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热点主题、演变及展望
——基于专项基金视角

2023-12-09 14:19于智恒张玥黄明理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于智恒,张玥,黄明理

(1.河海大学 a.社会科学研究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南京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亲和力、思想性和针对性[2],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开始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起初只面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军队院校政治教员设立,后资助对象扩大到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思政教学科研人员,2021 年后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大类别。2020 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中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并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对象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分为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一般项目两大类别。以上两个研究专项自2019—2022 年度,共立项重大项目32 项(2.74%)、重点项目27项(2.31%)、一般项目1109 项(94.95%),年申报量较大,立项率相对于同类基金的其他专项较低,两大基金专项年度立项课题数量呈增加趋势,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立项数量也逐年增加。2019—2022 年共有543 家研究机构获得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从研究机构所属系统看,1168 项专项基金分布在本科院校1019 项(87.24%),专科院校120 项(10.27%),军队院校20 项(1.71%),党校系统7 项,社科院系统2项;共有1152 位专家学者获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超过60 项。37 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共立项179 项专项基金,占总立项数的15.33%,获得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的单位有36 所,立项5 项及以上的单位有19 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基金项目,资助力度大、资助范围广、产出质量高,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高水平,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能反映出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研究前沿,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性和学术权威性,被学界广泛认可[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领域中已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分析,可剖析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各阶段研究热点、研判未来研究前沿,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对2019—2022 年度625 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20—2022 年543 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共1168 个项目进行分析,并参考2005—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主题演变分析,同时结合基金高被引CSSCI 文献进行研究展望。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已立项项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其次,利用Python 程序编程并调用中国科学院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对选取的基金项目名称进行关键词提取处理,再对研究主题进行修订与合并。再次,通过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 分析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及聚类分析。最后,将计量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进行总结及研究展望。

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热点主题及演变

(一)研究主题计量统计

通过关键词分析共得到1060 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同类词合并后,词频出现10 次以上的有90 个,词频出现3 次的有181个。词频出现20 次及以上的热点关键词依次为:高校(598)、思想政治理论课(515)、融入(24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26)、新时代(213)、教学研究(135)、创新(102)、路径研究(97)、大学生(91)、教学模式(79)、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69)、机制研究(6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60)、红色文化资源(58)、民族(58)、思想政治教育(53)、实践教学(51)、高职院校思政课(50)、大思政(49)、协同(49)、改革(4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46)、课程思政(41)、提升(4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9)、中国共产党(38)、历史(3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35)、评价体系(35)、意识形态安全(34)、教育研究(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3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培育研究(27)、思想道德与法治课(25)、新疆(25)、党史(24)、抗疫(24)、应用研究(24)、爱国主义教育(23)、对策研究(23)、四史教育(23)、学习(23)、理论与实践(22)、历史经验(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2)、教学改革(21)、教学体系(2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高频关键词如图1 所示,关键词词频与图中心位置呈正相关。

图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高频关键词

(二)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研究主题聚类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偏宏观研究,包括聚类1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研究、聚类2 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及历史经验研究;第二大类是相关教学研究,包括聚类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研究、聚类4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研究;第三大类是聚焦不同对象的针对研究,包括聚类5 民办高校及高职高专等思政课研究、聚类6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聚类7 大学生及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请见图2。

图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聚类1: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研究。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革命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时代新人、青年政治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党的历史、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劳动、尊重和保障人权等重要论述研究。另有研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路径、原创性贡献及学理化学科化进行阐释。

聚类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理论及历史经验研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等;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究,比如高校思政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三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观教育的演变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等;四是其他问题研究,如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研究,多方协同建设思政课合力机制研究等。

聚类3: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研究。一是关于各类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课题达244 项,具体主题主要有红色文化、四史教育、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革命文化、工匠精神、中国精神、中医药文化、红色资源、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体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等;二是针对思政课具体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相关研究,如实践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基地、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等研究;三是针对各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研究,主要是相关理论和精神在课程中的融入及应用,以及教学设计、案例库和教材建设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课题31 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课题22 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关课题13 项、“形势与政策”相关课题7 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课题5 项;四是教学评价研究,相关研究有劳动教育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机制、大数据综合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的评价模型、教学有效性评价、全民国防教育指数评价、“思政课大先生”评价标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获得感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思政课增值评价体系。

聚类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研究。一是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相关研究课题61 项,其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46 项,涉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衔接机制、实践教学、教学评估等主题,“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6 项,另有“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馆地校”一体化育人模式等研究。二是“大思政”研究课题,涉及新时代、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研究、教育研究、培根铸魂、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主题。三是课程思政研究课题,涉及协同机制、体系构建、亲和力、实践探索、路径研究等主题。四是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教材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机制、教材插画美育功能等研究。

聚类5:高职高专及军校等思政课研究。一是关于高职高专思政课研究课题,涉及实践教学、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教学创新、体验式、学徒制、德法共育、混合式教学、融合式等主题;二是关于军队院校的思政课研究,涉及习近平强军思想、红色资源、教学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教员队伍建设等研究主题;三是关于民办高校思政课研究课题,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机制、思政课管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等开展研究;四是关于其他类型单位的思政课研究,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艺术类、医学类等高校思政课教学,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边疆地区高校、西部地区高校的思政课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校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比较研究等。

聚类6: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有关思政课教师的针对性研究课题共60 项,一是关于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研究,包括教师话语能力、说理能力、素质能力、教学能力、政治能力、守正创新能力等研究;二是关于教师培养成长机制研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师培训体系研究、教师成长规律研究、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协同工作模式、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研究、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实践研修基地建设等;三是关于教师评价体系研究,诸如新时代各类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高校思政教师准入、评价、激励与退出机制法治化研究等。

聚类7:青年群体思政教育研究。有关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课题共152 项,一是涉及有关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研究,包括国家认同、获得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制度自信、意识形态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精神需求、民族自豪感等主题;二是相关针对性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认知规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成长规律、传承、思想动态、家庭教育、价值导向、亲和力等研究;三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研究,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学生、少先队、港澳台学生、来华留学生等主题;四是主要面向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研究,包括数字时代、网络、人工智能、数智融合时代、网络泛娱乐主义、微时代、虚拟实践教学、在线学习等主题。

(三)研究主题演变分析

通过分析各年度的热点研究主题,可将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热点主题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7 年,相关基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研究主题的立项项目较少。2005 年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若干加强和改进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4],此时期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边疆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等主题开展研究,立项基金涉及学科领域主要是马列·科社、党史·党建、教育学。

第二阶段,2008—2018 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受到持续关注,2009 年教育部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组织实施,特别是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发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相关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两大基金相关主题的立项项目数量与质量也明显提升,但总体基金数量及经费规模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学方法、主渠道、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成为热点研究主题,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内涵不断丰富,覆盖的学科领域也有所扩大,研究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19—2023 年,在原有热点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化,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同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具体意见;2021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断;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5]。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20 年教育部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两大基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资助投入显著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成为学界重要学术热点。此期间,原有热点研究主题得以深化的同时,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金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实效性、思政课改革、思政课堂、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高职院校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红色文化资源、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抗疫精神、协同育人、国家认同、新媒体、人工智能、获得感等研究主题成为热点话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别方面也得到全面丰富,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路径研究、案例研究明显增多。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中教学研究成果较多且多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技术等方面,理论体系、具体课程的研究有待加强。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中还可从以下三方面提升。

(一)完善思政课理论体系建设研究

一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研究。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体系、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有待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研究方面,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存在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问题也是未来的热点研究主题。

二是加强基于过程性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研究。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缺乏整体性设计和系统性规划[6],推进机制受到多元主体、多重逻辑、多层目标、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7],因此需要以战略思维整合为核心要求、以质量思维实现提质增效[8];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还需加强不同主体的针对性研究,特别是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研究方面相对薄弱,2022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也提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需深化教学管理创新、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落实组织实施等意见[9],对于中小学思政课创新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素质能力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等方面研究,还有待开展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三是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历史经验,特别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加强比较研究,把学习历史与了解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研究的创新发展。

(二)研究主题紧跟时代发展前沿

一是加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10],有学者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还存在对教学内容研究不充分、对教学改革质量、质量评价及改革反思关注不足等问题[11],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2]。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传统[13],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及时有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党的最新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改革创新研究中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坚守本正要求、用好基础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新[14]。应继续加强教育强国战略下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形式创新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教学、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研究。另外,思政课教学研究开展已久,相关的评价体系、后评价研究应给予重视,目前还存在评价目标偏重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标准相对模糊以及评价方法相对简单等问题[15],应探索以评促建、以评促研机制,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探索建立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

二是应加强国内外对比研究,立足世界发展大势,以国际化视野,科学判断新的国际形势,注重国家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对比研究,深化和强化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回答时代命题,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内容、新思想;又要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加强国内外比较研究,将“四个自信”自然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由内而外的家国认同感和自豪感、责任感。

三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交互式、情景式、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丰富性与前沿性,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6],并推动研究的科学化、精准化及动态化升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智能化水平。同时,针对不同主体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访谈调研,提升研究成果的信度与效度。

(三)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培育新发展

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延伸到更多学科领域,诸如“大思政”研究中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完善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并拓展研究范式,可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领域复杂问题提供更多研究方法和思路,特别是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具可行性。

二是高校需统筹整合全社会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17],着力构建高校与社会元素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机制,使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社会元素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管理、机制、功能、保障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融合[18],实现“全社会协同配合”。“大思政课”是注重“社会即课堂”的现实观照,要义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19],其具有鲜明的整体性、耦合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理论特征[20],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推动课程不断走向融合、互动、开放[21]。

三是应该注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差异,加强课程思政针对性研究,细化课程教学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更好地贯穿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跨单位、跨机构、跨团队合作,特别是涉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等需多学科跨单位团队联合攻关的大命题,更需要组建交叉复合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以推进系统性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