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12-14 04:53王向辉李小芹薛福敏
右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肠病免疫性菌群

王向辉 , 李小芹▲,薛福敏

(1.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18)

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儿童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临床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长期腹泻、不同程度的肛周病变等。由于儿童IBD具有一定的非典型性,且易导致患儿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甚至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2]。为此相关医护人员及儿童家长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IBD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大多学者认为是感染、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所致,但具有哪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鲜有报道[3-4]。为此我们尝试开展此研究,探讨儿童IBD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IBD的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7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14岁,平均(7.26±3.24)岁。另随机选取同期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7例作为对照组。男43例,女24例,年龄3~14岁,平均(7.68±3.1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儿童炎症性肠病相关诊断标准[5];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知情同意;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相关药物。排除标准:中途转院者;患有心、肝、肾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患有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患者。

1.2 方法收集两组儿童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IBD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症状(腹痛、腹泻、便血、发热、肛周脓肿、消瘦、贫血)、病变分布范围(结肠、直肠、回肠、胃十二指肠等)。分析IBD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主要看护人、居住地、家族患病史、肠道菌群紊乱史、免疫性疾病史)。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两种类型IBD患儿的临床症状对比67例IBD患儿中,男童46例,占68.66%。其中UC患儿48例(UC组),占71.64%;CD患儿19例(CD组),占28.36%。两组患儿腹痛、发热、肛周脓肿、消瘦及贫血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患儿腹泻、便血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D组(P<0.05)。见表1。

表1 两种类型IBD患儿临床症状对比[n(%)]

2.2 两种类型IBD患儿病变分布范围对比UC患儿病变分布以结肠、直肠为主,CD患儿病变分布以回肠、结肠、胃十二指肠为主。见表2。

表2 两种类型IBD患儿病变分布范围对比[n(%)]

2.3 IBD患儿发病单因素分析观察组在家族患病史、肠道菌群紊乱史、免疫性疾病史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IBD患儿发病单因素分析

2.4 IBD患儿发病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患有IBD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3项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患病史、肠道菌群紊乱史、免疫性疾病史是IB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IBD患儿发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儿童IBD表现具有不典型性,临床诊治易出现漏诊误诊。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患病易导致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受限,进而出现身高增长速度缓慢,体重下降,发育迟缓[6-7]。儿童IBD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环境、遗传、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分析儿童IBD的临床表现及具体的影响因素,可为今后儿童IBD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儿童IBD中男性患儿居多,且主要是UC患儿,临床表现多以发热、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为主。UC患儿相对于CD患儿更易出现腹泻、便血症状。UC患儿病变分布以结肠、直肠为主,未出现回肠、胃十二指肠分布。CD患儿病变分布以回肠、结肠、胃十二指肠为主,未出现直肠分布,临床诊断时应根据症状加以区分。

多因素分析可知,家族患病史、肠道菌群紊乱史、免疫性疾病史是IBD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如下。(1)家族患病史:从既往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显示,IBD的发病情况与病例的种族情况及家族聚集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认为,10%~20%的IBD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阳性家族史[8-9]。IBD患者的一级亲属之间出现IBD的风险要高于普通群体,且同卵双胞胎的共同发病率也要高于双卵双胞胎及普通群体。因而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一旦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应考虑IBD发病的可能性,及时开展相关检查并给予对症治疗。(2)肠道菌群紊乱史:肠道菌群紊乱容易导致儿童肠道免疫系统出现损伤,进而引发炎症性肠病。比如致病菌的增多、常驻菌的减少以及相应的菌群构成比例的失调等问题,都会对肠上皮的细胞造成刺激,并导致肠壁的通透性及黏膜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炎症反应[10]。肠道患有菌群紊乱的患儿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及时调整饮食习惯,不随意服用抗生素等药物。(3)免疫性疾病史:免疫因素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关研究指出,在IBD患者中均能发现免疫机制的异常[11-12]。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肥大细胞等都跟免疫细胞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它们都将对肠黏膜的免疫动态平衡状态进行调节,有助于维持机体肠道黏膜结构的稳定性[13]。有免疫性疾病史患儿这种稳定性更易被打破,进而引发免疫机制的异常,使肠道黏膜受损,引发疾病。因而有免疫性疾病史患儿应定期体检,出现IBD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影响儿童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肠病免疫性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