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本科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启示

2023-12-09 10:26安志放
城市与减灾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目毕业论文危机

安志放

引言

2011 年3 月的东日本大地震、2015 年9 月关东和东北地区的暴雨、2016 年4 月熊本县7.3级地震、2020 年1 月暴发的新冠疫情……给日本国民的脑海中留下了太多痛苦的回忆。他们深刻认识到,给人们带来威胁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全球化而增大,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层面都需要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正因为如此,日本高校纷纷开设“危机管理学部(学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危机管理人才,输送到社会,输送到危机处理的一线。作为最早开设危机管理专业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危机管理专业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高校本科 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千叶科学大学于2004 年创立了“日本第一个并且是亚洲第一个”危机管理学部,日本大学、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等紧随其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高校设定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实践能力,切实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一)从风险素养出发设定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日本列岛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不断,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事故灾难也接连发生,日本人的风险意识普遍很强,他们认为过分安于“我很好”和“我周围的每个人都很好”会导致混乱、恐慌,甚至在危险来临时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日本高校是从风险素养出发来设定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如日本大学“在认识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基础上,将法律思维(运用法律解决纠纷和问题的能力)和风险素养(危机管理能力)相融合的知识作为主体来付诸教学行动,为维护日本秩序、保障国民安全,甚至实现世界和平而努力培养实践解决问题的人才”;千叶科学大学“培养具备危机管理素养和掌握安全知识技能,为实现健康和平的社会做出贡献的专家、技术人员”;仓敷艺术科学大学为“通过以经济、经营学为基础开展广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并能自己有效行动的力量”;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则是致力于培养“拥有系统安全最尖端的知识和正确的伦理观,具有能够应对安全的各种课题和新技术的精深学识、逻辑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从几所大学的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风险素养。

(二)构建基于危机管理学知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日本高校充分认识到,将现实涉及的多种危机与管理相关领域知识进行统一匹配的必要性,也就是将“危机管理学”系统化。危机管理课程体系由一般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组成,一般基础课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国语、保健体育等组成,专业教育课通过本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专业实习课以及以毕业研究为主的综合课目来进行编排实施。

在第一年的课程中,将各个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作为学科基础课目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危机管理学入门”等学部共同课目以及学科基础课目来学习危机管理以及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第二年到第三年,除了学科基础课目之外,还设置了在学科专业课目中通过主动学习、SGD(Small Group Discussion)有效地学习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3 年级开始学习作为从事风险、危机管理人员必要的交流技能、研究手法等。4 年级通过“毕业研究”掌握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毕业研究”作为学科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思考力的综合评价课目,被定位为教育课程的集大成培养环节。

(三)将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在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日本高校通过专业领域相关的现场参观和实务实习(图1~图3),使学生树立起在各个专业领域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态度,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奠定基础。日本高校基于客观的数据,在多种场合下使用PDCA(Plan-Do-Check-Act)等方法培养能够应对危机的实践技能。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著名的美国学者休哈特首先提出,主要包括四个层次:P(计划)、D(执行)、C(检查)、A(行动)。PCDA 循环的含义就是把这四个阶段按照顺序往返循环,在循环中不断地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找出未解决的问题,遵循以上四个层次循环下去,主要特点表现在循环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阶梯状向上攀升。在日本高校的危机管理学部,学生以实践形式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对问题提出逻辑性、实践性解决方案的能力,他们将成长为即时战斗力人才。

图1 千叶科学大学学生消防实践学习

图2 千叶科学大学学生警察实践学习

图3 日本大学综合防灾演习

(四)以毕业研究为指向广泛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

紧紧围绕“毕业研究”,日本高校广泛开展旨在解决世界面临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活动。通常第一年以法学、社会学、信息素养等综合教育课目和语言为中心,学习作为专业课目基础的广泛知识,并通过必修课目“自主创造的基础”,明确将来“领域”和“职业”的方向性。第二年,设置了架起“研讨会”桥梁的“基础研讨会”,即在上学期开展“基础研讨会”,学习调查、研究、演讲的基础;下学期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举行“研讨会”。第三年是加深专业学习的一年,除了主修专业课程和辅修专业课程外,其他领域大部分的拓展课程都可以选修,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节奏以研讨会为中心,致力于实地调查和协同研究。第四年学生将根据自己选择的领域和职业生涯培养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确定自己的目标路径,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毕业论文写作,最终在“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成果(图4)。

图4 千叶科学大学危机管理学科研讨会

日本高校本科危机管理人才培养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直未设置危机管理专业,各高校只能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安全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直到2019年才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类下增设应急管理专业,代码120111T,修业年限4 年。众所周知,“应急管理”属于“危机管理”知识领域中的一个部分,不过它更加注重实务和操作。国内各高校的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纷纷获批招生,这无疑为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和人才培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本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教学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我国各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办学特色、行业优势等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普遍使用“能力强”“素质高”以及“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表述,但什么才算得上“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又怎样体现?却语焉不详。日本高校认为与危机管理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工、生产管理、社会学等学部中仅仅是独自处理了其中的一部分。像当下这样高度发展且日趋复杂化的社会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紧急事态变得极其多样化,必须同时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状况。例如,大地震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涉及火灾、爆炸、交通阻断、地质灾害、建筑物破坏、生命线损坏等多个方面,应该着手应对的措施当以拯救生命为首,开展防止次生灾害、确保生命线、信息收集和发送、原因查明、生活环境的保护、感染症对策、涉及宠物和家畜对策等多方面的行动。从危机管理尤其是风险治理的立场来看,需要制定灾难发生前的预测和预防以及危机对策手册,紧急事态暂时结束后的复发防止策略、对环境的影响调查以及心理学上的后遗症(PTSD)对策等。因此,为了妥善应对这些事态,要通过掌握危机管理的素养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各种各样的领域探求解决各种危机问题的头绪及对策,以培养愿意为营造舒适社会环境做出贡献的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构成。通过比较我国颇具代表性的高校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其整体偏向公共管理、社会学,专业课程看似体量庞大,但真正涉及危机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涉及应急技术的课程仍较为匮乏,如风险评估与预测分析、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应急演练设计与实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危机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水平。相比之下,我国课程体系专业性还比较弱,且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差异化特征明显,此举虽可理解为依托自身优势培养“特色”人才,但究其实质就是“因人设课”,没有充分考虑危机管理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应急管理的现实工作需要,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综合性不强。日本高校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知识甚为复杂,其课程资源趋于综合,既可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也充分考虑了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各高校还开设自己的一些特色课程,如千叶科学大学的“无人机操作概论”,就是针对危机管理领域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而专门开设的运用、操纵无人机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又如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BCP指的是针对灾害等紧急事态,为了在将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保证业务继续、及时采取早期恢复措施而事先拟订的计划,学生将学习企业和各种组织的BCP 制定方法。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危机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能“身临其境”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际应用,而真正有效的实践学习离不开教学硬件设施的有力支撑。目前,在我国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仅有极少数高校搭建了突发事件情景构建、模拟推演、逃生训练平台,部分高校配建了与专业相关的应急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基本的专业相关软件,但仿真模拟实验毕竟与实际的应急管理基本流程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甚至还有高校根本没有配建实验室,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使得专业学习变成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高校通过配置实践性的演习课目,将学生置于面临危机考验的应急现场,体验作为协调人如何更好地发挥管控危机的协调能力和交涉能力(图5)。如千叶科学大学开设的“无人机操控实践”,不仅提供了一个无人机飞行不受限制的专门环境,还足额配备飞行器材,以满足学生取得“无人飞机操纵技能证明”的练习需要。又如“就业能力培养特论”,就是一门以危机管理宣传训练(模拟新闻发布会)为基础的演习型课程,除了集中的理论讲授外,还以实际发生的事例设定场景,模拟扮演危机管理专家、新闻记者等角色,在充满紧迫感、扣人心弦的问答交锋中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我国高校应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设置与规范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能够进行应急处置情景模拟、应急决策角色模拟的实验室,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图5 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灾害事件伤病者模拟救援演习

(四)毕业论文教学的启示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论文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本科教学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危机管理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缺乏系统化设计,往往将毕业论文教学当成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大都缺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前期铺垫,即便开设为数不多的一两门,也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度不够。危机管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撰写论文离不开实地调查研究,但大量的本科论文却一点“不接地气”,仅仅停留在对二手资料的剪切、复制、粘贴与加工,极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这恰恰暴露出日常教学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日本高校科学地将毕业研究训练均衡分散在四个学年相关知识模块中,而不是集中通过某一段时间或某一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他们除了重视毕业论文要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外,还极为注意其他前期教学环节与毕业论文的衔接。因此,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都应树立毕业论文的系统化思维,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等环节贯串起来,就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搭建坚实平台,为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奠定牢固基础。

总结

总之,尽管中日两国的国情及教育体系存在差异,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同,但是日本高校的本科危机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可为我国危机管理教育提供参考。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社会安全和谐稳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课目毕业论文危机
基于Excel的军事体育考核成绩统计表的设计与实现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取消还是改革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