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控措施

2023-12-13 04:11黄国廷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热病耳病病原

黄国廷 杨 礼

(1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镇畜牧兽医站 贵州 沿河 565318;2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沿河 565300)

猪“高热病”也被称作“猪无名高热综合症”,是以生猪高热为典型症状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猪高热病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当时发病病原没有被认知,临床症状以高热为主,而且也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时,人们将其称为“无名高热病”。不同年代人们对高热病的认知不同,20 世纪60 年代,无名高热病是指猪瘟,20 世纪70 年代是指猪附红细胞体病,20世纪80 年代是指猪弓形体病,20 世纪90 年代是指副猪嗜血杆菌病。目前,人们倾向于是指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的,其中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诱发的主要病原。

1 引起猪高热病的病因

1.1 引起猪高热病的传染性因素

1.1.1 病毒。可以引起高热症状的病毒种类较多,主要的病毒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 型(PCV-2),其次有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 和猪细小病毒(PPV)等[1]。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 型在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具有混合感染、协同作用的特点,而且这几种病毒都可以侵袭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功能,导致猪群出现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当猪群感染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后,病毒复制迅速,使正常的免疫机能受到干扰,导致疫病迅速扩散蔓延。在养殖生产中,当猪群受到长途运输、转群、免疫接种、高温等应激刺激时,猪群的抵抗力降低,也可以诱发发病。

1.1.2 细菌。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以后,也会出现高热症状,病情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1.1.3 寄生虫。猪感染弓形虫等寄生虫后,也会出现高热的症状。

1.2 高热病的诱发因素。到目前为止,导致猪出现高热症状的主要原因为病原微生物感染,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传染因素,成为高热病的诱发因素。

1.2.1 饲料因素。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全面或者比例失衡,尤其是日粮中能量蛋白比失调,缺乏微量元素或者维生素,都会成为疫病流行的诱因。饲料感染霉菌,特别是玉米、花生饼、米糠等饲料原料,如果处理不好、水分含量高就会导致发生霉变,产生霉菌毒素。如感染曲霉菌以后就会产生曲霉菌毒素,感染黄曲霉以后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而且饲料霉变往往会同时感染多种霉菌,这些霉菌毒素会引起生猪的免疫器官发育不良,引起器官萎缩,使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抗体的产生受到抑制,影响疫苗接种后的效果,降低免疫性能,容易诱发疫病的爆发流行。

1.2.2 饲养环境因素。猪群饲养环境恶劣,猪舍内阴暗潮湿,通风措施不良,夏天温度高且湿度大,冬天寒冷且保暖措施差,容易导致猪群出现热应激和冷应激,使得猪群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病菌、病毒等,而且免疫抑制会导致疫病的非典型化,使得病毒、病菌等在猪群内长期存在,引起多种病原的并发或继发感染,加重疫情,造成更大的损失。

1.2.3 药物因素。在疾病治疗和动物保健过程中,不规范用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周期长,可以导致药物残留,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药效,影响保健和治疗效果。还有的药物自身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产生影响,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性能,影响淋巴细胞DNA的合成和有丝分裂,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环磷酰胺、白消安、噻替派等烷化剂,用量过大会对T 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阻断。还有一些抗代谢药物如6-巯嘌呤与硫唑嘌呤等,可以对蛋白质、DNA、RNA 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影响T 细胞的机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2]。

1.2.4 生物安全措施不科学。养殖生产中消毒不彻底或者使用假冒伪劣的消毒药品,不仅会影响消毒效果,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影响猪群的抵抗力。病死猪以及病死猪所用的垫料、吃剩的饲料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所在猪舍以及使用的料槽、水槽等用具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导致病菌扩散,引起猪群发病。经过对当地的猪场调查发现,病死猪处理不科学以及病猪舍消毒不彻底是导致“高热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2.5 没有完善的饲养管理体系。养猪场没有完善的饲养管理体系,卫生消毒、封闭管理、驱虫方案、饲喂方案、免疫程序等没有形成制度化,不科学、不完善的管理,增加了疫病感染的机会,这也是中小型养殖场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2 防控措施

2.1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区域净化。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做好综合措施以防多种因素对生物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引种要规范,以免带入病原微生物;人工授精要从正规的企业引进冻精,确保精液中不含有高致病性PRRSV、PCV-2 等病原,以防经授精传播疫病,对于接受配种的后备母猪也要进行各种病原的监测,没有疫病才可以作为种猪来进行生产;对于进出养殖场的运输车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带进病原;养殖场的饮水标准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保饮用水干净、卫生,对于饮水管道要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细菌的增生繁殖;PRRSV、PCV-2 等病毒还会通过空气传播,因此还要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空气清新。此外,还要做好猪场周围环境和内环境的安全评估,加强种猪场以及周边区域内的疫病净化工作。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种疾病的净化措施和净化标准,逐步在本猪场以及周围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疫病净化,从源头控制疫病的传播。已经实现某种疫病阴性的猪场,还要加强管理,以防出现再次感染。疫病的净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养殖生产者主动配合,也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2.2 做好饲料以及饲养管理。饲料的营养水平和质量对猪群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饲料营养要全面,尤其要添加足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天气炎热的时候,添加维生素和电解质可以降低热应激给猪群带来的影响,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还要提高饲料的质量,要采购没有霉变的玉米、麸皮、豆饼等作为饲料原料,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饲料或原料一定要根据霉变情况进行处理再利用,如将发霉的部分丢弃,剩余的部分添加硅铝酸盐类吸附剂吸附霉菌毒素,以降低霉菌毒素带来的危害。养猪场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给猪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做好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养殖场最好采用封闭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完善疫病检疫防疫制度,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应激给猪群带来的刺激,做好转群、疫苗接种、剪耳断尾等工作。在养殖生产中,合理使用添加剂和抗菌药物,做好猪群的保健,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2.3 做好疫苗免疫

2.3.1 选择合适的疫苗。引起猪高热症状的疫病很多,因此要根据猪场的实际发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工作。现在市场上的疫苗种类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要强,但是免疫期较短,活疫苗的安全性不及灭活疫苗,容易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但是免疫力强,免疫期长,养殖场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疫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疫苗。如我国猪场蓝耳病阳性率高,对该病实行强制免疫计划,但是非疫区要慎用活苗[3]。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苗很容易出现毒力返强的情况,甚至疫苗毒会和野毒重组,增加了流行毒株的种类,使蓝耳病的流行更严重,也使蓝耳病的控制更加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疫苗非常重要,蓝耳病阴性场不能用疫苗进行免疫,只能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预防蓝耳病的发生;蓝耳病阳性稳定场也不建议用弱毒苗进行预防,同时引种时也要引进阴性后备母猪,通过对猪群的净化,逐渐使猪群稳定;对于蓝耳病比较活跃的猪场,可以适度应用蓝耳弱毒疫苗进行免疫。进行预防免疫,要尽量选择安全性高、产品质量稳定、毒力不会返强的疫苗。

2.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制定免疫程序不仅要考虑当地疫病的种类以及疫病的控制效果,还要考虑疫苗的种类、抗体产生的快慢、免疫次数等因素的影响。预防猪高热病,重点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还要考虑猪伪狂犬、链球菌2 型、巴氏杆菌等威胁较大的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制定免疫程序可以参考农业部推荐的程序,并结合本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了提高免疫效果,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补免,只有当猪群的抗体水平达到一定的阈值才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要维持抗体水平,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或影响免疫效果,如预防种公猪猪细小病毒病,要在仔猪8 日龄的时候进行首免,然后每年加强免疫1 次,以维持抗体水平。

猜你喜欢
热病耳病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浅谈“热病可灸”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