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不战”思想与战略心理威慑

2023-12-21 05:24
孙子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威慑孙子兵法敌方

杜 杨

《孙子兵法》中的“不战”思想体现战略心理威慑的精髓,揭示了战争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道德勇气、政治文化、价值理念等精神心理层面的较量,阐明了攻心夺气的心理战策略战法。抓住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应以军事斗争准备为基础,打造强大战略威慑体系,在战略层面上,组织实施心理威慑,实现备战以慑敌、制胜于无形。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指战略心理威慑要义所在

战略心理威慑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实践运用。威慑是对敌展示自身强大力量和运用力量的决心,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击垮对方的心理优势,使其畏服。在大国博弈中,战略心理威慑尤其重要。通过制定威慑战略策略,运用多种威慑力量,采取多种威慑方式,对敌心理施加压力,使敌精神支柱崩塌、军心士气瓦解,丧失战斗力。孙子讲的“伐谋”“伐交”,不战却能“全胜”,就是这个道理。

“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靠战略心理威慑来实现,包含现代意义上的“威胁”“震慑”“慑止”原则。不战而胜必须在扎实进行战争准备的基础上,集中全部物质精神力量实施威慑。这与孙子主张的全方位威慑观相一致,孙子讲“道、天、地、将、法”,是支撑整个战略心理威慑体系的基本要素,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持续积蓄力量,形成对敌绝对优势。政治上“修道保法”,通过修明政治,安抚百姓,使内部不出动乱,使外敌不敢觊觎,实现“上下同欲者胜”;军事上“以镒称铢”,通过强大武备,“积形”示敌,以强大军事力量威慑敌人;外交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通过“伐谋”“伐交”,表现我方实力,并传达使用力量决心的信息,使敌人在心理上慑服,挫其锐气,丧其斗志,使其不战而降。这就是孙子在《谋攻篇》中所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孙子“不战”思想蕴含的心理威慑战略,是指凭借实力,采取决定性行为,显示或威胁使用强大力量,并将使用力量的决心转化为信息传递于敌,以影响对方心理,使其感到恐惧,由于顾及可能招致无法承受的报复或担心遭受巨大损失,而在一定条件下妥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或使战争升级,甚至放弃战争。实施这一战略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实力、能力,即具备实施威慑的基础,在威慑战略中,实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二是确定性、可信性,即具有使用实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敌方而做出的反应必须是确信无疑的,向其传递一个战略信息:我方必然会对敌对行为做出强力反应,而敌对行为所获得收益远小于所付出成本,甚至会有更大代价。三是清楚地传达意志,即让敌人知道我方的实力和决心,使对手明确知道哪些敌对行为会遭到我方反击,使其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或中止、放弃这些行为。

西方战略威慑理论是“以战取胜”实施威慑,而孙子则强调在更高战略层次“全胜”前提下实施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被认为是威慑理论指导实践的最高境界,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实际的。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想避免巨大的消耗和损失,应尽可能采取非直接的暴力对抗方式,以最小代价赢得胜利,确保战争“效费比”在可承受的区间,不动摇“国本”,保证战争收益最大化。

二、“威加于敌”是实施战略心理威慑的主要路径

通过“伐谋”“伐交”等,对敌形成强大战略心理威慑,“不战”却能实现“全胜”,要以强大实力作为后盾。孙子提出“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这是实现战略心理威慑的主要路径。在充沛国力基础上,以相对或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外交捭阖与军事威慑并用,遏制敌方危害我方行为。其他势力或国家就会充分考虑与之结交的程度,确保安全利益最大化,使自身达到相对稳定的安全状态。

战略心理威慑本质上是一种暴力威胁,而孙子讲以“霸王之兵”来威慑敌国,虽然有暴力这个因素,但不完全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他强调以“全”策瓦解敌心,以“破”策慑止敌人,使敌全面屈服。军事威慑以兵力震慑、武力慑止为主,是显而易见的军事心理较量。作为军事斗争的一种手段,军事威慑和武力进攻一样,服务于既定政治目的,都需要有目标、实力和运用方式三个方面组成。在与敌斗争中,心理战与兵力威胁、火力威胁高度融合,心理诱导与实力显示、战争示警相结合,共同实现战略牵制、阻滞与震慑,让敌人深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威力。

当今,战略心理威慑与反威慑体现在互为战略对手的双方意识形态斗争明显加剧,在制度、价值理念、政治文化等方面较量更加激烈。如果在较量中,一方占优或胜出,将直接影响或左右对手的决策心理,战争风险会大大降低。对此,孙子讲“全”策破敌,就是要跳出单纯运用武力压制对手的固定思维,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斗争的优势地位,以塑造本国军事力量的正面形象和“师出有名”的正义性,从而提升战略心理威慑的现实和潜在效用。突出威慑的前瞻性和谋略性,提前布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为实施战略心理威慑创造好的条件,发挥多效应威慑作用,反制来自多个方向的多重威胁。由于战略心理威慑本身不会给敌人造成直接物质损失,主要通过心理作用达成目的,特别是关系生死存亡时,敌对双方谁也不会自甘授首,因此,要更加注重威慑的长期建设,把战略眼光放在战争开始前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筹划布局,通过持续积蓄力量,最终“威加于敌”,压垮敌人的意志精神。

三、“求之于势”造就战略心理威慑态势

遏制战争讲求造就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军事态势。孙子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兵法·势篇》)“势”历来为兵家看重,从现代政治军事斗争来看,要形成并保持对我方有利的形势,直至取得胜利。战略心理威慑是孙子以势取胜思想的主要内容,促成“一战而胜”的必胜态势,使敌方心理防线崩溃,“不战而屈人之兵”。面对强敌侵扰,对其实施战略心理威慑既要威慑敌方又要反制敌方的威慑,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色的威慑与反威慑战略,形成多维心理威慑态势,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

从心理威慑态势效果来看,威慑分为等效威慑和等量威慑。〔1〕等效威慑是指威慑力量、手段在数量、质量上有差距,但威慑效果是等效的,属于相对威慑。等量威慑是指威慑力量、手段相当,相互威慑形成均势。等量威慑会对敌方心理产生全面影响,达到孙子讲的“全胜”。最有效的威慑是等量威慑,但这并不否定等效威慑的作用。敌对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威慑力量和手段存在差距,但在一定条件下和特定环境中,威胁效果可以等效。当双方综合实力有较大差距时,采用等效威慑事半功倍,对敌方有较好的心理威慑效果;当双方综合实力相等或相近时,与敌方较量,采用等量威慑战略全面抗衡,会产生均势和平衡,使之无法贸然发动战争。

综合造势威慑可以给予对手巨大心理压力,迫其就范。正如孙子重视战略威慑上的任势、造势、布势一体,综合造势威慑是整合各种威慑形式和方法手段,在实施心理威慑的不同阶段灵活组合,向敌方展示坚定运用先进武器装备的意志力量,迫敌放弃战争企图。实施战略心理威慑关键要“求之于势”,充分考虑在特定战略环境下,战略对手在其战略思维延长线上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企图,通过调整国力军力,聚合战略力量,优化战略资源配置,多维运用威慑战略,形成“箭在弦上、引而待发”态势,使对手在战略抉择上陷入犹豫和焦虑,打乱其区域性或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四、“兵者诡道”揭示战略心理威慑手段

在重大战略方向上,与敌对抗的关键时间与空间,要迅速凝聚起物质和精神力量,通过灵活有效的战略心理威慑手段,形成压倒敌方的战略心理优势。孙子对此有精辟论述,他在《计篇》中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达成战略突然性,形成对敌战略心理优势的基础,其核心是针对敌方心理状态而制定策略,隐蔽真实情况或意图,制造和显示假象,以造成敌方战略判断失误和决策失当,其战略疑虑、战略恐慌不断积累,促成我方形成战略心理优势。

战略上“兵者诡道”以及取得心理优势,实质上是双方主观能力的比拼。正如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2〕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提升己方“主观指导能力”,降低敌方“主观指导能力”,通过“主观能力”的对抗,形成强于对手的战略心理优势,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如何在对抗中形成这种优势,孙子在《势篇》中提出:“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示形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前提,孙子在《虚实篇》中讲:“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总而言之,示形欺骗敌方,诱使敌方暴露战略企图和目标,分散敌方战略关注点上的注意力,使其在资源和力量的配置上顾此失彼,促成敌方在战略谋划上形成“定式心理支配行为”的惰性状态,进而找出敌方战略部署上的疏忽或漏洞,集中主要力量攻击,致使对手失去平衡,组织失调,意志崩溃。这种在战略层面的心理战处于“主观指导”的较高层次,主要由战略示形、战略心理暗示、战略误导三个要素构成,是“兵者诡道”的具体运用。

战略示形主要指一方通过外交宣示、立法规制、资源调配、力量部署等手段,向对手显示双方对抗的后果,至少示形结果看起来是真实的。正如孙子在《虚实篇》中所讲:“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灵活示形以至无形,达到战略警示效果。

战略心理暗示使“潜意识接受显意”,影响对手社会情绪和战略决断,从而确保战略心理威慑成功实施。《孙子兵法》在强调示形作用中表明“暗示”处于示形与误导的中间环节,主要是调节受示者从无意识状态向有利于心理战实施者意图的转化。战略误导与示形、暗示有密切关系:示形是先导,暗示是过程,误导是想要达成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致敌焦虑或错觉,出现战略思维紊乱甚至错误判断。在双方处于战略竞争阶段,一方发出信息突破敌方战略决策者的无意识心理,导致其意识思维与信息发生共鸣,从而使思维推断转向错觉,引发对手(受示者)心理防线的紧张戒备状态,便可造成决策失误。

五、“三军可夺气”达成战略心理威慑的认知斗争优势

国家、民族、军队高昂的精神气质,会对敌方产生强大的心理冲击力。士气是精神的集中体现,包含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战略动机,不仅限于表达军队、军人集体精神状态和意志,还可以表达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给予对手战略心理威慑。如何系统性摧毁一个国家、军队的精神力量,孙子在《军争篇》讲:“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对敌军可以摧毁其士气,对敌将可以动摇其决心。对于军队如此,对于国家也是一样。双方战略心理博弈的胜利一方,会形成压制或剥夺对方士气精神的认知斗争优势。

针对一个国家、军队的认知斗争优势,主要通过“夺气夺心”战略心理战来实现。孙子对此进一步阐明:“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从战略心理博弈的发展阶段来看,初始时,士气精神旺盛,锋芒毕露,锐不可当;相持时,士气精神怠惰,蓄势乏力,后劲不足;结尾时,士气精神困顿,犹豫动摇,战意衰竭。从深层次看,任何事物的能量都有一个随时空变化发展而涨落的过程,制定与落实心理威慑战略要精准把握士气精神的变化规律,在长期博弈中,对敌形成认知斗争的绝对优势,待“彼竭我盈”时,击其惰归,克敌制胜。

大国之间的碰撞频发,意志力、坚忍力和斗争精神至关重要,要从气势上压倒敌人而绝不能被敌人所压倒。在争夺认知斗争优势过程中,避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要讲求“治变”之法,心理威慑与反威慑要随机应变,不能一味强调敢打硬拼,应权衡得失,管控风险。但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民族生存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要讲求“治心之法”,要有战略定力,保持战略清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孙子兵法·军争篇》),以己方长期的严整稳定,待敌方混乱喧哗露出破绽,连续出现战略失误,以分散瓦解之策出奇制胜;要讲求“治力之法”,“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孙子兵法·军争篇》),保存己方实力,削弱敌方实力,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斗争的基础在于实力,对于认知斗争而言,最大实力就是把理想信念、民族气节、斗争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至最后胜利。

士气精神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宗教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息息相关,并以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为基础,它作为激发战斗力的催化剂,存在于建设强大国家和军队的理念之中。士气精神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备与时俱进的特性。在现代战争中,一方战斗精神越强,越会对另一方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要寻求在精神层面抑制强敌对手的取胜之道。从军心士气来看,战斗精神的地位日益突出,战斗精神领域的对抗也日益激烈。作为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注重把战斗精神与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一个国家的军队始终保持士气高昂,会对敌方产生强大心理威慑,形成认知斗争优势。军队的战斗精神越强,对敌斗争的意志力就越强。战斗精神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精神支柱。军队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难以打胜仗。只有从精神层面压倒对手,才能制胜强敌。我军要继承发扬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优良传统,把强大的战斗精神融入战斗作风培养、战斗动员教育、战斗意志磨炼之中。同时,对外全面展现我改革强军的伟大成就,树立“钢多气盈骨更硬”〔3〕的强大人民军队形象;在组织军事演习、反制军事挑衅、开展军事合作过程中,培养“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底气和勇气,注重展示我军英勇顽强、向死而生,敢于战胜强敌而不被强敌所压倒的强大意志决心,形成全面威慑敌人的强大心理基础和认知优势,慑敌三军之魂,夺敌三军之气。

猜你喜欢
威慑孙子兵法敌方
少林韦陀十八手
4打5,敌方还剩几个人?
《孙子兵法》组歌
水果大作战
人工智能有助于处置敌方炸弹
网络空间威慑研究及其关键问题
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战略 威慑与反威慑的特点及启示
论新中国建立后常规威慑思想与实践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