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寓言故事 彰显育人价值

2023-12-18 02:38宁淑涵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窟窿羊圈养羊

宁淑涵

寓言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作品体裁,通过借喻手法将深刻的道理融入简单的故事中。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彩,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寓言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结合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巧妙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寓意,展现教育的价值。本文以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为例,探讨教学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已走进课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图像、声音和文字的融合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体验。

在学习《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播放动画片《马小虎的故事》,让学生回答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他做了哪些马虎的事以及结果如何。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记住了马小虎这个名字。看到了马小虎乘坐自己画的扁轮子的汽车受了颠簸之苦,坐在从城墙里伸出来的挖掘机斗里进入了马虎国,掉进了忘记盖井盖的下水道,还因计算错误而变成了巨人和小不点。学生从这一系列搞笑的事情中认识到马虎带来的不良后果。随后,教师转换话题:“你们做事情马虎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比如上学忘记戴红领巾,到了校门口才想起来;考试时因为最后一个字没有写而没得到满分……教师利用这些回答引出课文的开头:“从前有个养羊的人,也因为马虎做了一件令他十分后悔的事,你们想知道吗?”由此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更容易从相关视频中感受到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巧解词语,感知故事内容

寓言故事通常浅显易懂。然而,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今常用的意思有所不同,还有一些词语学生平时较少见到。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真正读懂故事的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亡羊补牢》有较多的生字词,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字词的意思。如题目中“亡”与“牢”和现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样,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拓展这两个生字的词汇,如死亡、灭亡、牢固、牢记等。然后,教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学生发现,“亡”的意思有三种:失去、死、灭,“牢”的意思也有三种:关牲畜的圈、监禁犯人的地方以及牢固。那么,在课文中对应哪一种意思呢?学生细读课文,知道课文中“亡”的意思是“丢失”,“牢”的意思是“羊圈”。文中描写夜里狼到羊圈里偷羊的动词有两个:“钻”和“叼”。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狼的动作,比如“钻”,先把头从窟窿里探进去,身体往里面挤,拔出两条前腿,再挪动肚皮,最后把两条后腿和尾巴抽出来。通过表演,学生能感觉到羊圈的窟窿并不是很大,怪不得养羊人一开始不以为然,才让狼钻了空子。“叼”就是用牙齿咬住羊的毛皮将羊衔住,可见狼是多么狡猾。

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进一步了解,也能准确理解故事的内容,为后面理解故事的寓意做了充足的准备。

三、巧析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揣摩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转变,深入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直击寓意。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分为“亡羊”和“补牢”两个方面。为什么养羊人会丢羊?我们知道,是因为羊圈有窟窿。然而,养羊人没有注意到窟窿的存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不知道窟窿的存在,可他得知是窟窿的原因后,为什么还会第二次丢羊呢?并让学生比较两次丢羊的不同之处。小组交流后,学生认识到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不知道有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不修补窟窿导致的。狼两次偷羊的方法和结果相同,而养羊人也是一个聪明人,再次丢羊让他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因此,他趕紧堵上窟窿,修补羊圈,阻断狼偷羊的途径。补“牢”的效果如何?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养羊人改正错误后的良好结果。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亡羊—补牢—不再丢羊”,寓意也显而易见:认识错误后,及时改正才不算晚。以养羊人的故事为例,教师让学生分享类似的经历,引发他们的反思。例如,有的同学分享:妈妈提醒自己晚上整理书包,但因急着看电视而忘记,第二天匆忙上学,结果把书忘在家里。从此养成了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的好习惯。

教师从故事情节巧妙引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透过寓言故事看到自己的不足,寓言故事的育人作用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四、整合故事,凸显育人效果

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寓言故事进行整合,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加以分析,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作用。

在《亡羊补牢》一课中,养羊人意识到不听街坊的劝告和不及时修补羊圈将导致再次受损,因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并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教师将其与所学的课文《寒号鸟》和《我要的是葫芦》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寒号鸟会被冻死?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终一无所获?养羊人为什么能够及时止损,再也没有丢过羊?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主人公对待事情的态度进行纵向比较,帮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寒号鸟是因为懒惰不听劝告,在险些被冻死时发誓“明天就做窝”,但一次次违背诺言最终导致它被冻死。种葫芦的人只关注结果,不懂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最终一无所获。而养羊人在第一次丢羊后没有听从街坊的劝告,但再次丢羊后立刻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采取行动纠正。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认识到寒号鸟的悲惨结局是因为它没有吸取教训,种葫芦的人失败是因为他只顾眼前的利益,固执己见,而养羊人由于吃一堑,长一智,所以结局是好的。

通过整合不同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态度和结局,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故事的道理,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优势,在教学寓言故事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挖掘内涵寓意,还应引导学生主动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感悟,从而展现寓言故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窟窿羊圈养羊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亡羊补牢
立体羊圈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养老窟窿如何补?
养羊宜抓好配种期饲养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