分析中所划分的类别尽量采用有一定共识的类别,但难免存在不太科学的地方,并且一些“跨类别”作家作品也存在一些归类上的不确定性,但个别数据的模糊性并不影响整体数据所呈现的特点,从整体来看,这些数据还是基本能够反映考察对象的一些显在特征的。

(五)反映出的其他特点

在数据分析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第一,大众文学阅读中对外国文学的关注较高,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仍有待加强。在新浪好书榜2019年1—11月月榜110部(次)作品中,外国作家的作品占44%,2020年1—3月月榜中,这一比例为53%,而2019年年榜中,这一比例为35%。豆瓣阅读榜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在2019年1—12月月榜中,60部(次)作品中就有42部(次)为外国作家的作品,占70%,2019年6个年榜60部(次)作品中,外国作家的作品占47%,这还是包含了2个中国文学年榜20部(次)作品的数字。在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2019年1—12月月榜的360部虚构类作品中,有38%是外国作家的作品,非虚构类这一比例为23%。年榜中,虚构类的这一比例为30%,非虚构类的为10%。

再来看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所占比例。新浪好书2019年1—11月月榜中,这一比例为49%,2020年1—3月月榜中为40%,2019年年榜中为55%。豆瓣阅读榜2019年1—12月月榜中,这一比例仅为23%,2019年6个年榜中为43%(其中有2个榜是中国文学榜)。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2019年1—12月月榜中,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这一比例均在50%多,年榜中,虚构类的这一比例为60%,非虚构类的高达80%。由上述比例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中非虚构类作品在大众读者中的接受度要高于虚构类作品。总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大众读者接受度在55%左右。

第二,在所有榜单1000多部(次)作品中,海外华人和台港澳作家的作品共81部(次),所占比例平均为6%,涉及的作家共24人,其中台湾作家13位,香港作家2位。出现次数较高的是蔡康永、三毛等。各榜单中的这部分作家重叠较少,开卷的数据和豆瓣、新浪好书的无重叠,说明纯销售榜和带一些导向性的榜单中的作家作品不同。

第三,涉及的作家较两年前有较大变化,仅有几位作家连续三年出现在榜单上,比如余华、麦家、路遥、贾平凹。青年作者中,连续两年上榜的有蔡崇达(同一部作品上榜)、袁凌、沈书枝、大冰、李诞、张嘉佳、陈磊等。这从侧面证明了当下大众阅读在选择作品的时候更注重作品,只有少数作家形成了个人品牌。

第四,14位网络文学作家上榜,较两年前有较大提升,说明网络文学线下出版数量在增加,品质也在提升,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①。

三、结论

从本次大众文学阅读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文学在大众阅读中已经形成丰富、立体的全新样貌。相较于前两年的数据,2019年到2020年年初的大众文学阅读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非虚构作品的阅读占比超过小说,一方面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题材、类型也不断创新,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新热点。这一趋势反映出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不断提升。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大发展、人民生活的大变化、国际社会的剧烈变化,都让人们对当下和未来更加关心,读者希望从文学作品中看到更多关于现实生活的讲述和思考。非虚构作品的阅读热也反映出国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富含知识性或哲理哲思的非虚构作品越来越受读者欢迎。在一些随机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学理工类专业和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读者对解读历史类作品颇有兴趣②。二是一些新的职业或身份的作家不仅进入大众阅读视野,更走到前列,而正是他们的加入,为文学读者提供了更多新鲜的、不同以往的、满足不同类型阅读需求的文学作品。比如李诞、大冰等人的作品,可能还没有进入传统文学研究视野,但已经在很多读者中引起了共鸣。甚至作者和读者双方也还没有明确地把这些作品确认为“文学”,而是“文本”或“文字”。“文学”的定义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这也许是“新时代文学”研究所要面对的一个基础问题。文学观念的变化是缓慢的,长远的。新时代文学的头十年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变化的端倪,这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但文学的泛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研究视域中,纯文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以显在的异质性特征闯入文学阅读领域,进而引起文学研究的关注,但其本质上仍是惯常意义上的文学,并未脱离通俗文学范畴。而近十年来,文学的发展出现的一些变化已溢出上述认知,文学领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在当下文化生活中,“泛文学”的文学样态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实,所谓“泛文学”并不是完全新鲜的事物。当下通用的文学分类,小说、诗歌、散文大约只有200年历史,而在更早期,文学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词汇来标识。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难归为文学作品或是哲学著作。根据方维规教授的考证,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语言学家弗·施莱格尔的《希腊文学研究》等著作中,德文原作“poesie”一词现在普遍译为“诗”,其实是指广义的“文学”。在那个时期,诗歌还未分列为一个类别,而是一种“方法”,当时所有用文字形式呈现的作品都被要求是“韵文”,后来人们发现了“小说”这种不被韵脚束缚的创作方法更能自由而丰富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诗歌才逐渐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与小说、戏剧并列为三大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文献,很多既是文学经典,同时也是哲学著作或社会学著作。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关乎人的精神的文字,不拘于某一种形式,只为表达、书写人們精神层面的内容而存在。内容与形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是否能被受众接受,这应该是已经形成的共识。回到今天的“泛文学”,其实是文学表现疆域不断拓展的必然。在文学研究中,对文体的基本规范是必须的,比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儿童文学中又更细致地分为小说、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再细分的话,还有故事、儿歌、童谣等类别。这些类别有时会有交叉,有时也会面临文体确认的难题,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论题。但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时,这样的区分不会那么泾渭分明。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文体可能并不那么重要,虚构还是非虚构这样简单的划分就足够了。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当不再纠结于文体,而更加专注于如何表达好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时代特征、社会演变等内容时,文学创作可能会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果作一个简单的归纳,今天文学的泛化大致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阅读状态的变化。纸质书籍的阅读和电子书阅读都已成为文学阅读的主要方式。几乎所有文学经典都有电子书版本,近年新出版的文学作品也很多是纸质和电子书同时推出,读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二是公众对“作家”身份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多的写作者被冠以“作家”的名头。另外,“作家”这一称谓上的“光环”正在消失,甚至出现了作家娱乐化、艺人化的倾向。2013年主持人孟非和导演冯小刚就登上“作家富豪榜”,引发热议,这样的现象仍在持续。三是作品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趋势。尤其是在线阅读模式下,读者的留言评价,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影响的评价体系。豆瓣、知乎、当当、京东等各类平台都有文学讨论区。在这里,语言是否优美,甚至是否通顺都不是重点,也很少看到传统文学所追求的精神力量、责任担当、书写时代、讴歌英雄等惯常的评价指标。读者关注的是其中的思想、价值输出,是否符合切身体验,是否新颖、新鲜等。

泛文学背景下,传统文学被裹挟前行。文學阅读在当前大众阅读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传统文学的阅读仍在扩张。另一方面,数字阅读在持续增长。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有手机的地方,就有文学读者。几乎所有的大型文学期刊、报纸都有微信公众号,有电子版供在线阅读。文学图书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或稍后推出电子书也越来越成为常态。而有一类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作品,姑且称为“新式文学”,比如公众号文章,往往掀起一阵喧哗,之后就销声匿迹,迅速“蹿红”,同时也迅速“过气”。这类作品不能简单地贴上“迎合大众”或“低级趣味”的标签,应该看到其中确实有一些写出了当下人们现实生活的面貌,尤其是其中表现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契合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诉求,这些因素使其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甚至有时候能带动社会情绪。这类作品的读者大多是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他们是未来文学的主要读者,他们将代表未来中国读者的审美品位。因此,对这类作品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是传统的评价系统对这类作品似乎是“无效”的,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在2018年新浪票选作家活动中,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的支持者与网红写作者的粉丝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最终文学读者战胜了“粉丝读者”,保证了入选十位作家的“纯正”。这意味着文学读者仍大量存在,且有着基本文学判断,他们在自觉地维护着泛化背景下文学的品质。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票选过程中,投票者即读者是主导力量,作家只是被动参与者。

也有些传统文学力量在积极尝试,探索文学与大众娱乐的共生互促之道。2018年,由青年作家张悦然发起,理想国、《鲤》、腾讯等联合推出的“鲤·匿名作家计划”,是较早进行此类尝试的先例。邀请作家以短篇小说作品参赛,由读者和专家评委在不知作者是谁的状态下,仅对作品本身进行评判,评选出最佳作品。匿名评选固然有博取公众眼球的一面,但也有打破文学界一些痼疾的优势。第一名获奖作品《仙症》的作者郑执就表示,自己没机会踏入严肃文学的文坛,也没有发表过文章,但借着“匿名作家计划”让读者认识了自己。上海作协、收获杂志社主办的“文学脱口秀大赛”,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举办两届,让文学青年以脱口秀的形式讲文学,把看似高深、阳春白雪的文学评论,以“脱口秀”这一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既给文学读者带来新鲜的体验,也提升了脱口秀的内涵。2022年11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也是一次全新尝试,把一个重要的国家级文学大奖以晚会的形式通过融媒体技术推到公众面前,让原本在作品背后的作家们走到前台,向公众展示作家的风采,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关注度。这些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打通传统文学、圈子化小众化写作以及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之间“壁垒”的尝试,是对文学泛化的一种积极应对。在“破圈”“跨界”成为热词的当下,文学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但也应看到,这类活动都是把作品背后的作家推到“前台”,而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适应这样的形式,高调的宣传与中国文人的低调传统之间存着客观差异,需要更多细致的谋划,不可一概而论。

回到新时代文学。文学的泛化,也许只是一个现象,也许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个特征,还不能肯定。现在泛化过程仍在继续中,比如2020年“凡尔赛文学”大流行,并带火了“XX文学”这一网红类型,可以看作是文学泛化的一个代表性现象。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已然发生边界的变化时,文学研究也应做出相应的对策,这也许是理论创新的新的生长点。

【注释】

①说明:第三、第四点相对于2017年的数据而言。

②此调研为另一次小范围调研,未形成正式调研报告。

(纳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榜单虚构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榜单
榜单
榜单
榜单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