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研究要深入下去”

2023-12-07 20:15汤序波
博览群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伊尹古史天问

汤序波

此标题乃借已故楚辞学大家陈子展先生语而来。日前,我有幸读到山东师范大学代生副教授的新作《楚辞与古代文明》(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是书乃作者真正“深入下去”之作,而在楚辞与古代文明两个领域均有不俗成就,是近年来难得的佳构,令人读后,不禁击掌称赏。

代著正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四章;另有两个附录。绪论总结考古发现与楚辞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其中的特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本书的选题及理论方法”。第一章,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探讨《天问》所保存的上古史事,如早期夷夏关系等重大难题;第二章,结合出土文献,研究和辨正楚辞所涉的古史人物如禹、启、伍子胥等的事迹。第三章,依据考古资料,推进楚辞神话、神祇的研究。第四章,以《天问》为中心,结合上博简考察屈原的历史观及其创作来源。结语,对全书进行简要总结。附录一各篇皆着重以考古资料研究楚辞的相关问题,每多创见;附录二共《浅论孙作云先生的楚辞研究》《读〈楚辞类稿〉札记》两文,均甚具识力。

史学名家王曾瑜曾感慨道:

尽管大家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老实治史,但实际上,治史确是存在着老实治史和不老实治史之别。老实治史的规则其实相当简单,如前辈王毓铨先生从秦汉史改行治明史,他的办法也无非是通读《明实录》,并做了大量的史料卡片,就成为公认的明史大家。

代氏乃“老实治史”者,“一本书(《天问纂义》)抄写下来,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后记》)。代氏在读硕、博期间,皆以《楚辞》作为自己主攻方向。该书是他在硕士论文《考古发现与〈天问〉的研究》(2008)、博士论文《考古发现与楚辞研究:以古史、神话及传说为中心的考察》(2011)基础上的修订升级版。钩沉搜佚、爬罗剔抉,可谓“十年磨一剑”。史学名家安作璋曾对自己这位弟子说:“做学问,只有持之以恒钻研下去,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是永远不能成功的。”他一直遵循老师的教导,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坚持不懈地研究楚辞,并以楚辞为突破口,继而探讨中华古文明。

众所周知,《楚辞》一书具有卓越的文学价值;然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宝藏”,两千年来却一直未被学界重视,而至王国维才“发其端”(P3)。王氏发表于1917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最先采用“二重证据法”来破解楚辞中的“密码”,指出《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之“该”,即卜辞所祭之殷先公王亥,王亥之父即卜辞中的王季。此二句说王亥能秉承王季之遗德?“这一研究可谓‘凿破混沌,意义甚大”。(P38)在代氏看来,王氏的研究既“证明了楚辞的重大史料价值”,又“为楚辞研究指明了”另一“方向”,而其“本书的主旨,即通过考古发现(包含考古遗址、出土器物、出土文献等)来解析楚辞,探究楚辞中的文明史内涵及其价值”(P4-5)。此真“识其大者”者也,而是书即作者往这另一“方向”努力的重要成果。

王国维曾说:“研究中国古代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古史新证·总论》)“上古之事”云云,《楚辞》之谓也。代氏认为,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楚辞》中的许多“上古之事”,经过考古资料的印证,不仅可以证明其真实可靠性,而且其中的传说与附益成分,也得以分解、辨明。见于此,代著在前贤的基础上,利用新出材料,后出转精,取得了新的突破。

《楚辞》中所见的“上古之事”,主要集中在《天问》一篇。代著既以此为研究中心,《天问》自然是其研究的重点。屈原在诗中,针对夏、商、西周、春秋时的古史与传说,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步步追问,环环相逼,气势磅礴。是以,清代学者夏大霖誉之为“奇气纵横,独步千古”。历史学家兼楚辞学家的孙作云也说:“研究上古史的人绝对不能忽视这篇作品。”尽管《天问》的研究成果已极丰富,但代氏经过努力,仍能挖掘出不少尚未被学者注意的重要史事,并将之与古史建立联系:一、《天问》保存了大量有关东夷习俗的史料,如后羿好射之“封豨”乃东夷族广泛存在的葬猪、杀猪祭祀习俗的“遗存”;二、《天问》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五帝时代中期至夏初东夷、华夏两大集团的密切关系;三、《天问》保存有易氏的某些资料,除有易氏和商先公王亥、王恒婚姻與斗争的关系外,还记录了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的史事;四、《天问》记录了商末周初的一些史料,如纣王通过俎醢的方式强迫文王盟誓等等。总之,《天问》对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而言,实在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参第一章)

同样出彩的是,代氏结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从史源学的角度对屈原创作过程进行考察,辨析诗中的史实与附会成分。我们知道,这批楚简中有五篇楚辞类作品皆不见于今存文献。从体裁和句式看,其比屈原作品更具原始性。如屈原时代流行的《容成氏》一篇,“从上古帝王容成氏讲起,一直到武王克商,是对上古史事的系统记载。其中内容多可与《天问》相印证,有些问题,正是借助该篇才能使《天问》得到正解。而且《天问》的古史传说中,最为学者称道的王亥、上甲微的史事也见于清华简,故而可以说,目前出土资料所见的古史传说,与《天问》相比,并不逊色。屈原的创作《天问》时,极有可能参考了这些资料”(P191)。比较诗篇的用词、句式与思想各方面,上博简《李颂》篇与今本楚辞《橘颂》篇,两者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考虑到“屈原之后,形成了一股模拟屈原作品的风气。根据与上博简楚辞类作品的比较”,不难推测,“屈原极有可能也模拟他人作品,不仅用词,在主题思想等方面也有参照”(P187注3)。最明显的是《天问》中所载伊尹事迹。伊尹是夏末商初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事迹在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牍、帛书中广泛记载,而在今存先秦文献中,记载伊尹事迹最为全面的,要数《天问》。“据统计,《天问》仅有172句1550多字,但有关伊尹事迹的就是多达14句120字,其中包括了他的出生、身份、经历、死后受祭等。可以说,《天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伊尹‘履历表。”(P94)但比类整合以上述各种材料后,不难发现,屈原对伊尹的认识,显然“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把伊尹看作出身低微的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天问》的史诗性质,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多数资料可与出土甲骨,金文资料记载相合”。(P102)

代氏是姜亮夫、孙作云、李学勤诸先生的再传弟子,学术功力深厚。书中对诸说作了有理有据的辨正,多有超轶前贤时彦者。是可谓一家之说也。另外,代著的部分内容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注意,如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转载。

汉学名家杨联陞在《书评经验谈》中曾说:“许多人认为书评不重要。我则以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的然。平素我喜欢读书评,亦喜欢写书评。叶公超曾说,“书评是作者和读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我写此书评亦是抱着这种心态的。

(作者系贵州大学兼职教授)

猜你喜欢
伊尹古史天问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伊尹摄政
“天问一号”的绝招
《读屈原〈天问〉之一》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屈原诗·天问
“视角转换与史实重建——第二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谍战“夏桀”“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