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黄牛品种改良现状及对策

2023-12-15 00:55成继国郝春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交城县品种改良黄牛

成继国,郝春海

(交城县西社镇人民政府,山西 交城 030500)

交城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缘,距省会太原51 km,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市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全县县域总面积1 822.11 km2,西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2.8%,是汾河一级支流文峪河发源地,山多坡广、沟深林密、水草丰盛,非常有利肉牛繁育。东南平川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充足,适宜发展肉牛育肥产业。交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山区母牛繁育拉架子、平川肉牛育肥上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多方扶持、多措并举,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被山西省政府列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牛养殖重点县。

1 黄牛品种改良历程及现状

20 世纪70 年代末,随着黄牛品种改良技术的不断成熟,从颗粒冻精到更方便适用受胎率高的细管冻精输精技术应用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养牛业逐步从役用向肉用方向转变,养殖户品种改良意识不断提升,交城县黄牛人工冷配改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历经40余年持续不断,良种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交城县主要引入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和牛、金色阿奎丹等乳肉兼用或肉用型肉牛品种,其中西门塔尔牛以其良好的适应性、放牧性、泌乳性、耐粗放管理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一直是主推改良品种。21 世纪初,交城县先后尝试性引进发展中高端肉牛品种雪龙黑牛和金色阿奎丹,受市场等因素影响终未被群众认可和接受。截至目前,全县肉牛存栏3.2×104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104头;现有改良配种员12名,年人工冷配肉牛4 000余头;群众自留公牛亦均为高代西杂牛,总体上看全县90%以上肉牛品种为二代以上西杂牛。

2 交城县黄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黄牛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

受重工轻农思想和黄牛市场化服务改革影响,相关政府部门对黄牛改良技术服务体系重视投入不足。一方面,农业畜牧机构没有为养殖场户提供改良配种服务的责任义务,在编农技人员又不得兼职取酬,农业畜牧机构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术现象,从事黄牛改良改良工作意愿性不强;再加上改良配种工作辛苦,收入低,卫生环境差,存在一定人畜共患病及物理伤害风险,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改良配种工作,黄牛改良配种人员结构严重失衡,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另一方面,受经济条件制约,农业畜牧服务部门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仅配备了液氮罐、输精枪等基础性的改良器械,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与群众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2.2 养殖场户对品种改良长期性认识不足

现有的养殖场户,对品种改良长期性认识不足,在配种公牛品种的选育上,缺乏长期、系统、可行的品种改良选育方案,只顾眼前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盲目跟风选择黄牛品种,更有个别养牛场户为图省事,公牛不结扎或自留公牛配种,再加上散养的5 月—10 月发情母牛“野交乱配”“近亲交配”、“漏配错配”情况普遍存在,对改良方案制定实施造成很大干扰,导致牛群个体差异大、整齐度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2.3 规模化程度低且饲养管理粗放

交城县母牛繁育养殖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仍主要以个户散养为主,全县规模以上母牛养殖比例不足20%。从饲养方式上看,山区绝大部分母牛养殖场户仍沿用传统的“撒野坡”“舍饲+放牧”粗放养殖方式。即,每年5 月将牛群驱赶进沟内牧坡任其自由采食,期间定期入山补盐数次,10 月再将牛寻回入圈。粗放的养育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母牛生长,而且不利于改良方案的实施。

2.4 改良配种员技术水平不高且操作不规范

受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养殖场户的改良配种员在良繁技术重要性认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上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能准确掌握母牛发情规律,发情鉴定不准确,造成母牛漏配情况普遍存在。二是饲养管理粗放,犊牛断奶日龄迟(平均6 月龄以上),导致母牛产后体况得不到及时恢复,膘情差,返情迟,不能及时发情配种。全县母牛世代间隔普遍18个月左右,繁殖率低下。三是改良配种员操作不规范,配种过程仍存在手搓解冻、贴体保存等现象,或者凭经验感知水温,造成精子活力不高,使受胎率受到影响。部分配种员操作不熟练,不能准确找到子宫颈口或输精部位把握不准确,加上动作粗暴,母牛子宫损伤、子宫内膜炎、屡配不孕等情况多发,受胎率相对较低,平均只有70%左右。

2.5 耳标管理不规范且谱系档案建设滞后

耳标管理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牛群管理方式。交城县养殖场户现用的牛耳标辨识度低、耐用性差、掉标率高,导致耳标佩戴率低。另外,养牛人、配种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档案意识不强,配种档案填写不规范,造成谱系不可追溯,给黄牛改良配种方案制定实施带来困难。

2.6 对地方优秀黄牛品种缺乏有效选育保护

受市场因素影响,改良牛市场价格普遍比本地牛高2 000 元/头以上,加上地方品种黄牛日增质量低、养殖周期长、泌乳性能差等,逐步被市场淘汰。目前全县地方品种黄牛存栏不足百头,且基本以零星个体形式存在,普遍存在品种不纯、品系难以追溯、性能性状差异大等问题,使得地方优良肉牛品种基因缺乏有效保护濒临灭失。

3 推进交城县黄牛品种改良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基层黄牛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要切实提高品种改良对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畜产品稳产保供、群众增收脱贫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提高改良配种员社会认知;二是积极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稳岗创业或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黄牛改良从业人员培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业畜牧部门要积极组织做好良种冻精、液氮等物资调拨保障供应,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加快黄牛改良点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改良配种点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3.2 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并科学制定品种改良方案

一方面,积极扶持基础条件好,肯于、善于干事创业的企业家或者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拓展肥牛销路、发展肉牛屠宰加工,延伸肉牛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地方肉牛交易市场及市场经纪人,加强繁育衔接、山川衔接,带动山区母牛繁育场户积极配合落实良种繁育方案,真正实现全县山繁川育、户繁企育肉牛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3.3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并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技术指导手册、组织技术培训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养殖场户宣传肉牛品种改良重要性,提高养殖场户良繁发展意识和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封山禁牧宣传教育,积极扶持指导养牛大村、规模养殖场户建设人畜分离工程,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加强黄牛品种改良技术宣传推广,指导养殖场户熟练掌握发情周期、发情鉴定、最适配种时间等基本技能。积极扶持鼓励养殖场户发展舍饲圈养,加强母牛产后护理和繁殖管理,提高母牛犊牛补饲标准,推广犊牛早期段奶补饲技术,促进能繁母牛早返情早配种,提高繁殖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制定落实良种补贴政策,扶持鼓励养牛场户积极配合实施公牛结扎、母牛人工配种,引导养牛产业良种高效发展。

3.4 提高改良配种员技术素养和服务水平

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培训交流等活动,切实提高改良配种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一是制定落实考核机制,提高从业门槛,实行持证上岗,使真正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黄牛改良工作;二是制定黄牛人工冷配操作规程,督促指导配种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规范做好配种登记;三是给有条件的配种人员配置发情鉴定仪、恒温解冻杯、输精枪恒温袋、可视输精枪、兽用便携式B 超仪等现代仪器设备,进一步提升配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5 加强配种档案记录以实现繁育档案规范化信息化

一是加快现用肉牛耳标升级换代,提升牛群耳标佩戴率;二是通过印制规范统一的配种档案,督促指导配种员、养殖场户正确填写;三是采用手机app小程序、牛场繁育信息管理系统等,实现养牛场档案记录信息化、规范化。

3.6 加大地方良种黄牛个体选育保护

吕梁地区地方黄牛虽未列入国家肉牛地方品种目录,与晋南牛等省内国定地方良种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吕梁地区地方黄牛具有较为突出地方品种特征,在适应性、抗病力、体型方面不乏具有选育保种意义的优秀个体,可通过扶持指导发展特色黄牛养殖,加强“晋西”黄牛选育保护。

4 结语

牛业发展、良种先行。黄牛改良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其环节多、周期长、技术性强,涉及养牛群众切身利益。人工冻配良繁技术是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转变增长方式最成熟、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对推动畜牧业稳产保供、增加农牧民收入、夯实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提高黄改工作重要性认识,立足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种改良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宣传,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扎实做好黄牛改良工作。

猜你喜欢
交城县品种改良黄牛
黄牛品种改良存在问题与对策
影响中小学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北宋大通监研究
黑牛和黄牛
杨树嫁接换代品种改良选择及接穗采集处理
交城县春夏季蔓生菜豆2+X肥效试验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与山西省交城县职业中学成功签约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