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2023-12-13 06:49高永应
西部资源 2023年5期
关键词:州市隐患工作

高永应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机理;防治对策;贵州省盘州市

盘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采矿、交通等工程活动频繁,村庄多分布于山腰坡脚,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危险性高,受威胁人口多,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之一。研究盘州山区地质灾害成因,探索防治对策,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全面研地质灾害防治背景,找准防治短板

1.1 地质背景

1.地质构造复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远程效应扩散,集中体现在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和挤出扩展-地壳隆升两种构造。全省境内大范围产生褶皱、断裂,造就了贵州独特的构造组合特征。多次造山的地应力场在复杂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三类构造类型:直扭型、挤压型、旋扭型,形成复杂多变的高原应力。盘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和断层。区内主要断层有鸡场坪断层,盘县断层,保田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少量北西向断层,近期活动明显。主要褶皱情况:盘关向斜:位于盘州市中部,轴向从南向北,长约45km,宽5~20 km,地层为中三叠关岭组;珠东背斜:位于盘州石桥一带,轴向为北东向,背断层发育,被构造切割,轴部地层为石炭系地层,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罐子窑向斜:位于盘州市柏果镇—英武镇一带,走向为北西向,呈“S”形,是普安山字构造的一部分,出露地层主要是马平组以及下二叠统栖霞与茅口组厚层灰岩、石碳系中上统黄龙组。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多变的地应力场造成盘州岩体破碎。

2.地形陡峭。盘州市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切。自然村寨多分布于斜坡带及山脚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2011年以来,贵州省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613起,其中滑坡灾情主要发生在25°至40°地带,占滑坡灾情总数的75.8%,其次是10°至25°和40°至60°地带,占24.2%;0°至10°和>60°时,发生滑坡概率很小,统计期间未发生灾情;88.3%崩塌灾情主要发生在60°以上地带,占崩塌灾情总数的88.3%,其次为60°以下区域,占崩塌灾情11.7%。

3.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盘州市境内岩体主要有页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粉砂岩、玄武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等,土体主要有粉质粘土、砂砾石土、砂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大,工程地质特征也不一样。岩层有以下四种组合:硬质岩类、软硬相间岩类、软质岩类及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其中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石结构致密、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力学强度高,工程力学性质好。坡度大、地形陡、裂隙发育的地段易形成崩塌。软硬相间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性不均,软弱夹层存在,导致容易形成顺层滑坡或产生不均匀地基沉降。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石抗风化能力弱,遇水易软化,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抗压强度低。该类岩组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易发生滑坡【1】。

1.2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1.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外因之一。强降雨后,地面雨水短时间内无法全部下渗,在地表形成滞水,岩土体含水量增加导致坡体自重增加,水头压力也会增大。雨水下渗至滑动面后,滑动带岩土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发生灾害。经对2011年以来的灾情数据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主要呈现以下关系:一、随累计降水量增加而增。按照1-5天累计降水量分析,当降水量大于250 mm时,地质灾害发生比例由5%上升至15%,当降水量达到100~250 mm时,地质灾害发生比例由12%上升至31%,当降水量达到50~100 mm时,地质灾害发生比例由17%上升至20%。持续强降水过程中,5日累计降水达到100~250mm时,地质灾害发生比例增幅较大。二、多发生在主汛期。受极端气候影响,盘州近年降雨较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常伴随短时强降雨,全年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5 月至9 月,此段时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80%。三、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降雨强度增加后,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全省103起地质灾害发生在大暴雨,占比31.0%。11%~17%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小雨-大暴雨过程中。

2.人類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发生。工程活动改变地质应力,未实施相应防治措施及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近年来有增加趋势。近十年来,全省人类工程活动共引发地质灾害138起,造成人员伤亡数占比41.5%。主要集中在切坡建房(62起,占比44.9%),采矿活动(43起,占比31.2%),公路工程挖填方(33起,占比23.9%)等领域。

1.3 地质灾害防治认知水平

1.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受当前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限制,仍然有很多风险高、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隐患未得到精准识别。盘州市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隐蔽性强,很多隐藏在深山老林内,人迹罕至,往往难以排查发现,加之部分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灾难前的预兆不明显甚至无前兆。这些特点使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成为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也直接导致贵州省隐患台账外地灾的发生比例达45.5%(全国约70%)。

2.部分地方对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地质灾害防治事务繁重,部分地方对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在防治部署落实、隐患巡排查、临灾避险撤离等工作方面有差距,部分地方产生麻痹懈怠思想。

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部分相关工作开展需具备相应等级的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如应急调查、调查评价、成因分析、勘察治理等工作均需具备资质的单位完成,日常的巡查、排查、监测预警、险情灾情调查也需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当前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队伍主要依托地勘单位驻县技术人员,地灾防治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对外部技术单位的依赖性较强。

2. 探索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

2.1 推行“风险斜坡+隐患点”管控机制。一、优化防控区域。以前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管控为主,隐患点以外的区域关注度相对较弱,随着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要求不断提高,加之管控区域以外地质灾害发灾数量居高不下,探索现有隐患点台账以外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及管控迫在眉睫。2021年地质灾害详查后,盘州市共排查出风险斜坡444处。二、优化管控措施。盘州市开展1:1万地质灾害详查,划定具备成灾条件的风险斜坡,参照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给风险斜坡安排巡查员,专业技术员,落实乡镇领导,自然资源、村干部等地灾防治责任人。下步将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逐步在风险斜坡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2023年,将风险系数较高的19处风险斜坡调整为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隐患等级动态管理【2】。

2.2 严防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一、科学规划。根据划定的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科学规划,合理选址,规避地质灾害影响。在新建项目、乡镇、城区建设规划阶段,将地质灾害影响作为重要决策依据。二、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21年,盘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将地质灾害防治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项目的选址、规划、立项、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把好地质灾害安全关,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同年,在省内率先推行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市在建及生产的66个煤矿全面完成评估工作,煤矿按照评估的建议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每年开展一次评估复核工作,根据煤矿开采情况,1-2年动态开展评估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在审批宅基地时安排工作人员参与选址,避让地质灾害隐患,合理施工,避免建设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安排专业队伍到现场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简易评估。切实防范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3】。

2.3 统筹推进避险搬迁。一、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对危险性较高的隐患点,提前谋划搬迁治理项目,安排技术保障单位开展调查,编写勘察设计报告,争取资金实施搬迁治理,消除隐患。二、督促责任主体履行防治义务。大力开展人为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动采煤诱发地质灾害专项整治工作,督促煤矿履行防治义务,对煤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实施搬迁治理,落实监管措施,消除采煤诱发地质灾害遗留问题,督促煤矿企业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规定,避免采矿诱发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抢抓政策利好【4】。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重大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项目,努力降低自然诱发地质灾害风险。在全省率先推行衔接房地产相关政策助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试点工作,利用房地产相关政策及上级专项资金,补助受威胁群众购买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等,2022年争取到中央搬迁避险资金1424万元,计划搬迁356人。

2.4 夯实群测群防基础。按照“一点一案”要求,制定一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二类地质灾害隱患区防灾避险预案,建立隐患监测点,设置明显警示标牌及撤离路线,落实“点面双控”要求和隐患点“一体五位”防范责任,做到监测员落实到位、巡查员落实到位、培训到位、一类隐患点演练到位、“两卡”发放到位、补助发放到位等“六到位”。按照“全覆盖”要求,申报安装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保持全年全天候24小时在线,及时调度、核查、处置黄色以上预警信息。联合气象、应急等部门做好风险研判,及时更新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隐患点信息,对陡坡地带、已切坡建房的村民纳入重点排查区域和气象风险预警重点推送群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保障各级防治人员及时收到预警信息,全面做好应急处置。严格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要求,敏锐发现灾害迹象,科学判断,有力组织,提前撤离。2022年,盘州市发生地质灾害险情15起,因预报及时撤离避让果断,安全转移1024人,未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

3.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效

3.1 责任进一步压实。一、组建领导机构。建立了盘州市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全面负责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防范、监管等工作,初步形成指挥统一、运转高效、权责分明、保障有力的防治指挥体系【5】。下发文件明确指挥部组成人员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压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二、压实工作责任。每年汛期前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市人民政府与乡(镇、街道)、行业部门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乡(镇、街道)与各村(居)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逐级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压实责任,全力提升乡、村两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全市共安排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及风险斜坡巡查员760余名,全部落实监测巡查补助,发放监测巡查装备,购买意外伤害险,实现“有报酬的责任”,打牢压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三、开展督导。印发《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盘州市、乡(镇、街道)政府领导联系包保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工作机制,在汛期及强降雨集中时段,包保领导要到联系点开展调研督导工作,着力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

3.2 防线进一步巩固。一、隐患排查更加详细。2018年开完成全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2021年完成优于1:1万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工作、全国第一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工作,健全隐患点管理台账,持续推进全行业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建立问题台账、整改措施和防范责任“三个清单”,按照诱发因素及“管行业管地灾”要求,对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及时交办、督办相关行业部门做好监测、巡查和治理工作。截至2023年初,全市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729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308处,风险斜坡421处),受威胁群众13.4万人。二、科技设备投入更加充裕。在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室装备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设备并完成调试,派人参加指挥平台业务培训,负责平台数据录入更新。按照宜装则装的原则,安装大型自动化监测设备并上线运行331处,安装GNSS 972台、崩塌计292个、雨量计259台、裂缝计68台、含水率计25台、多点位移计1台、倾角计122 台、简易滑坡伸缩仪337 台、无线预警广播238套,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全覆盖。三、专业技术力量更加充实。与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和有色金属勘查局二总队签订技术保障协议,2个技术保障单位共20名技术人员常驻盘州市,保障盘州市级防治工作在编在岗专职人员不少于10人,乡级防治工作在编在岗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村级明确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解决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3.3 避险机制进一步完善。一、进一步完善避险演练机制。制定一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二类地质灾害隐患区防灾避险预案,建立隐患监测点,设置明显警示标牌及撤离路线,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撤离演练。2020年以来,全市紧急撤离3100余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1起,避免人员伤亡1200余人【6】。二、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推送机制。将市主要领导及地质灾害风管领导,自然资源相关工作人员,乡(镇、街道)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村级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监测员,纳入预警预报范围,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乡(镇、街道),村委会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群,及时向受威胁群众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及防灾提示。三、进一步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制》《盘州市气象预警响应工作机制》,全力做好临灾遇险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工作。四、进一步完善抢险救援工作机制。编制印发《盘州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配备无人机、RTK、激光测距仪、便携式裂缝监测仪等装备50 台(套),大幅提升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

3.4 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十三五”以来,盘州市申报上级搬迁、治理项目22 个,获上级资金6191 万元,帮助1.44万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3.5 防灾减灾成效进一步巩固。盘州市为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区,隐患点数量及威胁人数、防治压力都排在全国县区前列。在完善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支撑下,盘州市经受住严峻的防治形势考验,取得十余年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州市隐患工作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魔方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基于TOPSIS的新疆15个地州市碳排放经济效率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