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理应关注的三大维度

2023-12-12 13:32周国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赵州桥知音立德

文|周国锋

2022 年版课标针对“立德树人”的目标,积极倡导要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关键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板块和环节之中,形成相机渗透、润物无声之境。因此,教师要以贴近学生内在认知的方式,引导学生语言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协同发展。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依循课程定位,在回归本位中落实“立德树人”

2022 年版课标将核心素养分解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核心维度。其中,“文化自信”作为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动力,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信心,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和继承动力。借助文化自信推进“立德树人”,教师要巧妙地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理解文化,并在悦纳文化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交往故事,蕴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知音文化。但究竟什么是知音文化呢?其蕴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如此直接追问,势必影响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即便有所得,也基本都是停留在信息化、概念化的层面。这篇小古文蕴藏着鲜活的故事资源和可感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洞察和把握知音文化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感性素材。鉴于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教学内容:在整体把握内容、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紧扣“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时,两人一弹一猜的画面,先从字面上理解“知音”,即能听得到对方弹奏的声音。随后,紧扣文本中的“志”字,相机拓展“高山”和“流水”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感受“知音”所包含的内在志向之意。紧接着,利用情节发展,引导学生聚焦俞伯牙“断琴绝弦”的举动,形成深度辨析:俞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他这样做值得吗?让学生在思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俞伯牙这一举动背后所抒发的对锺子期的深厚情感。教学至此,学生对于这一故事中所蕴藏的知音文化已经形成了较为通透和深入的理解。教学最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对这篇小古文人与事的把握、对知音文化的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说一说当下社会,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中的文化资源,教师将理解文化的过程融入到感知语言、把握内容的环节之中,为学生搭建了思辨认知的平台,运用思维深入辨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还将传统文化置放于当下社会的道德标准,让学生通过说的方式,重新审视知音文化,并将知音文化置放在全新的价值体系下,生发出独特的价值内涵。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理解文化、辨析文化、继承文化的过程,推动了文化自信的巧妙落实,更凸显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课程定位。

二、依循编排原则,在双元并进中落实“立德树人”

事实上,教材中“立德树人”的资源不仅仅藏于特定的课文中,而是散布于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就为很多一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目标提供了载体。教师要更新理念,丰富认知,重新回归到语文课程的范畴中来,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德育课程与语文课程中的“立德树人”区别开来。教材在编排中体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教师要紧扣“人文主题”这一抓手,让学生在深入细读、探寻价值的过程中,明晰整个单元以及单篇课文所承载的德育训练价值,并找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让“立德树人”有章可循、有体可依。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者所设置的人文主题选用了清代将领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发展的内在担当。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入选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极为典型,可谓处处都指向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作者就以生动准确、细腻感人的描写,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情感以及作为国家领袖的伟人胸怀,面对自己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消息,表现出悲怆而又果断的复杂心情。

从这个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入手,教师就可以巧妙利用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将体会人物情感、强化道德浸润的核心目标寄托在语文要素上,即在感受与品味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中来达成。如可以组织学生先从父亲维度入手,紧扣“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着头”“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等关键字词,感受毛泽东内心的悲痛不已;随后再从国家领袖的角度入手,借助“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以及连续的几个反问句,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由此一来,无论是对儿子的思念,还是伟人形象,都在学生品析语言、洞察人物内心的思辨和品味过程中得到了悄然落实,激发了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也懂得了要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依循认知规律,在扩展空间中落实“立德树人”

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需要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不断变革,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范畴,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搭建平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切实、牢固的支架,旨在激活思维、调动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真正的思考。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直接将“传统文化”的字样融入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赵州桥》是一篇经典作品,作者分别从赵州桥的架构和外观等不同的层面,以生动准确的语言展现了赵州桥的特点。从体裁来看,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科普类小品文,既有丰富而准确的科学性知识,又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兼具了科学性和审美性。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存在太大的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的留白处拓展出更加丰富的价值空间,如可以从赵州桥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入手,作为一座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被誉为“世界桥梁建筑精品”的作品,赵州桥在当时的造桥工艺上有着哪些精妙之处呢?同时,这座桥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可以从桥面上的装饰入手,通过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2022 年版课标积极倡导跨学科学习,旨在借助不同领域的资源,形成教学合力,提升教学效果,助力“立德树人”的不断落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整合资源,借助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直观感受,将阅读资料和绘制图片进行有效整合。仅仅从资料而言就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和类型:除却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区分之外,资料可以是对赵州桥长度、宽度等维度进行翔实的介绍,也可以是其历史悠久等方面的介绍,还可以是对赵州桥所在地河北省赵县风土人情的介绍等。有着这样的铺垫认知,跨界学习就有了基础和支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揭示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等主题内涵,在触摸语言、理解内容、把握主题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共鸣,共同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而感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巧妙地将课文内容和描述的对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情境,通过资料的广泛搜集、探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寻找并制订了“立德树人”的内在支架,为培植学生正确的“三观”设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的落实需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入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赵州桥知音立德
知音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山水知音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