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3-12-19 19:56海南师范大学常彩霞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桂琴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1期
关键词:海南思政资源

文/海南师范大学 常彩霞;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桂琴

实践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显性特征和本质属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与社会大课堂充分融合,积极挖掘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资源赋能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社会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年轻人在学习体验中了解、传承海南地域文化。

一、海南地域文化赋能海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探讨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以及人类行为系统。”[1]在海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海南地域文化为海南的发展以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统一作出过积极贡献。海南的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信义、友善、自强等理念,与高校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思想塑造、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目标具有耦合性。海南地域文化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在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在开放创新中讲好海南故事。海南高校有传承海南地域文化的使命,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能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其中,海南地域文化中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蓝色资源是海南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丰富素材。立足海南特色,积极挖掘海南思政教育中的“红”“绿”“蓝”要素,聚焦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教育,突出海南教育实践特色新名片,构建红色实践基地、绿色实践基地、蓝色实践基地等基地体验式教学结构,可以让思政课飘出“海南味”,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对家乡、对海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求知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推进海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构建“四创四融”实践教学体系,让地域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地域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精神内涵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载体,将海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资源,需要积极寻找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四创四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表达方式,实现实践内容与地域文化价值目标相融。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形式,将海南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海南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实践内容之间的契合点,根据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和学习规律特点,创新表达方式,优化实践目标。例如,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精神,其所传达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海南名贤文化中名人志士身上的赤胆忠心、聪明才智与思政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目标一致。教师可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对内容进行优化,并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特点进行优选,做到精准实践。同时,也可积极探索专题化实践教学,结合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以“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书院传播”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大纲,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切实让大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教学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地域文化新鲜血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创新实践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地域文化资源内涵相融。地域文化资源赋能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形式上的优化,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课本的理论性比较强,实例和解释性内容较少,遇到现实中一些实际问题或深层问题时,教师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就是最鲜活的生动案例,可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史志馆,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沙盘游戏,深入研究海南自贸港目前的政策条件,分析未来的就业优势,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教师还可采用项目驱动法,引导学生结合海南的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为自己家乡的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在表达方面,思政课教师可借鉴红色旅游景点专业讲解员的表达方法与艺术,在话语体系和素材的转变上加强研究,以生动、有感染力、有亲和力的表达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与学生共情、共享、共通。

(三)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开发利用相融。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沉浸式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方文化资源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设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好用好海口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海南省博物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管理中心、海南省史志馆、海南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可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基地建设开展活动型、鉴赏型、模拟型、研究型、仿真型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同时,还可通过“融情忆史,寓教于剧”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依托学生社团,与当地红色经典以及各类实践基地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师生理论宣讲团,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宣讲中,通过采用“专家+学生”的培养方式,把握“讲堂+村口”的实践形式,采取“理论+文艺”的宣讲方式,以师生易于接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融合机制,实现二者之间的贯通。例如,海南部分高校成立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研究院、海南省琼崖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部分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与专业的融合,推进地域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增加对海南的了解与情感,感受海南的地方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储备后备人才。

(四)创新教学载体,实现信息教学与地域文化精神传播相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网络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辅助手段和重要教学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好人工智能信息化手段。例如,高校可以开发制作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网络课程,建设一批实践基地的VR讲解馆,搭建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弘扬地域文化的文章或视频,在网络平台开展地域文化的知识竞赛,拍摄地域文化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大型文艺表演,组织学生参演红色情景剧,使地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对海南文化的了解。海南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地域经济社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过去、在洞察今日中感知未来,这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化对海南发展的认识,同时坚定了“四个自信”。

三、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赋能海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效力

(一)精细化目标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规范有序运行。高校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制度规范,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专门的实践学分和相应的实践学时,精心制定每学期的实践教学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通过梳理教材,构建实践教学主题,与当地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体验类实验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同时,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如沙龙分享、座谈交流等,有效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改变了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随意安排教学的状况。

(二)实现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推动“大思政课”的构建。通过采用多元教学手段,结合海南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地挖掘海南“红、绿、蓝”要素,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深度挖掘思政课程资源和课程思政元素。从讲堂、基地、网络、多元课堂等角度开展实践,既有听闻,也有体验。通过思悟、探究、践行,学生既有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升,也有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对其使命责任的培养。这有效实现了各个教学场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启示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实践课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在理念上进行变革,通过结合实践活动体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通过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营造思政课浓厚的实践教学文化氛围,提升感染性。此外,在“大思政”背景下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需要高校管理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通过打造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浸润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开展各类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实践教学氛围。通过营造实践教学氛围,有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在思想境界上、道德素质上、使命担当上提升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当地优秀校企文化的引入、优秀实践案例的宣传、榜样模范的引导都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校园实践育人体系,定期邀请当地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等进入校园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精神以及岗位职业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促进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培养效果的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良好媒介。”[2]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实践文化氛围的营造及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将学院开展的各类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及时在微信公众号、报刊、宣传栏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平台加以大力宣传。同时,在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上,要加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让校园处处都成为无形的思政教育课堂。

此外,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需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活动应发挥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共青团干部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评价,从不同的维度,如素质考核、能力考核、情感素养的达成等多方面构建具体的量化和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同时,大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受教育对象,是实践教学的真正主角,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整合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等相关力量,拓宽实践平台与途径,建立完善的支持和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内容的设计方面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专业,结合当地实际,精心设置主题,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动起来、走起来、活起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地域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在深入把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明确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通过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和资源,用新成就、新经验、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建设思政“大课堂”,搭建“大平台”。

猜你喜欢
海南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