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23年目录索引

2023-12-06 09:54
南方文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学

点睛

有“人”的文学史/李浴洋 1.1

持续的紧张/陈舒劼 2.1

你试过吗?/张光昕 3.1

通向“地方”的文学批评/贺江 4.1

批评的勇气/韩松刚 5.1

绿皮火车、ChatGPT与文学批评/周荣 6.1

当代前沿

“内部反思”与精神史的多元图景

——关于《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洪子诚 李静  1.6

新时期阎纲文学评论探析/梁向阳 夏华阳 1.13

论全面抗战时期工业文学的突破/王学振 1.18

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陈晓明 2.5

历史化视域下的“人文精神讨论”及其评价

——以“京沪”讨论为中心的考察

/陈璧君 吴秀明 2.13

论现代知识分子岗位的超越性和民间性/陈思和 3.5

从小冰到ChatGPT:对人工智能与汉语诗学的一个考察/文贵良 3.19

当代中国文学的新人叙事与主体困境

——以《乔厂长上任记》《人生》《三体》为中心

/沈杏培 刘名扬 3.28

萧红作品德语译介与接受研究/孙国亮 牛金格 3.36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何平 顾奕俊 4.5

无名与共名:百年中国文学批评流变/周明全 4.19

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国语境

——兼评姚达兑《世界文学理论导论》

/周铖 黄汉平 4.27

“雨的精魂”与“雕的心”

——鲁迅《雪》之“四典”/郜元宝 5.5

“厚障壁”的可悲和“希望之路”的可能

——《故乡》与鲁迅对隔膜问题的思考/黄乔生  5.12

“忏悔之不能”的悲哀

——鲁迅《伤逝》的一种解读/沈庆利 5.19

鲁迅《狂人日记》的又一影响源

——与迦尔洵《红花》的深度关联

/蒋永国 陈欣智 5.26

重构生态乌托邦

——论郝景芳的反思性科幻叙事

/王斑 著 虞又铭 译 6.5

在摹仿论的废墟上,如何建立真实性

——科幻诗学问题与当代文学的知识论/宋明炜 6.13

人工智能会梦见超真实吗?

——AIGC时代的中国数字媒介生态观察/陈楸帆 6.19

当暴力变得缓慢:《荒潮》中的生态殖民

/华媛媛 张云帆 6.26

今日批评家

“刹那主义”的“共同经验”

——朱自清“后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李浴洋  1.27

自觉继承“五四”开创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传统

——在李浴洋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讲话/钱理群 1.34

学术史的自觉

——李浴洋印象/季剑青 1.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性想象机制

/陈舒劼 2.22

修辞、叙事机制与文化症候分析/南帆 2.29

陳舒劼印象记/李松睿 2.33

冷太阳之歌

——论昌耀诗歌中火的裂变/张光昕 3.41

批评意识与心灵书写:张光昕诗学批评读札

/一行 3.48

话说张光昕/敬文东 3.52

邓一光和他的“深圳写作”/贺江 4.30

“地方”就是“世界”:青年评论家贺江/孟繁华 4.35

心性纯粹,我自安然

——贺江印象记/江丹 4.37

拒绝乡愁

——80后作家的乡土叙事/韩松刚 5.33

“不爱”之“爱”,或关于“自我的批评”

——韩松刚文学批评漫议/何同彬 5.42

“诚实的人要做文学批评,实属不易”

——韩松刚文学批评印象/王尧 5.47

知青文学的“晚生子”或革命文学的“亲生子”

——重读《血色黄昏》,兼论《青春之歌》

/周荣 6.32

沿着历史的和美学的道路

——散谈周荣的批评路径与方法/张清华 6.39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曹霞 6.44

批评论坛

新世纪文学批评得失谈

——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参评作品读后

/杨扬 1.40

鲁迅文学传统辉映下的短篇小说奖/李林荣 1.46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述评/刘颋 1.50

趋近“成熟”还是动力“衰减”?

——从鲁迅文学奖看当代诗的“新常态”

/姜涛 1.54

历史、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探索与创新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综述/房伟

1.59

收获与检阅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作品述评

/王晖 1.65

文学翻译盛,则中华文化盛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审小考

/许金龙 1.71

汉语文学的南方书写与澳门城邦文化写作

/朱寿桐 2.35

幻想、风情与切身的时代

——“新南方”视野下的三个长篇/黄德海 2.40

“新南方写作”与当代汉语写作的语言危机/陈培浩  2.44

周洁茹与“新南方写作”

——以散文集《在香港》为例/徐诗颖 2.49

陈残云的桂林时间

——兼为新南方写作溯源/黄伟林 3.108

海洋性、地方书写与新南方写作:论庞白的诗歌实践

/陈祖君 3.113

流寓体验与离散书写

——以新加坡游以飘诗歌作例考察

/董迎春 李丹 3.118

南方性丰盈的史诗架构

——评霍香结长篇小说《日冕》/晏杰雄 3.126

赛博银河里的文学繁星

——中国网络作家代际谱系观察/马季 4.63

《和玛丽苏开玩笑》:一场空前的网络文学批评事件

/刘小源 4.72

行走的诗学与新南方写作的域外生成/卢桢 6.67

新南方写作的自然与野性/邓小燕 6.73

南方的启蒙与救亡

——论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兼谈其他

/庄园 6.80

理论新见

论凌宇先生的学术思想/吴正锋 1.75

“历史化”与探寻中国主体性的阐释学实践

——贺桂梅《打开中国视野》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王晓平 1.81

“口语诗”与百年“诗界革命”的“二元背反”诗学

/李森 2.55

论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个体空间问题

/杜宁馨 3.54

家庭结构中的情感迁移与传统文化的回切/田泥 3.61

西部儿童散文的生态书写及反思

——以近十年作品为中心/徐霞 3.68

文学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王宁 4.40

中国革命与文艺的现代性/林岗 曾道扬 4.48

创意写作的“人民性”问题/葛红兵 范天玉 4.55

关于中国现当代海洋文学创作的若干思考/张志忠  5.49

“感时忧国”与宗教视镜的角力

——重探穆旦的“新的抒情”/李章斌 5.56

民间:从文学史走向思想史

——也谈陈思和的“民间”话语与学术思想新变

/陈昶 5.65

跨媒介理论与跨语言实践

——游戏化叙事的溯源研究/闭尔伦 5.75

主体建构与现代长篇小说的对话结构/徐勇 6.46

跨媒介创作中的语图关系探析/范玉刚 谭吉瑞 6.52

文学泛化现象初探

——从文学阅读状况看新时代文学的新变

/纳杨 6.57

性别意识、物质想象与跨文化传播

——从晚清外销画的女性形象说起/梁冰 谭永石

6.62

新南方写作

写在南方之南:潮汐、板块、走廊、风土

/王德威 1.89

开拓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

——论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凌逾 李定都

1.92

幻术与索隐

——读林棹《潮汐图》/方岩 1.97

在历史与现实对话中建构“新南方文学”

——评熊育群《金墟》/贺仲明 黄钰淳 4.128

“新南方”粤语书写:绽出、熔炼与创制

/李小杰 4.131

让灵魂在想象的时空里自由驰骋

——论陈春成的小说兼及“新南方写作”

/王振锋 4.138

现场

东西长篇小说《回响》研讨会纪要/本刊编辑部

1.103

每天挖地不止:普通人的箴言,小说家的命运

——林那北《每天挖地不止》分享会纪要

/邱华栋 徐小斌等 1.110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

/马晓炎 王思远 2.116

庞白作品分享会纪要/本刊编辑部 2.121

母语·时代·回归

——林白长篇小说《北流》研讨会纪要 4.110

长篇小说中的诗性与精神性

——《催眠师甄妮》对谈/即墨 冉冉 4.123

新南方写作:地缘、文化与想象

——第十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纪要

/本刊编辑部 5.80

打捞历史

台湾新文学制度的初创/古远清 1.118

古今演变视域下的“样板戏”《红灯记》创作源起

/罗长青 1.128

“一片赤诚和捍卫文学纯洁的不屈精神”

——《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之回望

/王晨 刘继林 1.137

西南剧展中的抗敌演剧宣传队

——西南剧展系列研究论文之一/黄伟林 2.128

东方文艺的国际时刻

——从1958年的塔什干会议出发/林秀 2.134

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李长之/文学武 何梦洁

6.116

概念、文体、史料及旧体诗文再评价

——《近代旧体诗文集萃编(1912—1949)》编纂缘起及若干问题/李遇春 6.122

一个人,一栋楼与整套“怀正书系”

——刘以鬯与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和出版考/钱虹

6.127

个人锋芒

新诗形式的底线是什么?

——兼与吴思敬先生商榷/罗小凤 3.134

在新诗分行的底线之上

——吴思敬“分行说”再聚焦/王芳 3.137

最新文本

《有生》:有情众生苦难与生命的延续和轮回/王彬彬  2.64

《有生》的意义/张学昕 2.68

死亡或超越:关于乡土的终极书写/丛治辰 2.72

君子“近”庖厨/王德威 2.78

物性·混融·抒情/季进 2.80

饮食书写与岭南城市文化叙事/唐诗人 2.85

“这只是开端和终结并置的时刻”/何平 2.92

硬核故事、人物塑造与史诗气质/王雪瑛 2.103

消失的护航者与千里江山/三三 2.107

小婚事里的大时代/白烨 3.74

加速时代的“恒价物”/杨庆祥 高翔 3.77

与时代同行,为生民立传

——长篇小说《神圣婚姻》访谈/舒晋瑜 徐坤

3.80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谢有顺 3.87

物质丰富时期的爱情及其走向/朱静宇 栾梅健 3.91

作为历史幻想小说的《本巴》/李斌 3.97

“它是现实世界无限伸长的影子”/刘月悦 3.103

含蓄温和的沙湾人在沉默中爆发

——评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卓今 4.81

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论王跃文的《家山》/龙永干

4.86

好一个“无用”之人孙鲁西

——评张柠长篇小说《玄鸟传》/张陵 5.99

在成长小说与考验小说之间

——《玄鸟传》与《三城记》对读/徐兆正 5.104

现象解读

石头与镜子与风景及其他

——散谈几位当代诗人的诗作/张清华 4.91

“重勘现象级文本”的学术活力/金理 4.99

《周易》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刘早 4.103

新时代十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基本经验

/何弘 5.113

论歌剧《刘胡兰》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及其影响

/秦林芳 5.119

“中医科学不科学?”

——1950年代医药叙述中的科学与传统之辨

/陈若谷 5.126

算法文学的本质、文学性及审美属性辨析/王万程

5.133

又“遇到”了李泽厚

——为纪念李泽厚先生逝世两周年而作/杜书瀛 6.87

李建军的路遥与文学诸问题

——理解《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的几个关键词/赵勇 6.93

论王宁的世界戏剧观/田嘉辉 6.103

谈艺随笔

钱锺书释“笑”:从青年到晚年/夏中义 2.112

试论《周易》的“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曾繁仁  6.109

地方“释梦”

——关于《中原文化与20世纪河南文学》

/李丹梦 6.112

南方百家

观照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根性写作”

——论新世纪以来的壮族散文/刘铁群 王丹

1.143

南方故事的多元书写

——论新世纪的壮族小说创作/欧造杰 1.150

新世纪以来的壮族诗歌精神图景/李雪梅 1.155

广西诗歌:一种地方诗歌的建立、发展与评价

/陈代云 2.141

广西民间童谣的审美特征探析/黄文翠 张爱邻 2.148

“最后”的进城者及其他

——论《篡改的命》/叶君 张蕾 5.140

石刻诗歌的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的促进/叶官谋

5.147

新中国剧社的来龙去脉/黄伟林 6.133

从凉薄到情动:田耳小说的叙事伦理/张柱林 6.140

绿色批评

俄尔甫斯回头,或采魅于神话

——读宋琳诗集《〈山海经〉传》/颜炼军

1.160

新世纪以来“山水诗”的几副面孔/赵目珍 1.166

南翔小说的视觉叙事与文人趣味

——从短篇小说集《伯爵猫》谈起/欧阳德彬

1.170

重塑中国工人的主体性

——论水运宪《戴花》中的工人群像及其现实意义

/贺绍俊 2.152

以诗自渡

——论何向阳诗集《锦瑟》《刹那》/孔会侠

2.156

历史演变中的创造性书写

——读邱华栋《北京传》/段爱松 2.163

告别“真理”的巴别塔

——论陈希我小说话语的内在指向/陈嫣婧

2.168

看客、演说家與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读《我的岁月静好》/郭冰茹 3.144

“用自身平静的光亮照耀皑皑群山”

——关于董夏青青的阅读札记/岳雯 3.149

用均匀的时间刻度丈量人生与时代

——读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王威廉 3.153

沉潜岁月,滋味人生

——陈建功散文随笔集《岁月拾荒》及其他

/杨东篱 3.158

动物传奇与人生镜像/陈香 3.165

论陈彦“西京三部曲”的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

/李雁劼 冯天韵 3.167

个体病痛与现实问题的双重聚焦

——论李兰妮的非虚构写作/洪治纲 蒋柳凝 4.145

“亲历者”的证词

——评李浩《灶王传奇》/李建周 4.151

彭学明乡土叙事的独异性/赵兴红 4.156

“少年中国”的诗史重构

——论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

/李宸江 滕飞 4.159

天何言哉:《星空与半棵树》中的自然和人

/杨辉 5.152

如何长成一棵树

——刘醒龙创作脉络梳理/李师东 5.158

故事的“讲述”与“转述”

——关于麦家小说的一个观察视角/战玉冰

5.163

脚踏乡土大地,追寻理想人格

——论刘醒龙《天行者》中的苦难叙事

/高玉 肖蔚 6.145

时空交错的命运

——钟法权长篇小说《重生》阅读札记/张志强 6.151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诗意协奏

——关于海飞的谍战小说创作/范春慧 6.154

艺术时代

边缘 野性 融合

——新南方影像/刘宪标 程浩 1.174

禅画与文人画异同之我见/冯亚雄 2.173

家庭伦理电影的叙事方法

——对比李安与是枝裕和/牛鑫鑫 3.172

论达内兄弟早期纪录片中的悲剧意识/吴昊 4.166

舞蹈《只此青绿》中科技元素的美学赋能

/杨冬燕 4.174

融通、创新与再造

——从传统生态美学到当代交互艺术/董瑀强

5.169

从小说到电影:《孩子王》的改编策略分析/苏也

5.172

传统美学精神的浸润与当代重构

——论神魔小说改编动画电影的审美特性

/徐兆寿 武翔 6.159

诗性南方的油画品格/何龙生 孟远烘 6.164

文化传承与当代建构

——舞剧《只此青綠》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

/高尚学 古弦 6.168

当代艺术视角

《融合》系列之一(雕塑)/石向东 1.封底

行走的甘南(纸本水墨)/韦文翔 2.封底

西堂(布面丙烯)/何光 3.封底

正午的歌声(中国画)/韦广寿  4.封底

锦绣(水彩画)/黄华兆  5.封底

看见乡愁(中国画)/黄建福 6.封底

《南方文坛》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1.5

本刊2023年目录索引  6.173

(周丽华整理)

猜你喜欢
文学
野生文学怎么看?
我们需要文学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