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数字技术赋能及价值研究*

2023-12-18 16:59宋何萍
学术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绿色生态

李 怡 宋何萍

伴随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新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科学保护、系统治理提供支撑,也能够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①谷业凯:《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日报》2022 年6 月27 日第19 版。数字技术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新场景、新动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带来新突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技术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3 页。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效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一、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表现

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化,重塑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拓展了新的路径。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技术助力促进资源节约

其一,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助力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节约和低碳环保。依托数字技术开发应用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绿色金融等场景,在促进节能、降碳、减污的同时,还能推动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能够促进民众绿色出行。例如,腾讯地图、高德地图和谷歌地图等将数字技术应用在绿色出行全场景中,为用户制定既耗时短又便利的出行线路,在节约了民众的生活消费资源的同时又减少了碳排放量。此外,数字技术催生的共享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给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带来了契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发布的《数字化工具助力公众绿色出行研究报告》显示,数字技术有助于绿色出行的普及和低碳生活的实现,例如共享电动自行车、共享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被大众选择。依靠数字技术打造的碳普惠等平台有助于引导民众绿色生活。例如,民众通过支付宝的电子支付、公共交通乘车码、线上购票等绿色生活方式产生绿色能量,了解自己的能耗和物耗信息,还可以通过平台累积的绿色能量参与公益林建设、生态保护地建设、培育海洋植物等环保活动,这些趣味化的数字减排工具激励和引导着民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助力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的低碳生活。

其二,“数字技术能够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政府监管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总体能耗的降低。”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碳中和白皮书》,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出版,2021 年,第13 页。数字技术与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的深度融合,驱动了产业升级智能化,减少了能源与资源消耗,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碳效率的双重提升,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能源优化、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从整体上实现了节能降本、增效提质,全面提升了产业绿色发展效能。例如,海南省禁塑“网络管家”项目,通过利用PC 端客户端、微信小程序、APP 等,对海南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管,运用大数据分析,建设包含全生物降解技术研发、标准规范、企业信息、产品认证、产品电子监管码、销售信息、举报投诉、移动监管执法、全流程追溯等于一体的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平台。该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禁塑工作实施落实,提升了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于决策的能力,为全面禁塑提供了智能、全面、立体、实用的策略支持。

其三,数字技术能够助力提升碳治理效率。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走向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2021 年3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双碳”目标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综合性的碳管理大数据平台,从现场层获取静态和动态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结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安全、不可篡改、信息可溯”的技术特征,构建“一源多用”的数据体系。在碳汇方面,对土壤、作物、森林等环境要素信息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递和分析,摸清碳家底,实现碳排放追踪监测数字化和区域碳数据可视化呈现,监测跟踪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进度,有效提升碳管理的精准性、实时性、便捷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在碳市场碳交易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投资决策、交易定价和信息披露等碳金融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碳市场的高效运转。2021 年7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该平台本身利用数字技术支撑线上交易运行,这显示了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对碳减排的管理和监督决策能力,实现碳治理工作智慧化,整体提升我国绿色竞争力,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数字技术助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在传统现场执法管理模式下,因缺乏生态数据信息快速收集、挖掘、交互传递技术支持,整个人类社会对于生态治理和环境污染监管的力度较弱。以往的一些监管只能依靠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考察,且范围有限,这导致我们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整体和全面了解。长期以来,因地域、部门和系统的分割,导致我们难以掌握整体全面的环境问题数据信息,各职能部门在获取第一手环境问题相关资料之后,往往各行其是,很难行之有效地沟通协作,缺乏综合判断决策的依据,从而导致环境执法部门处理突出环境问题效率低下。

当前,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助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数字化引领生态治理智慧化,已成为支撑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决策研判的有效抓手和创新手段。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时空多维协同、在线数字化协同业务处理,能够变革传统工作方式,破解传统生态治理困境,以智能研判、精准管控来提高环境治理决策效率,建构开放、透明、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机制。依托数字技术建设形成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平台以及环境质量发布系统等,通过各种传感器将人化的自然界有效关联,从人化的自然界各个角落获取有效数据信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的挖掘、整合、分析、反馈和智能交互共享。通过识别终端感知、云计算、移动信息传输,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管。依托大数据和数字化集成平台,通过自动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指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数据采集汇集,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汇总的常态化生态信息即时通报有关部门,使我们可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环境状况,通过分析动态环境数据做好生态风险监测评估,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管与调控,且监管信息全程可溯,从而实现由生态治理的事后监管向事前预防转变。高效和准确地常规监测生态大数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综合监管、分析预测和宏观决策依据。

利用对生态数据的高效抓捕能力,借助自动监控和大数据技术对相关生态数据进行整合。这能够破解传统环境治理问题中存在的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弥补传统生态治理的缺陷,从而使人们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快速传递生态问题信息,实现管理者足不出户便可知晓生态问题的实况。有了数字技术的赋能,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对重点区域进行着重整治。基于数字技术的共建共享,能帮助实现多方联动、互联互通和协同治理,提高综合治理突出环境问题的能效。例如,贵州省环境监控中心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领域弄虚作假、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运维活动缺乏监管,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窄等问题,结合省内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建设了“慧眼识污”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通过智慧管理系统云平台,创新构建以发现问题为核心的互联网+非现场执法监管机制,形成了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智慧监管体系,有力推动了环境质量改善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数字技术赋能破解了传统模式环保监管盲区、环境执法人员匮乏和监管成效无法量化等难题,以现代化科学精准监管模式使监管结果更客观、更高效,从而提升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水平和效率,同时健全了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

(三)数字技术助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依托数字技术建设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数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对生态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存储、标注和计算分析,通过对生态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呈现,能够强化生态风险感知、预测和防范能力,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从人工处置到智能监测,从被动“应答”到主动预警,生态系统保护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容量极大提高。依托数字技术数据共享的优势,能够缩小管理者和民众之间的信息差,拓宽民众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生态保护的渠道,实现生态保护的主体模式由一元垂直管理模式向多元共治转型,从而提高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生态数据信息交流、资源协调、规划合作和具体实施等多个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例如,成都全国首套人工智能流域管理系统利用已有流域水质大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新一代智能监测传感设备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数据驱动快速可逆模型、稀疏数据观测点的网络算法和AI 自主学习算法等对采集的多源数据进行综合智能化分析和决策,形成流域污染溯源判断,并以一体化智能协同方式,打通了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的一站式通道,系统构建了溯源分析、预测预警和智能决策三大模块,全面加强了流域生态系统保护。

(四)数字技术助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监管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数字化智能监测设备及系统,能够将监测到的生态数据推送至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信息平台,便于人们在线查询实时动态的生态信息,实现人人都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参与生态环境网络监管,进而提升民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便捷性,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此外,基于数字技术的在线、远程和日常智能监测,能够实现对城市运转全过程的统一监管、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协调管理,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联网智能交互采集分布于各处的众多数据,为城市发展和治理提供动态实时的高效管理工具,以及提高党和政府应对环境突发灾变和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利用等服务民众的社会治理能力。例如,江苏省“环保脸谱”管理系统基于江苏省生态环境大数据,整合了生态环境治理各项改革制度、措施和成果,以“脸谱”方式直观展现地方部门和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该系统全面整合了江苏省生态环境业务,政府和企业均可通过该系统统一办理生态环境相关业务、反馈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解决多头、反复填报问题,切实提升了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促进生态建设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仍面临着数字基建发展不平衡,关键技术、标准、工具缺失,网络安全风险加剧,以及通信业自身能耗过大等问题。

第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但数字基建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但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边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方面,地区和城乡之间在互联网普及和接入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城镇地区为85.1%,而农村地区为60.5%。①《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2023 年8 月28 日。另一方面,农村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5G 和千兆光网通达率较低,不同群体的数字化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生态治理中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存在城乡差异。从整体看,我国生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处于发展的初期,生态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不充分。

第二,数字技术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技术、标准、工具缺失。《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②《国家发展改革委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12/content_5518982.htm,2020 年6 月3 日。这具体表现在生态数据不清晰、分散、不规范和标准不一,存在重复建设和数据分割的问题上。例如,对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态数据连续采集、实时监测的数据标准口径不统一;信息孤岛、信息独立和协同治理等难点制约着生态数据的价值释放,条块分割、业务协同智能交互难、数据共享难等问题突出;生态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水平不高,对生态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安全和保护的要求等限制了生态数据的开放共享,数据开放整体制度不成熟;生态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生态监管和预防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还有待厘清与核算;数字技术发展面临技术创新难题,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支撑能力不足;数字技术与卫星遥感等其他技术结合还不够,“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尚未实现。此外,目前我国生态数据交易市场尚不健全,还处于摸索阶段,部分生态数据资源权属不清、定价困难,交易规则不统一,还没有充分激发出生态大数据的价值和实现数字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当前各行业碳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碳数据管理体系,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的绿色经济价值,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组织、制度、政策、法律、人员等层面的保障仍有待加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领先于制度规范,现有的政策法规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因为缺乏保障生态数据开放的配套制度,导致缺乏开放动力,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较敏感的数据问题方面,政府监管体系不能适应生态建设创新发展需要,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优化。

第三,网络安全和生态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加剧。从世界范围来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向多个领域传导渗透,生态领域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安全技术能力显著提升,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对于生态数据安全的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四,数字基础设施自身能耗过大问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基建快速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碳中和效果愈发明显,但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会驱动信息通信业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增加,特别是存在数据中心和5G 基站能耗增长较快的现象。信息通信业自身的能耗问题不容忽视,在双碳目标下,数字基建迫切需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节能降耗与数字生态的协同发展。

三、加强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契合点与着力点,不断拓宽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应用场景。

其一,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治生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持续增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着力缩小数字鸿沟。推进5G 网络和千兆光网协同建设,逐步推动5G 网络和千兆光网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覆盖,推进城乡“同网同速”,优化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接入水平和质量,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面覆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数据和算力需求大幅提升。我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未来,要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增加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开发更多智能化、人性化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助力民众共享绿色数字生活。

其二,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应用和技术供给。基于数字技术与卫星遥感、传感器等其他技术的结合,智能化采集海量生态数据,完善我国生态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构建生态数据要素市场,“优化数据资源供给,建设国家生态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推动加强对生态数据的采集、标注、存储、传输、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出版,2022 年,第39 页。通过建立生态数据共享机制,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缓解信息孤岛问题,实现生态数据“纵向贯通”与“横向互联”的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数据资源有效整合、智能交互和开放共享,探索将生态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生态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平台,充分释放生态数据价值,借此实现对生态数据资源与渠道的变现。除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应用,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数字技术发展,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生态建设创新发展能力。例如对传感技术的攻关,以提高碳传感器综合性能,以及对碳数据管理、分析和预测技术的突破,对区块链存储、加密、共识和跨链等技术的研发及其在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平台的应用。要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的研发,打造未来数字技术竞争优势,以不断满足数字技术赋能生态建设创新发展需要。

其三,加强网络安全和生态数据安全。当前,随着全球地缘冲突不断升级演化,网络安全漏洞数量不断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网络攻防技术的融合发展,也使得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网络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网络安全和生态数据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对此,我们需要切实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加快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强化生态数据资源管理。要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流量防护、威胁处置等安全技术手段,强化数据中心底层设施和关键设备以及对各类网络安全的协同处置,防范化解多层次安全风险隐患。要加强生态数据资源管理,“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强化数据安全治理,落实《数据安全法》……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探索可信的数据流通架构,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防范数据安全风险。”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第39 页。要建立生态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维护生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落实重要生态数据保护和安全共享制度规范,完善生态数据中心安全监测体系,强化生态数据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要建立健全生态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打造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监管信息不共享等难题,使协同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在平台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要健全生态数据交易法律法规,实现生态数据安全与价值的平衡统一,完善生态数据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要深化全球不同国家和组织间的网络安全协作,携手为数字生态治理筑牢安全基础。

其四,数字基建节能降碳提速。当前我国数字化需求不断提升,数字基建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和通信网络等的碳排放量是社会关注重点。因此,推动数字产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数字基建是其必然要求。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集约布局,加强数据中心绿色能源的供给和使用,以及通过人工智能调度及新型冷却技术应用等,提升数据中心能效。要促进基站节能与可再生能源供给,推动基站节能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基站智能化管理。“构建基站设备、站点和网络三级节能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深度休眠、下行功率优化、错峰用电等技术,实现基站节能。”②《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3/content_5655701.htm,2021 年11 月15 日。要促进通信基站节能降碳,淘汰高耗能老旧通信设备;推动基站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采用新硬件节能技术,提升效率,降低芯片能耗;强化基站智能化管理,建设基站智慧节能监测系统;加大基站可再生能源供给,提升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占比。要优化网络结构布局,加强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减少网络重复建设,降低网络建设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行业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四、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寻

数字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激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 页。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其与人们的生活交汇融合,贯穿到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全场景中,其倡导的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绿色金融等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利,在节省时间资源、交通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同时实现低碳生活,推动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数字经济时代重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167 页。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在自然面前应该是能动的、积极的。我们可以将积极力量理解为发挥人的主观自觉能动性变革社会的力量,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9-560 页。过去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带来了惨痛的环境代价。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赋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实时动态、远程监测生态保护和治理,对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开展常态化、自动化监测,从而加强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智能预测预警,强化了全时段监管和提前预判,助力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相互促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发高效率、高产能和低消耗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三)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在重塑政府治理流程、提升治理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第19 页。数字技术将现实的物理生态世界建模重构到数字生态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和全智能的数字生态世界,从而创新和重塑了生态保护和治理模式。数字技术赋能党的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包括技术基础、治理平台和治理机制的创新,提升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平,提高了国家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助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猜你喜欢
数字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生态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