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工程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实践

2023-12-12 03:50潘涛霍如杰潘康张佳梦董伟
化工管理 2023年34期
关键词:危化品环境工程化学品

潘涛,霍如杰,潘康,张佳梦,董伟

(1. 江西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省矿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2. 江西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现代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的心脏。高校科研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危化品管理是科研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它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和管理水平[2]。

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 2022 调整版》规定,危化品(特指需管控的化学试剂)一般包括: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高毒物品和监控化学品等。高校实验室作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科研实验室,与本科生常规教学实验的基础实验室相比,通常被认为是高风险环境[3]。因此,这些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矿业、冶金等学科相比,环境工程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共融,已经成为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然而,环境工程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其针对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知识储备有限[4]。因此,如何提高环境工程科研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水平,是当前实验室安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20 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

通过web of science、知网、百度、Bing 等网站进行广泛搜集,发现自2000 年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共发生安全事故163 起(图1)。其中,由危化品保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超过50%[5]。在我国,承担社会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的主要任务一般由中国科学院、高校和企业承担。中科院系统和企业因为相对单一的科研环境,因而实验室管理相对完善。而高校一方面承担了较重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育人工作,因此在实验室特别是科研实验室的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图1 2000—2022 年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

根据上述高校实验室事故统计分析,危化品事故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危化品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6]。目前,高校实验室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会被不同的人使用,面临着火灾、爆炸等威胁,可能造成人员的损失。例如,2018 年12 月26 日,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简称“12·26”事故),事故造成3 名学生死亡[7]。经查明,实验用镁粉(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与磷酸(危险化学品) 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产生的火花所点燃继而引发爆炸。因此,高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形势严峻[8]。

2 环境工程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培训不足导致学生对危化品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漏洞中之一是培训不全面,这可能使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实验的化学品存在哪些危险。另一个问题是,培训更新不及时。在“12·26”事故中,实验室负责人未对所在实验室学生开展系统的安全培训,实验学生对实验所需镁粉、磷酸、过硫酸钠等危险化学品认识不足[7]。

因环境工程研究生学科背景相对复杂,笔者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近3 年研究生生源背景进行统计发现,学生本科专业除环境类专业(约占50%) 以及化学基础相对较好的生物、化学类专业(约占30%)外,还包含约20% 的地理、土木、地质、测绘等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专业。因此,若不经过系统细致的危险品知识培训,那么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实验中,将面临危化品使用风险。

2.2 危化品超量购买和存储

2013 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技厅〔2013〕 1 号),严格规定了高校危化品管理工作。尽管该规定对危化品分库、存在等操作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但是对危化品超量购买和存放并未给出细则。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科研实验室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危化品。在“12·26”事故中,该实验室购买了30 桶镁粉(约1 t)、6 桶磷酸(0.21 t)和6 袋过硫酸钠(约0.2 t),数量严重超标[7]。同时,这些危化品未向学院登记,且存放在不具备危化品存放资格的模型室和综合实验室内,不符合存储要求。

2020 年10 月,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稳定,2023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规范了危化品的使用和管理。

2.3 危化品全周期管理不完善

由于学生、导师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认识不足,导致目前的危化品管理未能覆盖全生命周期。例如,一些高校只关注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和审批,而忽略了使用、储存、运输甚至处置等其他程序。同时,对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认识不足,进一步导致危化品信息不对称(即严重滞后和信息孤岛),可能使应急人员出现失误,让情况进一步恶化。例如,在“12·26”事故中,校方管理人员并不知道实验室中存放了何种危化品,存放了多少危化品和放置地点,结果在救火过程中,致使事故规模扩大了数倍[7]。在该事件的事后调查报告中披露,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登记科研用危险化学品现有存量为160.09 L 和30.23 kg,但未登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9]。

2.4 危化品管理信息化手段匮乏

目前一些实验室管理流程不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流程。实验室危险品采购往往需要采购者提供供应商资质和纸质化台账,较快的审批效率往往导致未审批先购买的现象发生[10]。另外,审批部门一般对大量购买危险品要审核评估,过程也相对繁琐。但在“12·26”事故中,该实验室购买的镁粉和磷酸并未得到审批。同时,尽管纸质台账可以系统地记录采购人、购买量、采购途径和实验室等详细信息,但危化品使用量、残留量、空瓶处理等信息往往很难追踪[10]。这种纸质台账记录的不及时和不完善,让管理者无法实时掌握科研实验室对危险品的使用动态。

3 提升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3.1 深化危化品安全培训

高校应确立实验安全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等要求,制定详细的危化品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学校的科研活动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在制度的保障下,开展系统而细致的危化品安全培训,对环境工程研究生,培训应区分有化学背景和无化学背景的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开展实验室准入制度,参加培训的同学必须通过考试获得实验室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另外,各科研实验室负责人应根据本实验室科研实验特点,对实验室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学生熟悉操作流程,对本实验室所用危险品的性质、可能出现的危险、如何防护以及事故处理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3.2 危化品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完善的危化品管理体系。对易制毒、易制爆、剧毒化学品,采取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对存量较多的危险品,应限制采购数量。采用集中申报和临时申报相结合,避免一次性采购太多带来的管理风险。建立完整的危化品管理台账,入库量、使用量、残留量、空瓶处置、使用人、审批人等数据应记录完备。科研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危废应分类集中后,在危废室内暂存。与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公司签约,及时清理,避免存量过多从而引发危险。

3.3 危化品信息化管理

开发可以轻松更新危化品采购人、使用者、存储位置和库存信息的软件程序,建立一个危化品使用和管理的信息化跟踪系统[11]。这样的系统促进了最初由不同科研小组或实验室购买的化学品的共享,避免超量购买和过期存储。学院中同意共享化学品的实验室越多,危化品更新和使用频率就越高。虽然对系统建立的跟踪比简单的库存管理更复杂,并且需要更多精力进行维护,但对高校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的统一管理更加有利,让危化品的存储和使用更高效[12]。

4 加强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实践探索

我校环境工程学科现有科研实验室共12 间,每间实验室面积约48~124 m2。在危化品管理改革之前,每间科研实验室都拥有单独的危化品储藏柜,学科并未统一管理。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随后,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升高校校园安全和人才培养整体水平[14]。因此,近年来,我校对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在制度、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危化品管理体系。

4.1 制定危化品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准入制度

我校已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和教研室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制定了如《江西理工大学实验室工作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修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危险品管理办法》等实验室安全和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具体执行上,每个学年初期,学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与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中心主任与各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各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与科研实验室导师、科研实验室导师与研究生和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本科生,分别签署《危化品使用和管理责任状》。

实行科研实验室准入制度。每位同学均需要参加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在考试后获得“江西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合格证书”,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另外,学院实验中心也会组织研一学生,参加危化品入库、领用、审批、归还及危废处理的统一培训。环境工程学科针对我系研究生学科背景比较复杂的特点,对那些没有化学学习背景的同学,开展了危化品分类、毒性、安全使用规范和危险处置的强化培训,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危化品认知水平。

4.2 信息化的危化品生命周期管理

危化品管理改革前,环境工程科研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普遍具有以下缺陷:

(1)台账不清。一些导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危化品种类、数量、存储时间,没有清晰的认识。出入库、领用和审批等信息缺失,难以追踪危化品生命周期。

(2)试剂混放。存在有酸碱同柜、氧化剂还原剂同柜、易制毒与普通化学品同柜等现象。由于准入教育和培训不足,学生对危化品缺少理性认识,试剂混放情况比较突出。

(3)试剂柜不合格。存在木柜、铁柜、塑料柜等各种样式和规格,且普遍不具有双锁。木柜发霉、铁柜锈迹斑斑、塑料柜搁板弯曲变形等诸多问题,让危险品存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4) 试剂存放位置不合理。试剂柜挨着烘箱、气罐、高压灭菌锅、马弗炉、冰箱等情况普遍存在。

2019 年,学院为学科建立了独立的危化品储存库和危废暂存库(图2),并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危化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网上管理平台,科研实验室使用用户端可方便进行对危险品的申请购买、入库、领用、归还、空瓶处置等操作。导师、实验室主任、学院实验中心可在管理端进行审批流程。同时,管理端还可方便地查看危化品总库存和课题组的分库存。对暂时不用的危化品,教师可以共享给其他课题组使用,等下次危化品统一采购后,再在系统中进行归还操作。科研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渣,通过在追踪终端填好分类和重量后,可申请转存到危废暂存库中,进行统一管理。

图2 危化品储存库和危废暂存库示例

另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研实验室安全巡查制度。实验室学生助理每天巡查,系/ 教研室实验室主任每周巡查,学院主管领导每月巡查,学校不定期巡查。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填写实验室整改汇总表,逐级上报。对发现的问题,能现场整改则立即整改,需要人工或技术支持的则需写明预期整改时间。落实导师是实验室第一责任人,问题发现和整改要求导师全程参与。

4.3 完善的事故处理与安全措施

尽管学校已经做了充足的危化品安全培训与管理,但绝对的零事故是很难达到的[5]。因此,每间实验室配备防毒面具2 个、防护服2 套、防火毯1 个、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水基灭火器各1 瓶,一旦实验室发生火灾,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迅速逃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灭火操作。同时,在每个水池上都配备洗眼器1 个,一旦实验人员眼部不小心接触了酸、碱、有机溶剂等,可利用洗眼器快速清理。另外,在科研实验室走廊的两端,还配备了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可快速清洗被危化品大面积伤害的实验人员。

5 结语

危化品安全不仅在科研实验中至关重要,也是实验室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科背景相对复杂的环境工程学科来说,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有关危化品的培训和安全准入势在必行。基于信息化的集中管理,让危化品的全生命周期追踪变得可行,这将极大降低危化品给科研实验带来的风险。总之,大学科研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校环境工程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改革与实践,为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提供了样板。

猜你喜欢
危化品环境工程化学品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从一起案例谈如何认定危化品的代加工行为
淮安市构建危化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装备环境工程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