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深度阅读的灯塔式育人效益

2023-12-09 18:06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蒋志杰
新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灯塔双减深度

□ 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 蒋志杰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减轻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和作业的负担,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教学时间减缩与文本阅读深化之间的落差,无形之中就铸就了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困境:只求最终结果,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学生思维断裂,动态性生成相对匮乏;理解浮于表层,文本解读浅尝辄止……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的整体性效益,削弱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感和潜移默的渲染作用,即弱化了灯塔式育人的效益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找准“双减”背景与深度阅读之间的融合点,彰显灯塔式课程育人的整体性。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匹配“双减”理念,夯实深度阅读的基础

1.保障探究时空,在充分利用课堂阵地中落实灯塔效益

课程不是一时之举,需要在终身学习的意识下,彰显教师的点拨和引领效能。受“双减”背景的影响,给予语文课程的资源总量以及所属时间都广受限制,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会占据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有限时空,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贴合“双减”政策的背景转化,做到不灌输、少讲解、精点拨,避免所谓的标准答案,将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自己,不断朝着文本的深处漫溯。

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以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为例,作者依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三个板块,以动态发展的方式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洞察作者是展现潮水壮观的“表达密码”,教师可以先从课文第三自然段入手,引导学生紧扣关键性词语,初步想象潮水即将到来之际的状态变化,提炼出作者分别从形态和声音两个维度展开描写的构思策略,并迁移到课文最为经典的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之中。学生则紧扣“表达密码”形成的结构模型,针对“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表示形态的词句以及“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表示声音的词句,一方面在探究中想象,感受语言文字对自身感官形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则重点洞察作者的表达智慧,习得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2.保障思维运作,在充分利用驱动问题中彰显灯塔效能

与传统教学相比,深度阅读需要激活学生更富活力的内在思维,将学生的认知从原本的字面表层,引向文本内核。如何才能在“双减”政策下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达成深度思维的效果呢?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则成为学生走出浅尝辄止泥潭的最佳路径。

以教学部编版五下第四单元中《军神》一文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高效阅读文本语言、聚焦关键性字词之后,可以从作者表达的形式入手,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从沃克医生的角度来描写刘伯承在拒绝使用麻醉剂来完成眼部手术这件事情?原本学生处于利用语言文字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等理解性层面的范畴,而这一问题的驱动则能够让学生从原本理解的思维中转化成为对文本表达构思的揣摩上,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维运作空间,从而在探究对比中发现。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自我解读的所谓标准答案、权威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借助驱动式的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深度思维的活力,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探究空间,实现了深度阅读,让学生在思维揣摩的过程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之境,达成了灯塔式育人的效果。

二、据点潜入文本,把握深度阅读的核心

1.开掘切入点,在拓展中达成深度阅读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无论是课文的篇幅,还是内涵主题,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之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走出传统教学理念下用时间来争取效益的做法。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开掘文本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深处,在见微知著的过程中,触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部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编选了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课文通过对不同场景下丁香花的描写,描摹了丁香花的特点,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但这一切并不是作者宗璞创作这篇散文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凸显“双减”政策的教学背景,教师根本没有所谓的充足时间引领学生逐段品读,就需要找准走进这篇课文内核的切入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只需要拓展文本创作的背景资料,了解到宗璞的弟弟当时身患重病,创作这篇文章就是要鼓励弟弟能够重拾生活的信心,战胜病魔。由此,在这一切入点下,学生的思维就迅速从状物类维度转向了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上,直抵这篇文章表达的关键点和核心点,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深度阅读中形成了灯塔式的育人效应。

2.聚焦矛盾点,在解构中达成深度阅读

哲学维度认为: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对于文本的深度阅读而言,缺乏了矛盾和冲突,思维就会处于相对肤浅,甚至停滞的状态。面对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现状,教师切不可指望要将所有内容都一网打尽,语文课程的属性决定了这种做法不现实,“双减”政策背景下也不允许,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并运用课文中的矛盾点,据点而入,形成深度阅读。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已经对官绅和巫婆的罪恶行径了如指掌,并掌握了相关证据,为什么不直接揭示他们的罪恶言行,将其绳之以法,而是要找各种借口、托词,甚至还要故意“等了好长时间”?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了解西门豹如此做法的真实用意,同时为也感受西门豹的聪明机智,打开了深度阅读的窗口。在这一矛盾点的驱动下,学生形成了与人物进行深入对话的契机,读懂言外之音、揣摩弦外之音,一直都是深度阅读所要达成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避免了机械、琐碎的追问,而是紧扣一个矛盾点,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性效果,将深度思维聚焦在人物具体的言行之中,自然而然地洞察了人物形象,还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创设情境活动,搭建深度阅读的平台

2022 版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并相继搭建实实在在的活动平台。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双减”政策带来的教学时空受限的现状,起到了极强的冲击力。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角色感,变机械要求为自我需要;学习任务的设置,则规避了传统理念下的机械训练,以驱动任务的方式明晰具体的要求;借助于活动的搭建,让学生在参与、操作和实践中形成能力生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思维喷张的状态下,形成深度阅读。

部编版五下第二单元编选了《冀中地道战》一文,作者以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文字介绍了冀中地区地道的陈设、布局,尤其展现了冀中人民如何利用地道抵御和还击日本侵略者。如果依照传统教学理念,一板一眼地引导学生展开教学,不仅耗时多,教学效果也是甚微,教师可以依循2022 版新课标的理念精神,设置这样的创意教学。首先,创设真实情境。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曾经围绕情境的“真实”强调指出:所谓真实,就是契合学生认知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基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特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其次,规划学习任务。基于上述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看成是冀中地道设计的竞标者,规划这样的任务:细读课文,借助文本信息,了解地道构造;以竞赛者的身份,尝试介绍如此设计的好处,将文本信息转化成为表达的现有素材;再次,搭建扎实活动。开展现场竞标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作为地道设计竞标会的评委,要求其他学生能够根据内容绘制示意图,并介绍地道构造、结构、布局上的精妙和作用,尤其是展现地道在保护群众、抵御侵略、打击敌人方面的可行性。基于这样的教学,有可感情境的浸润,有鲜明的任务要求,更有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秉承了“双减”政策的轻负担、提效益的核心目标,将深度阅读践行到底。

“双减”政策本质不是躺平,而是要精讲细思,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不断朝着深度阅读的方向迈进,在遵循“双减”政策轻负提质这一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灯塔式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灯塔双减深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我心中的灯塔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